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盐”多必失,哪些食品在悄悄“喂你带盐”?专家支招破解吃盐难题

盐是百味之首,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料,但过量摄入则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胃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3月14日至20日是世界减盐周,如何科学吃盐,避开生活中的“咸陷阱”?这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盐”多必失,控盐勺不可或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11岁以上的中国居民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克盐(约一啤酒瓶盖)。然而,我国居民吃盐量却一直居高不下,仅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人均每日烹调用盐就达9.3克。

别小看超标的摄盐量,高盐饮食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研究发现,长期超标摄盐不仅会导致高血压、引发卒中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还会促进钙排出,增加骨量丢失、骨质疏松等风险。

那么,如何在日常烹饪时正确使用盐?有没有替代盐却能让食物可口健康?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南京鼓楼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李相睿,在她看来,烹饪时用控盐勺是控盐的第一选择。“比方说一个人做饭,用2克的控盐勺,一顿饭用盐不超过一勺。炒菜时尽量最后放盐,凉拌菜在食用前放盐,这样使得盐分仅仅包裹在食材表面,而避免盐分渗透入食材中。同时在保证菜肴口感的同时,也减少了用盐量。”

在口感替代上,李相睿则认为,一些常见的天然调料就是最好的“替补球员”。“比如葱、姜、蒜、八角、花椒、胡椒、辣椒、虾皮等,还有一些酸味调料和食材,如柠檬汁、醋、西红柿,在提升风味同时降低了咸味需求。”除此之外,以香菇、笋、芹菜、茼蒿等为代表,本身带有鲜香味的食材也可以在烹饪中搭配使用,降低盐的用量。

营养师李相睿接受采访

甜甜圈也有盐?警惕这些“隐形盐”

日常生活中,除了看得见的盐,其实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隐形盐”,你爱吃的瓜子、饼干、薯片,甚至奶油蛋糕、甜甜圈这样的甜品,都在“喂你带盐”。

如何避开生活中的“咸陷阱”?李相睿介绍,常见的“隐形盐”主要见于调味品,如酱油、咸菜、腐乳等。加工食品中盐也非常常见,味精、小苏打、碳酸钠、苯甲酸钠等添加剂都会增加食物钠含量。“1小把挂面、2片面包、20片饼干、2把瓜子、30至40片薯片中,其实都暗含1克盐。”

李相睿建议,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少吃咸货腌制品,减少加工食品零食、方便面、罐头等的摄入。其次,减少外出就餐以及点外卖的频次,有条件尽量购买新鲜的食材,学会自己做饭。在购买包装食品时学会阅读营养标签,查看食品的钠含量,选择含钠低(<30%NRV)的产品。

吃着不咸就一定不含盐?错!李相睿告诉记者,话梅肉、果脯、甜甜圈、奶油蛋糕等虽然吃着很甜,但其实里面都暗藏着不少盐,食用不能过量。“而市面上号称‘低盐低热量’的健身减脂餐,具体还需要根据做法来判断,看看有没有放盐,有没有放含盐的调味料,不能一概而论。”李相睿说。

不小心盐吃多了该咋办?李相睿建议,可以通过多喝水,加速肾脏代谢,促进盐里所含钠的排出。也可以通过适量运动进行排汗,排出部分钠。“增加高钾食物的摄入也是不错的办法,如香蕉、菠菜、豆类等,通过钠钾交换促进钠排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美味用“减法”,饭店用餐更放心

美味可口的龙虾,深受不少市民的喜爱,尤其到了夏天,吃上各色口味的龙虾,灌上一口啤酒,别提多爽了。不过,以较重口味为主的做法,不由让人担心,美味的龙虾盐分是否会超标?对此,位于南京市凤凰西街上的一家龙虾馆的老板薛启和有着独到的看法。

“吃龙虾其实是吃它的品质,注重健康本味。品质好的不需要下太多调料,进口这么一尝就知道好不好,一般多放料的反而说明龙虾不够新鲜。”薛启和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原来越注重饮食健康,他们家在烹饪时比较注重做“减法”,越简单越好,不添加任何过多的调料、香精,少盐少油,但口味依旧很好。“夏天的时候每天不够卖,都是最新鲜的虾子过来,一来就抢光。”

同样把健康饮食放在首位的还有南京小厨娘饭店。作为本地知名的淮扬菜餐厅,每天来就餐的市民络绎不绝。如何在保证菜肴卫生、可口的同时,还要让人吃得健康放心,“小厨娘”有自己的办法。

“淮扬菜讲究刀工,注重火候,更注重用当季食材,希望顾客吃到的是健康新鲜的菜肴。所以平时我们非常注重盐的使用,每道菜都有标准卡,在烹饪时会使用量勺等工具精准控量。”小厨娘谦之德文化学院院长刘玲告诉记者,在菜肴制作上,厨师会把放盐时间放在最后,同时尽量使用葱、姜、蒜等天然调味品,结合蒸、煮、炖等多种烹饪方式,让顾客品尝到健康可口的菜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罗鹏 孙骏 芦艳

责编:章强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