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东南大学团队牵头完成中国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

交汇点讯 近日,由东南大学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我国首个器官芯片领域的国家标准GB/T 44831—2024《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正式发布。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器官芯片标准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对于推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皮肤芯片是使用体外微流控芯片生成的能够模拟皮肤的生化和生理特性,具有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微型细胞和组织培养器件。皮肤芯片能实现高通量和自动化的培养、检测,有望成为有效的毒理检测、药物筛选、化妆品评估的工具,有望补充以及部分取代现有的简单二维细胞培养实验,动物实验,乃至人工皮肤实验的标准,成为与皮肤相关体外评价的最前沿和最有力的评价标准和实验工具。

此次发布的我国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由顾忠泽院长团队牵头起草,东南大学、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江苏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院、南京市计量监督检测院等21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

该标准主要规定了皮肤芯片的相关术语定义、皮肤芯片的外观、细胞来源、组件性能、生物性能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以微流控芯片为载体的皮肤芯片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检测。

该标准的发布,将有效促进行业规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并为我国占据器官芯片的国际标准制高点打下基础。并且,我国皮肤芯片的国家级标准的建立,亦有助于打破现有的国际贸易壁垒,为出口欧美等具有动物实验禁令的相关国家提供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持,最终实现我国在化妆品检测、化学品评价,以及药物开发等应用领域的弯道超车。

链接:

人体器官芯片是通过干细胞、生物材料、纳米加工等前沿技术的交叉集成,在体外构建的器官微生理系统,可模拟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主要结构功能特征和复杂的器官间联系,用以预测人体对药物或外界不同刺激产生的反应。作为生物医学领域引领未来新药发现和精准诊疗范式(替代人体和动物实验)的新质生产力,人体器官芯片能够极大缩短新药的研发时间和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人体器官芯片已成为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技术、专利和标准等的争夺焦点。2022年,美国发布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首次将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统作为独立的药物非临床研究评估体系纳入法案,人体器官芯片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带来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是中国未来潜在的卡脖子技术领域。

目前,顾忠泽教授团队在人体器官芯片这一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突破了微结构诱导组织/器官生长、器官芯片及生物传感器跨尺度结构可控制造、器官芯片多模态原位/在线测量等科学技术瓶颈,形成了器官芯片完整的技术体系。

团队成功构建了中国第一个进入空间站并实施科学实验的器官芯片模型,中国第一个用于申请新药pre-IND的器官芯片模型,牵头中国第一个器官芯片技术标准立项,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器官芯片与人工智能融合的药物筛选范式并与华为公司联合发布全球第一个人体器官芯片医药大模型,相关成果获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专利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

器官芯片这一新质生产力的成功应用实现了短时间内对大量候选药物进行筛选和评估,为新药研发提供了一种颠覆性、变革性的生物医学实验方案和更加高效、准确和可靠的技术工具,极大提升新药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带动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新药研发产业跨越发展。而此次顾忠泽教授团队牵头起草的国际第一个器官芯片的国家标准更是为我国占据器官芯片的国际标准制高点打下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器官芯片将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为生物医药产业注入强劲的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责编:程晓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