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教育教学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推动英语教学和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精神塑造有机统一起来,是摆在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实践课题。要在英语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融入“大思政+”模式,坚持以语言为工具,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弘扬主流价值观,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实践案例赋能“大思政课”教学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开展思政教育最生动、最鲜活、最有说服力的教材。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要活用教材,以大蓝图中的小缩影,讲深讲透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以小见大,思考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激发学生思想共鸣,增强价值认同,强化使命担当。比如,在讲解高职国际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A篇Cliff Village(悬崖村)的过程中,可通过课件呈现出四川大凉山悬崖村自2016年以后的巨大变化,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党和政府为改善百姓生活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通过让学生在观察悬崖村村貌前后对比图、复述课文内容、小组研讨交流,切身感悟“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信息网络带来的时代巨变、悬崖村实现从贫困村到旅游示范村的华丽转身、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幸福图景,从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增强时代责任感。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积极的引导带入,让学生自己用英语讲出悬崖村的巨大变化,从而加深他们对党委、政府在改善民生、增进民众福祉方面所做努力的认识,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国家在经济社会各方面获得的发展成就感到自豪,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以主题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活跃是大学生群体的一大显著特征。他们大多对社会热点较为关注,乐于参与到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中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际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以热点话题切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有效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加强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实现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赋能,既通过真实语境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又以学科知识深化思政认知。比如,针对青年大学生较为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针对全球气候变暖、核污染危害等主题的演讲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加深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再比如,针对俄乌冲突这一话题,主题演讲前,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搜集和整理相关新闻报道素材,让学生意识到战争的危害性和破坏性,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以课外活动拓展“大思政”教育场景
思政课需要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可充分结合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中国文化”“中国故事”等内容,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用英语讲中国名人”“用英语介绍中国名胜古迹”等活动,选取各类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典型、正能量故事等作为教学主题,让学生领略中国名胜、古典建筑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又如,可以让学生们对《哪吒2》片段进行英文配音,并在课上进行探讨,在相互探讨中深深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与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优秀影片的英语配音,让学生在提升英语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和道德滋养。
刘娣(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