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博物馆馆藏文物“海瑞信札”,尺寸纵23.2厘米,横16.1厘米,书写于洒金纸上,以隽秀遒劲的小楷书写了95字。内容记载如下:“玉山老兄先生侍史,奉别以来,倏忽半年,求欲一见而不可得。殊深怀仰之私,不识闲中亦一念及否也?倘沐垂意,时赐教言,即知不我遗矣。候潮朝夕与俱,试扣之必有真确之言,为兄道。便中亦并示及何如,余不尽。仲冬望后二日侍生海瑞再拜。”
信札的作者海瑞,是明朝的一位官员,因一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心系百姓而被世人尊称为“海青天”,是中国廉洁文化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海瑞一生深受儒家孟子和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在这封信札中,他所展现出的对朋友的诚挚情感以及与其切磋真理的求真精神,都可以看出阳明心学思想的痕迹。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品性,支撑着他清廉为官的责任感,也成就了他的清正严明、传奇的一生。品读这件文物,可以为我们思考如何做好当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智慧启示。
以情义之“诚”筑牢廉洁之基
阳明心学强调“心即理”,意思是将人心的本然与天理明德相等同,而“诚”则被视为最接近天理明德的情感状态。深受陆王心学熏陶的海瑞,一生致力于鞭策己心,力求无限接近天理。在其信札中,“殊深怀仰之私,不识闲中亦一念及否也”“便中亦并示及何如,余不尽”等言辞,无不流露出他对收信人真挚的敬仰与谦逊的求教之心。这正是他内心“诚”之理的外在流露,此种道德品质亦贯穿于他的为官之道——正因为他对百姓怀有真诚的情感,方能在为官从政时关怀百姓、坚持正义。由此可见,“诚”是构筑清正廉洁的重要道德情感基石。
在当代社会,廉洁文化的建设亟需树立“为人向诚”的社会风尚。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唯有以发自内心的“诚”去面对天理、己心与他人,方能不会为钱所缚、不为利益所驱使,更不至于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做出损害公共利益之事。应充分重视“诚”作为人格情感底色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应着重挑选那些具备真诚品质、能够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勇于担当、坚持正义的官员,使之成为廉洁文化的积极践行者与引领者。同时,还需加强对全体国民的道德情感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理念为引领,塑造社会风尚,使“诚”成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让廉洁成为社会共识与价值取向,携手共筑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以求知之“真”探寻廉洁之源
清正廉洁、刚直用权的为官作风,离不开超于常人的精神境界作为支撑。通过借助立志省察、事上磨练等方式,不断澄明内心、完善自我,正是实践王阳明所倡导的“致良知”。阳明心学认为,每个人天生具备完全的良知之心,这需要不断通过“在事上练”的功夫进行打磨。在信札中,海瑞借助生活中潮涨潮落的自然现象与“玉山先生”展开探讨,试图以格物的方式探寻其中的普遍真理,以增益道德、叩问良知。他这种深入探究事物本质和真理的求知精神,同样体现在他为官时对公正和廉洁的不懈追求上。他内心秉持着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以良知之心直面腐败、刚直用权。可以说,“真”求知之并知行合一地践行良知是海瑞廉洁为官的思想行动之源。
当代廉洁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弘扬这种以良知之心探“真”求知的精神。党员干部应时刻保持对真理的敬畏之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在道德境界提升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法律法规、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做到知法守法、知纪守纪,确保自己的行为始终在法律和纪律的框架内。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也应培养求真精神,勇于追求真理真相,敢于揭露和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推动全社会廉洁文化的繁荣发展。
以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智慧推动廉洁文化建设
海瑞所处的封建社会明朝时期,廉洁制度尚不完善,社会风气亦不够清廉,但他凭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与天理良知相契合的“诚”与“真”等精神品质,成为一代清官。可见,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智慧是当代廉洁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资源。
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哲学中的廉洁思想,将儒家的“重义轻利、克己修身、为政以德、自省慎独”、道家的“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法家的“以法治吏”等智慧精髓融入当代廉洁文化建设之中,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和时代特色要求,不断创新传统哲学文化的宣传方式,让古老的中华民族东方哲学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举办廉洁文化讲座、廉洁文化主题展览等形式,引导人们树立符合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全社会廉洁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AI信息技术、国风动画、短视频等大众喜闻乐见且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廉洁文化,妥善处理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造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海瑞信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廉洁文化的宝贵遗产。当代社会廉洁文化建设应积极汲取“诚”与“真”的精神力量,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智慧,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持续注入清正廉洁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贾婧恩(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文化哲学方向博士生,山东博物馆党建与纪检办公室纪检干部、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