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在2025年考研初试成绩揭晓后,考研培训圈掀起了一场堪比娱乐圈“塌房”的风暴。何凯文、田静等考研机构的“顶流名师”接连陷入成绩造假漩涡,其精心打造的“考研神话”在公众质疑声中土崩瓦解。
何凯文事件堪称考研圈“皇帝的新衣”。今年,考生普遍认为考研英语一难度较大,而这位坐拥千万粉丝的名师竟晒出89分“逆天成绩”,随后被眼尖网友发现页面拼接痕迹。面对同行周思成的实名质疑,何凯文团队先是删除动态、取消讲座,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承认成绩造假,并宣布退出考研培训行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样身为考研英语教师的田静用“进考场只背题不答题”的诡辩试图躲避网友对其成绩的质疑,随后考研数学教师汤家凤教授以“0分也是成绩”犀利驳斥,张雪峰“不要迷信名师”的行业警示,共同构成了考研培训圈的魔幻现实。
“自己不正,何以正别人!自己无教,无以教别人!如果诚信被一些人视为无物,那将是这个社会巨大的灾难。”连日来,数学考研名师汤家凤连续发问:“只要你进入考场,没有‘没有成绩’这个说法,但是现在大家关心的不是你考0分,还是50分、80分,大家关心的是,作为一名教育人、站在讲台上的人,有没有最起码的诚信。”
记者发现,甚至,在某购物平台一考研机构官方旗舰店内,正售卖着其旗下考研教师“田静的脑子”,并备注“田静的脑子,拍下自动长到你的脑子上,用过都说好。”不少考研名师纷纷“全国巡讲”,所到之处,俨然追星现场。学员们记住的不是知识,而是从考研名师口中不断冒出的“幽默梗”。

当前,“押题命中率98%”“培养百名清北学子”等噱头成为考研机构营销标配,考研教育培训已异化为资本驱动的“造神运动”。某团队内部培训手册显示,其“名师孵化”包含形象包装、话术设计、流量运营三大模块,唯独缺少教学能力评估。只要掌握“提分秘籍”的话术体系,就能在直播间收割百万“信徒”。当考研“保过班”学费越来越高,考研过程被简化为氪金游戏,这种扭曲模式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的流量贩子制造焦虑,中游的机构编织考研名师神话,下游的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了“虚假宣传—流量变现—数据造假”的闭环产业链。
考研名师的造神运动本质上是资本与焦虑合谋的产物。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的438万报名人数减少50万,较2023年减少86万人,这也是十年来考研报名人数第二年连续下降。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考生的焦虑被精准转化为商业利益。机构通过打造高学历、高分数、高通过率人设,将教师包装成解决考试焦虑的“标准答案”。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中,考研名师的赛道孵化了多位粉丝超百万甚至千万级的博主,何凯文、田静等人等在各自领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何凯文事件中,其团队不仅伪造成绩,更通过营销号拉踩同行,甚至不惜雇佣水军制造舆论。这种导向下,部分教师不再专注于教学创新,而是沉迷于押题技巧、应试模板的捷径传授,用标准化答案替代个性化指导。
然而,社交媒体数据揭示出残酷的信任曲线:何凯文事件爆发后,同期考研类直播观看人数却并未有明显下降。一些考研学子“边骂边买”,暴露出教育消费主义的深层病灶,“上岸”执念异化为精神鸦片,学子们早已陷入认知失调——他们既痛恨骗局,又恐惧脱离考研机构授课带来的不安。

考研名师的接连翻车,正在透支公众对教育的信任。许多学生省吃俭用支付高价课程,却发现所谓的“权威”竟是“虚假宣传”。更严重的是,这种失信行为正在消解社会对知识尊严的敬畏。当教师可以公然造假学历、伪造成绩,当培训机构用“保过班”骗取信任,教育的公信力将荡然无存。
考研学子为何困在考研机构制造的“高分牢笼”中?考研热制造的学历通胀,就业市场传导的生存焦虑,“逆袭”话语体系构建的人生,共同浇筑出畸形的考研拜物教。在不少机构打造的“考研逆袭故事”里,三本“学渣”三个月逆袭考上北大的神话仍在批量生产。
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当知识沦为商品,当老师变成演员,当学生异化为数据,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几张成绩单,更是教育最珍贵的温度。或许唯有当整个考研市场停下狂奔的脚步,重新审视“为何而考”“为谁而学”的本质之问,才能走出这个充满镜花水月的困局。
破解这场信任危机,需要多方协同的制度重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不得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如在教育培训广告中含有“保证升学”“100%考试通过”“保证获得学位”“保证提高多少分”等保证培训效果的内容,容易对教育培训服务对象产生误导,涉嫌违法。
更重要的是,考生群体需要建立理性认知。真正的名师不会过度包装,而是专注于知识本身。面对“保过班”“内部渠道”等营销话术,考生应主动核实机构资质,通过试听课程、查看学员评价等方式判断教学质量。
峰学蔚来创始人、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直播时谈到考研圈名师塌房现象时表示:“不要过于迷信很多所谓的名师。有一些所谓的机构的一些名师,他为了炫技,总是想办法用一些所谓的投机取巧的方式着重强调方法和技巧,但是没有注重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实际的理解和应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