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至23日,2025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即将在南京市体育训练中心室内田径馆“南京魔方”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3月11日,在赛事倒计时10天之际,南京市召开新闻发布会,赛事组委会通报了此次大赛筹备、办赛等相关情况。

长江畔见证世界“最快速度”
2025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是继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之后,又一落户中国的世界最高级别室内田径赛事。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场馆设施搭建工作已进入尾声,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组委会副秘书长、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戴兴海介绍,届时将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高水平的田径运动员,将在南京展开巅峰对决。
本次赛事共设26个项目,涵盖径赛、田赛、全能和接力项目。3月21日17:45举行开幕式,比赛日每日10:05开始比赛,上午竞赛单元以预赛为主,大部分决赛和颁奖仪式将于晚间决赛单元进行。组委会体育部副部长、市体育局副局长张顺翔表示,备受关注的男子60米“飞人大战”将于3月21日21:20举行,女子60米“飞人大战”将于3月22日21:18举行,男、女4×400米接力作为收官之战,将于3月23日晚间上演。
赛事吸引了多位世界田径知名运动员报名参赛,可谓“含金量”拉满。据悉,本次赛事初步报名阶段,共有155个国家和地区的780名运动员报名参赛,第二阶段最终报名还在持续进行中。截至3月10日14时,已有128个国家和地区的716名运动员提交了报名信息。其中瑞典男子撑竿跳高名将、世界纪录保持者蒙多・杜普兰蒂斯,美国运动员、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保持者格兰特・霍洛威,希腊跳远名将米尔蒂亚迪斯·滕托格罗等多位奥运冠军已经报名参赛。中国队报名信息将于后期及时发布,最终报名于3月13日结束。
跟着世锦赛去旅行,观众体验“拉满”
“世界飞人”齐聚,将吸引不少游客来宁观赛,届时,观众将有哪些更“丝滑”的观赛体验?又将如何“跟着世锦赛游南京”?
组委会副秘书长、南京市体育局局长董浩介绍,比赛期间,组委会将提供入场退场引导、信息咨询、失物招领等服务;地铁将延长运营时间,3月23日晚10号线运营至23时40分;加开临江地铁站到场馆的往返公交,确保观众顺利离场。
据悉,本次赛事开放约2000个观众席。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南京体育集团董事长章小奇介绍,比赛采用“中央赛道+东西分区”的创新布局,票价80元至880元,市民可在微信/支付宝/搜索官方票务平台“看个比赛”小程序或下载“看个比赛”App,抖音搜索“2025南京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便捷购票。
为了让来宁观赛的国内外观众深度体验城市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组委会还将推出系列“赛事+文旅”融合活动,持票观众可优惠购买景区门票。组委会还将提供灵活退改签政策以及全天候客服专线(400-7802-800),并在场馆周边增设多语种服务岗亭与接驳巴士。

此外,本次大赛还推出吉祥物、徽章、冰箱贴、邮折、丝巾礼盒等28款独具南京特色的特许商品,让每一位观众都能带走一份“南京记忆”。特许商品可在南京老门东、组委会协议酒店、奥林匹克博物馆、赛事现场特许商品展区购买,线上在京东商城官方旗舰店全国包邮,让“南京限定”触手可及。
“赛事+”塑造城市新IP
作为中国第二座奥运城市,南京已经成功举办了亚青会、青奥会、世界速度轮滑锦标赛、国际田联挑战赛等多项国际赛事,随着世界田联室内锦标赛在南京举办,“赛事+”将进一步赋能南京城市发展。
本次赛事将在南京市体育训练中心室内田径馆举行,由于其外形酷似魔方,被称为“南京魔方”。该场馆是国内首座大型室内田径馆,由比赛馆、室内热身馆、室外热身场构成,比赛馆面积超9000平方米,设有标准跑道、田赛区,26个项目比赛都将在此进行;场馆共设有观众座席约3000座;室内热身馆设有跑道、热身休息区等;室外热身场是标准400米田径场,供各国运动员进行热身、力量训练。目前,场馆主体搭建已完成,进入微调美陈阶段。

为了更好地检查赛事筹备进展,组委会分别于去年3月和今年2月两次承接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作为本次世锦赛的测试赛,对场馆设施、人员流线、保障能力等进行了全面检测和完善。此外按各代表队需求,为西班牙、挪威等多国参赛队伍提供训练营服务,训练营将于3月13日开启。赛后,“南京魔方”不仅将成为南京新的打卡地标,还将作为专业队伍的训练场馆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赛事医疗保障在专家坐诊、配备先进设备的基础上,还在多处设立中医药展示区、中医传统疗法体验区等,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观众以及媒体全面展示中医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赛事是对南京城市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契机。戴兴海提到,赛事期间,组委会还积极发挥赛事综合效益,在做好比赛组织工作,确保运动员比赛日程安排的前提下,组织邀请优秀运动员代表进景区、进商圈、进校园、进博物馆等,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技术官员,媒体记者包括观众提供具有中国特色、南京特点的文化体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依依 黄欢/文 曹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