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春之回响|续写更多“动心”故事

有一种“动心”是来自心脏手术中的“动真心”,还有一种就是一名医生面对每位患者时涌动的良心和人大代表的初心——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张俊杰讲述的两个“动心”故事,引发众多网友的好评。

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但“动心”的故事仍在继续。

“今天上午常规查房,下午刚刚完成一台老龄患者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3月13日傍晚,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记者终于在两台手术之间的短暂时间里,找到机会再次与张俊杰当面交流。

“自11日晚上从北京回到南京,第二天我就投入了对患者的救治工作中。”距离回到南京尚不足48小时,张俊杰的行程中排满了繁忙的工作——12日一早,他的身影准时出现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河西院区心内科专家门诊。完成22位患者的接诊工作后已是下午,他马不停蹄前往市一院本部宣讲全国两会精神。紧接着,他又走进手术室,为72岁的老龄患者成功实施微创介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晚上的时间则留给了科研例会,研究与讨论持续到深夜……

“作为一个来自医疗战线的基层人大代表,非常荣幸能向总书记汇报这些年来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造福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进展。”回想起3月5日向习近平总书记当面汇报的一幕幕,张俊杰仍难掩激动。作为心血管病医疗专家,同时作为转化医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张俊杰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团队这些年通过自主攻关,研发出治疗肺高压器械的故事,还讲述了他带领团队每年开展300多台微创心脏瓣膜手术,到国外开展手术带教,用新技术为患者重建“心门”的情况。

肺动脉高压被称为“心血管癌症”。患者即使使用目前最好的双联靶向药物,中位数生存期也只有5.8年。这项攻关团队花费十年,伴随着经导管肺动脉去神经术与环状消融导管这两项“世界首创”技术的诞生,患者肺动脉压力、致残率有效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改善。

这意味着中国人在该领域实现了由“追随者”到“引领者”的突破。张俊杰自豪地说:“这项技术吸引了全球多家知名心血管中心的专家们来到南京、到我们医院来学习。”

“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在日常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本次采访中,张俊杰还带来一个最新的好消息:由他牵头的全球首个采用中国原创介入技术、针对外科高危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经导管瓣膜置换随机对照研究,总样本量210例,昨天已迎来第199位加入研究的患者,预计今年上半年即可完成全部招募。在完成一年的临床随访后,这项中国原创的治疗技术将向全世界发布。

他表示,这项研究距离启动已经接近4年,尽管历程非常艰辛,但距离目标完成已经非常接近。“相信这项技术的落地,能够改变该领域的全球治疗指南,为全球的患者提供中国创新的医疗技术、医疗方法。”

在医工结合转化研究方面,由张俊杰领衔的相关工作也正在稳步推进。同样由他作为主要研究者牵头的国产原创经导管三尖瓣置换临床研究,会在近期启动首次患者人体植入。

“未来,我们会在医疗科技领域不断创新突破,特别是在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做出更多成果,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多贡献。”张俊杰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苏宁

责编:陆威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