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篇题为《力克行业难题,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的文章。大意是,一教授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三至五成,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引起关注后,茅台方面则明确答复说“不可能”,并表示“公司与山东科技大学就此项目无研发合作关系”。面对质疑,山科大则删除了上述文章。
这算是个“惊悚”消息。近年来,白酒行业下行压力较大,就连茅台也罕见缩减产量。一些高端白酒甚至有意减产,以维持产品价格体系和股票市值。突然有消息“炸裂”宣称茅台“产量大增”,还是高校“官宣”,难免让投资者后怕——在一些人眼里,“茅台”是稀缺品,一下提高了三成起,难免会稀释产品品牌价值。
细看推文,将供应商提供设备的商业合作与山科大勾连,将技术支持与实际产量有意无意混淆……技术可行性不详、数据来源不明、合作真实性存疑,山科大这篇推文可谓“槽点”满满了。使用“将产量提高30%”等说法,即便理论数值能达标,只要技术没有被铺开投入使用,也是不折不扣的误导性表述。当浮夸宣传遇到自带话题属性的茅台,被质疑往往是大概率的。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篇“成就性报道”,发在了周五收盘之后,舆论震惊得以稍稍被“消化”,也留给了茅台方面组织回应的时间。否则,以茅台的影响力,任何关乎其产能和品控的消息,都可能引发更大负面影响。搞不好,“产量陡增”一说还会导致其股价异常波动,甚至可能影响投资者利益。
现在,高校删除了文章,但并不等于可以“假装无事发生”。“提高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的结论是如何推出的?有没有第三方参与验证,又能否经得起推敲?毕竟,读了茅台集团的回应,再看到山科大删除推文后,公众不免有疑问:是否夸大宣传?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呢?是研究团队刻意混淆,还是宣传部门疏于审核?有没有夸大宣传以争取奖项、经费等的用意?若经查后确认有违事实,可就不是用词不当、夸大宣传了,还可能涉嫌学术不端,不是、也不应该是茅台方面一句“将私下协调更改”能处理得了!
专注食品科研值得鼓励,产出创新成果更是值得尊崇。不过,学术成果宣传属实与否关乎学术严谨。如何以公众听得懂的语言自证其宣传严谨性,这关乎科研、高校的尊严,也关系到高校在宣传饱受质疑之后能否重建其社会公信力。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