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云边之河》,再现大运河边的家国记忆与时代变迁

交汇点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部承载着苏北地区抗战记忆与里下河地域文化底蕴的小说《云边之河》,在这个三月走进大众视野。该书由宝应籍作家董红伟创作,以中药师视角展现抗战时期,大运河淮安、宝应段民众反抗侵略的凡人壮举,被誉为苏北“芦苇荡版的《红高粱》”。同时,《云边之河》对淮安、宝应一带的运河文化元素、中药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入,也为作品增添了独特魅力。

《云边之河》的故事发生在大运河淮安与宝应交界处,一个名叫“平泾”的古镇,以一家百年老字号中药铺“同柏”为叙事核心,讲述了以苏北医药世家为代表的江淮运河儿女,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起伏与抉择:故事以小和尚吉清淮被赶出庙门展开,讲述他沿着大运河进入社会丛林,一路邂逅各种运河沿岸各色人等,直到进入了另一个领域——药铺。沉浸于磅礴深厚的中药学、背靠通江达海的大运河,渐渐领教人性远比药性复杂的吉清淮,感受到了整个国度、整个世界都蕴含着某种关联,面对铺天盖地已入膏肓的天地之症,他立志做大运河上的摆渡人,以己为引,渡人,渡己……

一个完整又跌宕的故事里,运河边的历史与传说两翼齐飞,描绘起一幅流动而隽永的民生长卷,既展现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的生产制作场景,也记录了运河儿女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时代痕迹。书中,既有韩信、梁红玉、鉴真等淮扬历史人物的深邃影响,也再现了江淮人民抗击侵略的无畏事迹:河下镇杀寇、黄土桥事件、洪泽湖游击大队……这一幕幕,堪称芦苇荡中的抗战史。作者董红伟还将淮安和宝应当地的中药文化融入故事情节,对中药的炮制、药理、配方等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药香的世界,感受到传统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董红伟

董红伟,前媒体人,撰稿人,记忆工作者。因以“蒙蒙光 时空旅行者”的网名,在小红书上更新为父辈写的回忆录,收获广泛关注,被誉为“平凡命运汇成时代江河的典范”。董红伟介绍,自己出生于一个中药世家,祖父辈曾在淮安、宝应一带做药师,他从小跟随父亲,生活在平桥、范集、山阳、安宜等各个药店里,对淮宝一带的基层地理、人文底色倍感亲切。“那些老街和老店,如今也是当地文保单位和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把打小收集的运河传说和地方史料,包括老药师们闲聊的谈资,都装进这些老建筑里去。”

许多专家学者也对《云边之河》给予了高度评价。近日,由南京市文联、南京市出版集团主办的《云边之河》新书分享会上,《钟山》副主编贠红认为,《云边之河》有着坚实的现实创作基础,主人公吉清淮等人的成长是时代洪流下的必然,作者成功塑造了他们鲜明的性格。同时,作品融合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传递出济世救人、医者仁心及忧国忧民精神。里下河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有特点的作品,而《云边之河》挖掘里下河人的精神世界,深入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是一部有深度、有厚度的作品。

董红伟

南京作协副主席、小说家余一鸣称赞董红伟写作风格沉稳、文字细腻,尤其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上展现出极高的文学素养,故事真实可信,让读者极易产生共情。

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常浩如从历史角度指出,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中药行业的深厚文化底蕴,还通过抗战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宏大历史画卷,深刻展现了抗战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变迁,以及新四军带领的里下河人民抗战的英勇事迹,拓展了创作方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云边之河》的出版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和文化传承。《云边之河》让后人通过文字了解苏北地区在抗战中的重要贡献,铭记那段血与泪的历史;也让更多人认识到淮安宝应的历史文化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于锋

责编:王慧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