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江苏家长,事关中小学生视力、脊柱侧弯、超重肥胖防控……

近期,江苏家长们陆续收到了娃的2025年视力报告书,此外,2024—2025学年的体质报告、体检报告等也有“上新”。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发现,脊柱侧弯筛查报告也在学生的“成长记录”里被单列出来。

近年来,南京、常州、南通、扬州等多地都将脊柱侧弯免费筛查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以南京为例,作为2024年南京市民生实事项目之一,该市五至九年级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筛查进校园,从2024年4月初启动到6月底结束,覆盖近40万学生。该项目由南京市教育局委托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遴选了江苏省中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市中医院三家医院共同承担11个区和江北新区(含市直属学校)的学生脊柱侧弯筛查任务。

据了解,筛查结果目前已经上传至南京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管理平台并反馈给学校,同时学生家长可通过“我的南京”App或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公众号两种途径查询电子报告。

青少年如何预防脊柱侧弯?家长如果查询到孩子初筛有脊柱侧弯的情况,后续该如何处理?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主治中医师刘畅畅说,这些年,青少年脊柱侧弯的情况比较多,这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孩子总喜欢单肩背包,家里的桌子大小或高度不合适,平时写作业的桌椅设置在转角,有的学生喜欢跷二郎腿,还有的女孩喜欢鸭子坐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青少年脊柱发育。”刘畅畅说,“学生、家长平时要多留意脊柱发育情况。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自己观察双肩是否等高、骨盆是否等高,感受是否有长短腿。家长则可以从孩子背后,定期看看孩子有没有脊柱左右不平衡的情况,如果有就要及时提醒孩子注意体态,及时纠正。”

针对参与筛查的学生,刘畅畅提醒家长一定要及时到相关平台查看报告。“筛查报告一般会有三种诊断结果:一是基本正常,这类孩子只要平时加强锻炼,保持姿势,定期筛查就可以;二是姿态不良,这类学生家长应该先关注孩子生活中有没有不良的姿态,找到问题进行纠正,同时三到六个月进行一次筛查;三是疑似脊柱侧弯,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的骨科、康复科或者儿科等相关科室,通过拍片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明确诊断,如果确认脊柱侧弯再根据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刘畅畅说,如果孩子出现脊柱侧弯不及时干预治疗,严重的可能会影响消化道功能、心肺功能,甚至有生命危险。

专家提醒,关注孩子的脊柱健康,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家多做运动,包括脊柱保健操、广播操、游泳、拉单杠等,但要避免做单侧发力的运动。另外,学生选择书包时,一定要跟年龄、身高相匹配,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也不要单肩背书包。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多补充蛋白质、钙质、维生素等,都有助于孩子脊柱健康发育。

新中式正脊操!@江苏家长,跟娃一起练吧

除了筛查工作以外,南京市卫保所还联合有关高校和医院,设计、拍摄、制作适合学校、家庭使用的预防脊柱侧弯的运动保健操和纠正姿态不良居家运动短视频,做好脊柱健康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江苏家长,南京市卫保所和南京体育学院运动健康学院共同制作了一套新中式正脊操,共10节,本期先给大家分享三节,一起跟练起来吧!

据介绍,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特点和锻炼需求,“新中式正脊操”共设计了两套动作方案,分别为简易版和升阶版,每套包含10节动作,每节动作由4个八拍构成。“该脊柱保健操结合了中华传统养生气功,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和大舞的精髓,注重脊柱的伸展与调整,通过简单易学的动作,为青少年提供科学有效的脊柱保健方法。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力所能及的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康复治疗系教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付乐介绍道。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专治“小胖墩”!

近期,“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成了关注热点,网友点赞支持:必须响应国家号召!还有网友喊话“国家喊你减肥了!”

网络截图

“有些同志腰围太大了,体重也超重。”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花了7分钟谈体重管理。他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从数据来看,近年来,中国人肥胖或超重的比例已相当惊人:成年人超重率达34.3%,6至17岁少年儿童超重肥胖率接近20%。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三高”人群已经突破3亿。显然,体重管理早已超越个人审美,成为关乎全民健康的公共卫生课题。

校园里“小胖墩”要如何管理?其实,在2024年9月,国家疾控局就发布了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十要义”。该“十要义”由学生版、家长版、学校版、社区版4个版本组成,每个版本分别提出了10条具体措施和建议。

【学生版】

1.了解超重肥胖对健康的长期危害,如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病风险,重视保持健康体重。

2.学会使用《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主动评估体重状况,及时调整生活习惯。

3.多吃品种丰富的食物,每天吃早餐,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少吃油炸食品、肥肉等高能量食品。

4.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认真上好体育课,多到户外活动。

5.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6.课间休息时离开座位多活动,避免久坐,每45分钟起身活动一下。

7.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因心情好坏而暴饮暴食或不吃饭。

8.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读懂相关指标,了解体重和健康状况。

9.学习营养和运动基本知识,做到吃得好、动得巧,尝试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计划。

10.与同学分享健康生活方式的心得,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家长版】

1.定期为孩子称体重、量身高,监测掌握体重变化,及时发现超重肥胖问题。

2.为孩子准备品种丰富、营养均衡的餐食,鼓励孩子参与烹饪,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

3.鼓励并陪伴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培养孩子运动技能和习惯。

4.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等屏幕时间,减少静态行为,避免久坐不动。

5.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时‍间,确保孩子睡眠时间充足。

6.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应对学习和社交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

7.家长自身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分享与传授经验,为孩子树立榜样。

8.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超重肥胖防控活动,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与同学友好互动。

9.了解超重肥胖防控的知识与技能,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体重。

10.鼓励孩子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相关活动,拓宽健康视野、快乐成长。

【学校版】

1.将超重肥胖防控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2.定期开展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建立健康档案,监测学生体重变化,将结果及时反馈家长。

3.提供品种丰富、烹调合理、营养均衡的学生餐,定期公布带量食谱,逐步做到少盐、少油、少糖。

4.安排符合规定的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活动时间,丰富体育课内容,促进学生运动量和运动技能提升。

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和生活压力。

6.营造健康饮食和积极运动的校园环境,配备符合标准的供餐设备和运动场地,鼓励和支持学生使用。

7.加强与疾控中心、医院等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交流,共同做好学生超重肥胖的防控工作。

8.培训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掌握营养基本知识和配餐技能,鼓励使用《学生电子营养师》等科学实用的配餐工具。

9.设有自动售卖机或小卖部的学校,避免售卖含糖饮料和高油、高盐、高糖食品,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10.鼓励成立家校健康管理委员会,定期沟通学生的健康状况,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健康。

【社区版】

1.通过社区宣传栏、社交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超重肥胖的危害和防控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

2.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工作坊和宣传活动,邀请营养、体育、临床等专家,普及健康饮食及合理运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鼓励建立“健康菜市场”和“健康餐厅”,为居民提供健康食材和菜品。

4.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比赛,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和分享,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养成。

5.在社区街心公园、小广场等公共区域增设运动设施,如步行道、骑行道、投篮设施、健身器材等,方便居民健身和锻炼。

6.发挥社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等志愿者队伍作用,鼓励在居委/村委会设立健康咨询点,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的专业建议和指导。

7.减少社区内不健康食品的推广和促销活动,不在社区宣传栏、滚动屏幕等播放针对儿童青少年的食品广告。

8.鼓励在社区设立健康小屋,配备体重计、身高计、腰围尺、身体质量指数(BMI)测算表、体成分仪等工具,支持居民关注体重健康。

9.鼓励建立家庭减重互助小组,分享体重管理经验,互相鼓励,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10.与社区内学校密切合作,促进社区、家庭与学校联动,共同推进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

视频来源: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

责编:叶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