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网络强国建设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关键基础支撑,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进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是网络强国建设的要求。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群体,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已成为构筑清朗网络空间、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既是落实网络强国战略的保障,更是应对全球网络治理变局、抢占数字文明制高点的重要途径。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将依法治网作为全面依法治国和网络强国建设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推进依法管网治网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做出了“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体制建设”等重要部署,为强化网络平台监管、更好发挥网络平台在依法治网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在当前阶段,一方面需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相关立法工作。针对高风险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并科学界定网络平台在安全管理上的责任,以规范网络平台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网络平台的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网络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需加强法律普及与宣传教育工作。有效利用“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这一新兴渠道与手段,提升宣传的亲和力与解释力,使网络法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其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同时,还要通过不断探索“依法治网”的科学途径和方案、加强网络违法犯罪打击力度等方式确保网络平台合法合规运行。
加强多元联合,提升网络法治教育实效
首先,高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要把课堂作为网络法治素养培育主阵地,不断加强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化的教学手段,在信息大潮中当好“引导者”和“把关人”,引导学生筛选并利用有益的信息。开设法律知识小课堂,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出发,为学生答疑解惑,发挥网络法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和服务性。其次,要发挥好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要用好朋辈力量,通过学长宣讲、社会活动等带动学生学习网络法治相关的知识, 将网络法治思维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切实行动促进网络法治建设。再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高校需积极构建网络法治团队平台,设立相关工作室,并邀请校外法律专家及学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以提升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推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动,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利用良好的家风和示范效应培养学生的网络法治素养。同时,应发挥社区的功能,组织师生深入社区开展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实现双向教育,增强法治素养。
丰富教育内容形式,营造良好网络法治氛围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法治教育平台,并根据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构建新时代高校法治教育的新格局。学校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普及法律知识,宣讲典型法治事例,提升大学生网络法治素养。也要通过网络法治文化展演、排演节目等方式营造法治教育氛围,在重大节日、重要时间节点等开展宣传教育,通过鼓励学生拍摄网络法治教育微电影、微视频、微网文创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热情,帮助大学生掌握网络法律知识、增强网络空间法治观念、培育网络空间法治思维、提高网络空间法治实践能力。开展网络失范行为警示教育。应充分利用案例,对学生网络不当言论等失范行为进行耐心且有效的教育引导。此外,与地方公安机关合作,联合开展网络安全警示与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法治观念,共同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种新锋 刘宁(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高校善用‘大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SGH24Q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