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智库 > 正文
决胜“十四五” 智库新观察|具身模仿理论驱动体育舞蹈融合创新

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若能实现体育与舞蹈的有效融合,将有助于提升运动的趣味性和参与者的投入感,同时也能促进舞者在身体控制精度方面的提升。然而,如何实现体育与舞蹈的有效结合,一直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具身模仿理论是一种结合神经科学与现象学的认知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人类能够通过身体经验的共享、模拟以及再现他人行为,从而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具身模仿理论为观察人体运动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将系统分析具身模仿理论对体育和舞蹈的支撑作用,梳理二者在动作规律、训练方法及文化表达等方面的交互路径,并探讨二者融合的新路径。

具身模拟的神经机制与认知重构

具身模仿理论强调身体经验在模仿行为中的主体地位,传统认知科学长期将心智与身体分离,认为思维活动独立于身体存在,但具身模仿理论认为身体动作本身就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人类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借助自身身体系统的具身化模拟完成认知,即当个体看到他人做出某种动作时,大脑中对应运动区域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形成内在的动作预备状态。

基于具身模仿理论,人类对动作的理解与再现并非仅局限于思维层面,而是通过身体感知与肌肉记忆的协同作用得以实现。因此,人类的模仿系统也就不同于动物本能的动作复制,其核心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传递象征意义与文化价值。在舞蹈中,一个手势的模仿不仅是肢体动作的训练,更是对背后情感表达与文化符号的领会。在体育训练中,技术动作的模仿既是肌肉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对竞技规则与团队协作理念的内化。这一理论打破了将模仿视为低级学习方式的传统认知,将其重构为人类适应复杂环境、传承文化智慧的底层能力系统。

具身模仿理论视角下体育与舞蹈融合的路径

首先,可以通过具身模仿理论建构跨学科的训练模态。基于具身模仿理论,人类理解动作不仅包括外在轨迹的复现,还包含力量传导路径与身体协调模式的深层映射。因此,体育训练可融入舞蹈的柔韧性与节奏控制练习,通过舒展肢体动作激活小肌肉群的神经联结。舞蹈训练则可以吸收体育爆发力与动态稳定性的培养方法,强化核心肌群对复杂动作的支撑能力。通过二者的结合,可以让学习者既能够掌握体育的精准控制技术,又具备舞蹈的灵动表达素养,从而实现技术精度与艺术张力的双重提升,使动作学习从机械模仿转向具身化的意义建构,最终实现技术精度与艺术张力的双重提升。

其次,可以依托具身模仿理论重新定义身体实践的社会认知功能。体育动作中蕴含的竞技规则、合作理念与舞蹈动作承载的文化象征、情感隐喻都需通过动作模仿实现代际传递与内化。体育通过具身体验强调集体配合,舞蹈则通过仪式化动作传递族群文化记忆,可以在体育训练中进行舞蹈练习,通过身体动作的象征性编排帮助运动员深化对战术意图的具象理解。同时,也可以在舞蹈创作中引入体育的协作模式,借助团队同步训练增强舞者对群体文化表达的共鸣能力。通过二者的融合,可以让学习者在共同的身体规训中,既能习得运动与艺术的实用技能,也能自然内化动作中包含的社会规范与文化认同,从而使体育的竞技精神与舞蹈的人文关怀在学习者身体层面完成深层次交融。

在具身模仿理论视角下,体育的规范性与舞蹈的流动性可借助身体感知与运动模拟的神经机制实现功能互补。通过激活身体的感知维度,运动员能够突破机械重复的传统定式,在模仿中注入情感张力与节奏控制;舞者也能借助力量传导的力学逻辑,提升动作的精准性与能量转化效率。在社会文化层面,体育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舞蹈的群体文化符号通过具身模仿能够实现价值共生。展望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化技术在具身模仿模式中的拓展作用,深入揭示动作符号与群体认同之间的互动机制,以期使体育与舞蹈的融合成为促进人类身心素质全面提升、传承文化智慧的有效途径。

陈 茜(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责编:胡悦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