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携《和平之光》音乐会亮相国际音乐节

丝竹管弦交响和平愿景,四月沪上奏响时代新声。4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携《和平之光》音乐会重磅亮相上海捷豹交响乐团音乐厅,参与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主题引领板块。这是新作《和平之光》首次登陆申城,也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的首演。

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执棒,特邀青年唢呐演奏家刘雯雯与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共同献演。整场演出以东方智慧为内核,通过现代交响手法展现民族音乐的国际表达,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的艺术盛宴。

以乐载道:东方智慧的现代交响

当晚,捷豹上海交响音乐厅内灯火通明。随着彭家鹏舞动指挥棒,音乐会以唢呐协奏曲《大开门》拉开序幕。中国首个唢呐博士刘雯雯以极具张力的演奏技巧,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创作技法完美呈现,唢呐声与乐团丰富的演奏层次交织,瞬间点燃全场。

随着激昂的唢呐声渐息,丝竹管弦交响,《和平之光》的旋律响起。第一乐章《存亡之道》上演,刻画出春秋乱世的动荡氛围,孙武主题首次亮相,英雄、智慧与理想这三个人物特征在乐曲中凸显,若无止战之法,人民将永远陷于战火。随后,箫声轻启,《上兵伐谋》中的市井烟火与兵法哲思在乐声中相融。后段,兵法主题首次出现,《形篇》《势篇》《虚实篇》中的主要思想随着旋律破茧而出。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三乐章《百战不殆》,各声部以乐声激烈对话,乐曲声中仿佛有战马奔腾、沙场鏖战,观众屏息凝神,一同感受兵法之势。最后,《和平之光》的思想内核在钟声的余韵中缓缓展开。动势是兵法的艺术,而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呼吁。乐团以宏大声响托起明亮、光辉、温暖的主旋律,描绘着和平的美好,诉说着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这是孙武思想的内核,是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和平理念,是人类对和平的永恒追求。

演出结束后,召开了专家研讨会,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对音乐会给予了充分肯定。

以乐叙事:文明积淀的春天回声

“上海之春”是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之一,第四十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上演了多台反映民族复兴、时代呼声的作品。本次乐团带来的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由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李博创作。作品从历史深处汲取时代力量、向世界发出和平呼唤,把中华民族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借鉴西洋交响乐的表现手法,以中国化的音乐语言传达给世界。目前,《和平之光》已经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江苏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等多项荣誉。

“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李博谈及《和平之光》的创作构思时还提到,“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是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团体,所以在创作时,我采用了多种中西结合的技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场景,为乐曲要表达的主题、动机服务。乐团的青年演奏家们也确实以高超的专业水准,将作品的内涵精准而富有感染力地诠释出来了。”

音乐会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现场讨论不断。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季同学说:“《和平之光》的曲式、技法都很高级,乐团的演绎张力十足,爆发力极强,民族管弦乐能表现出这样的作品,让我非常震撼,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音乐和主题的思考。”

以乐为桥:文化传播的立体格局

本次演出是乐团第五次登上上海之春舞台,也是连续八年携新作登陆上海。“这几年每年我都参与了‘上海之春’的演出,但这是第一次和彭家鹏指挥、和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合作。这也是《大开门》民族管弦乐版的上海首演。乐团的力量非常足,演绎出了崭新的效果,我演得也很过瘾。”刘雯雯表示。

“连续亮相上海之春这样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国际音乐节舞台,是荣誉也是责任。”彭家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委约作品是乐团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建团以来,我们坚持委约创作机制,面向中国、走向世界,每年都会带上最新的创作成果来到上海、来到‘上海之春’。《和平之光》是我们最新的委约作品,非常高兴能够受到业界专家和观众的喜欢,希望更多的作曲家能够投身民族管弦乐的创作,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我们的演绎中感受到中国管弦乐的魅力、中国文化的底蕴。”

长期以来,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一直坚持中国民族音乐交响性、国际性、时代性的创新理念,用民族音乐讲好中国故事、用多元形式传递中国声音。乐团曾七度开启海外巡演,足迹遍布1632城,并积极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韩国国际音乐节等国际音乐活动。

接下来,乐团将于420日联袂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二度梅”获得者、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王芳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呈现“心之弦”民族交响音乐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