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丨产品打假,也要走出“舆情驱动型”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图片来源:视频平台截图)

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揭露各类消费乱象的媒体报道也开始变多。

近日,某知名自媒体博主发布了一则关于中药泡脚包的测评视频,引发社会关注。视频中,线上销量靠前的十款泡脚包竟然都被检测出含有超标数倍的真菌或细菌,且普遍存在缺味、缺量、杂质替代等问题。不久前,央视等主流媒体也先后曝光羊绒衫销售企业伪造检测报告、“假羽绒制品”在市场大行其道等负面新闻……虽然这些乱象只是少数,但也引发人们担心:监管哪里去了?

细看这些被曝光的案例,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很多时候,率先揭露产品问题的往往是各类媒体或自媒体博主,相关报道在网上获得关注后,监管力量就会迅速介入,下架商品、处理商家。不少网友在相关新闻下方评论:“打假不能单靠曝光,各级监管要跟进。”媒体集中曝光确实能掀起“打假风暴”,但这种依靠舆情驱动的治理模式,也容易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就以被网友热议的中药泡脚包来说,早在几年前就有媒体揭露部分商品存在虚假宣传和质量问题。如今,同类问题反复出现,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持续“踩雷”。这一方面说明了舆论监督虽能短暂掀起波澜,却无法真正撼动灰色产业链的根基,反而可能会让部分商家学会“避避风头”——在“3·15”前后收敛,风头过后重操旧业。另一方面,或许也印证了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存在不足。

产品打假,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才是真正的“主力军”,更应该先行一步。社会所期待的不是一次次“媒体曝光—快速整改—死灰复燃”的循环,而是从标准建设、常态监管到社会共治的系统性破局。

作为交易行为的载体,平台当严格商家入驻审核机制,对商家的资质、产品的来源、质量检测报告等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平台销售。同时,可以考虑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时发现消费者反映强烈、存在异常的不合格产品,对问题严重的违规商家采取清退、封号等处罚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购物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平台自身的健康发展,打造“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相关职能部门更是肩负着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任,理应再把“担子压重一点”“责任扛实一些”。面对不断涌现的新产品和消费新模式,应主动出击,与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携手,及时制定和更新产品规范和强制性标准,弥补现行法律法规的不足,确保监管政策能够与时俱进,有效覆盖各类新兴业态。同时,可考虑加大对制假售假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不法商家不敢、不能、不想制假售假。此外,可通过与交易平台、媒体联动,定期发布消费警示、曝光典型案例,标识商家的信用等级和风险预警信息,以此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辨别能力,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氛围。

不管怎样,守护消费安全不能单靠媒体“掀锅盖”,要让完善的行业规范和全流程有效监管成为“釜底抽薪”的有力大手。唯有让监管跑在舆情前面,才能真正守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营造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评论员 苏新宇)

责编:王茹雅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