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2030年6G商用!手机秒变AI终端,通信新时代要“爆改”了

4月10日,2025全球6G技术与产业生态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接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采访时透露,5G到6G通信技术正在经历本质性转变,到2030年,6G将正式商用,届时手机将会变成AI终端,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会更强,也会带动新的信息消费潮流。

6G发展挑战重重,需全球携手破局

从5G到6G,通信技术正在经历一系列本质性转变。邬贺铨院士表示,从1G到4G,我们经历了从语音通信到数据通信的演进。总体而言,1G到4G的发展过程较为顺利,其目标相对单一,主要聚焦于面向消费者的通信服务。技术路线也比较清晰,主要依赖调制编码和多址等技术,因此整体发展较为成功。

到了5G阶段,情况发生了变化。5G不仅服务于消费者,还扩展到支持众多行业的应用。面向消费的应用与面向行业的应用存在显著差异。消费类应用具有较强的共性,而行业应用则面临许多个性化的挑战。在5G及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可能需要依赖频率的扩展以及多天线技术的应用,才能持续发展。

中国自商用5G以来已有五年时间。从整体上看,5G的下载速率比4G快了七八倍。然而,从用户的实际体验来看,可能并未达到最初的预期。此外,面向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展速度也没有预想中迅速。邬贺铨表示,目前6G发展还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6G仍需面向大量的消费类应用。”邬贺铨提到,5G在消费领域的体验并未完全跟上预期。进入6G阶段,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可能会有新型终端设备出现,因此未来消费类应用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6G将更深入地应用于行业场景。行业应用的个性化需求使得6G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行业应用不仅要求超高速率、更低时延等苛刻条件,同时还需要考虑技术投入是否能带来足够的投资回报。

当前对于6G的愿景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涵盖人、机、物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6G的应用场景将扩展到地面车辆、空中无人机以及卫星等领域。如何在满足特殊场景需求的同时,兼顾大众的需求,这两者在同一频段、同一网络上的兼容性问题也是一道难题。

“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不再仅仅追求高带宽和低时延,而是朝着人、机器、物的多维度连接演进,包括点到多点、多点到点,支持多归属、多连接和多接口。”邬贺铨认为,过去,网络应用多以大下行流量为主,即从网络下载数据的需求较大;而现在,大上行流量的需求增加,即上传数据的需求增多。这种网络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已远超5G时代的设想。此外,在6G时代,人们对人工智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人工智能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而数据采集和计算需要时间,与通信实时性的要求存在矛盾。如何在满足复杂度和实时性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是一个新的挑战。

与十年前研究5G时相比,如今国际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邬贺铨坦言,一些国家不仅在贸易领域对中国施加限制,在移动通信标准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形势愈发严峻。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受阻、供应链的断裂以及市场的封锁,都对形成全球统一标准构成了巨大挑战。

邬贺铨表示,6G的研究面临着与5G截然不同的生态和环境。4G之前主要服务于消费领域,5G开始迈向更多工业应用,那么6G则需要真正全面开启新的应用场景。人机物互联、天空地协同、内生安全、泛在性连接、普适性服务、绿色化等目标,都需要巨大的创新才能支撑。面对诸多挑战,6G的发展需要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产业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和突破。

满足全行业需求和统一标准,还需凝聚全球共识

本届6G大会强调“全行业共同定义”,邬贺铨解释,这里的“全行业”并非指单一行业内部的所有,而是涵盖各行各业。6G的目标是服务于所有行业,因此提出了由全行业共同定义需求的设想。

回顾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我们在面向消费类应用方面较为成功,多年来,对消费需求的理解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然而,通过5G阶段的探索,我们发现对行业应用的认知仍显不足。将消费类应用的网络架构直接迁移到行业场景中,仅仅通过提升带宽、降低时延并增强确定性,是满足行业需求的。

消费类应用以“大下行”为主,即数据主要从网络传输到用户终端;而行业应用则恰恰相反,以“大上行”为主,例如底层设备需要将视频等数据上传至网络。消费类应用的核心是“人到人”的通信,而行业应用则涉及“人到机器”“机器到机器”以及“人到物”的交互。

此外,消费类应用通常依托大型公共网络运行,允许多层次的适配,用户追求更快的速度,而运营商和用户也会关注成本等因素,但对确定性和实时性的要求并非最高优先级。行业应用更多依赖局域网,其关注点集中在可靠性、安全性和灵活性上,这实际上更贴近工业应用的特点。

如果进一步扩展到车联网领域,需求则更加复杂。车联网不仅涉及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云的通信,还可能需要同时支持多种信道、多信道决策,甚至包括广播式服务,这些都与消费类应用的需求截然不同。除此之外,到了6G阶段,我们还将面向低空经济和卫星通信等场景。

因此,要在6G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各行各业,必须深入了解行业的真实需求,并明确努力的方向。邬贺铨认为,通信技术的作用更多在于融合与支撑行业发展,而未必是引领行业。通信技术本身将服务于新型工业化进程,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加速和支撑作用。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将AI与6G相结合,有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同时作为大会顾问委员会主席,邬贺铨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大会在各个方面进一步凝聚全球共识。他表示,首先希望通过本次全球6G大会,能够促进各方在6G预研阶段的观点交流,尽可能找出共识,推动标准的统一。

从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来看,从1G到3G,全球移动通信标准并未实现统一,手机必须支持多频段、多模式,以实现全球漫游,这无疑增加了成本。从5G开始,全球标准逐步走向统一。然而,到了6G阶段,由于国际竞争的加剧,6G标准存在分裂的风险。

其次是频谱的统一。移动通信的发展离不开频率资源,尤其是6G的高带宽需求,需要开辟新的频段。如果全球能够统一6G的频谱资源,那么基站和终端设备的研发将更加简化,成本将得以降低。

邬贺铨期待通过本次大会促进供应链的统一。当前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一些国家对许多产品实施断供或施加高额关税。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行业的发展。“还有市场的统一。”邬贺铨说,移动通信的本质是全球互联互通,不应人为设置市场障碍。如果市场被割裂,将导致通信成本上升。还有就是科技合作与人员交流的畅通。邬贺铨呼吁,6G的研发面临巨大的创新空间和挑战,需要全球同行加强合作。6G不仅仅服务于消费领域,还涉及民生和多个行业,这要求通信行业与其他垂直行业进行跨界协作。

聚焦大众刚需,南京6G生态优势凸显

可以预见的是,6G时代会涌现出各种各样新的应用需求。如卫星通信、无人机作业、车联网运行以及一些特殊的工业场景。邬贺铨坦言,这些场景里有不少属于小众范畴。“就拿卫星通信来说,前几年手机智能卫星挺受关注,也有不少人注册相关服务,但真正在有地面信号时还活跃使用的用户却不多。这对于运营商而言,要是没办法形成规模效应,想让相关网络在商业上实现盈利并持续发展,难度可不小,而且这些小众场景还会让网络变得更复杂。”

邬贺铨表示,6G要想长久发展,关键得先满足大众的刚性需求。比如说大家平常使用手机最常用的那些功能,6G就能够更好更快地实现。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4G都能满足日常使用,那还要6G干吗?对此,邬贺铨解释道,就算是4G甚至3G能做到的业务,6G也得做得更出色,要更便宜、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还得更可靠。就像5G,虽然很多用户觉得使用体验还有提升空间,但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5G在单位投资成本以及单位流量的电费上,比4G有非常大的优势。所以,随着技术进步,到了6G阶段,在传统业务上能比4G做得更经济实惠。

按照目前的规划,2030年6G将投入商用。邬贺铨认为,届时手机会变成AI终端。“大家试想一下,2007年iPhone出现后,手机从功能机变成了智能机,一下子就让基于移动通信的信息消费提升了一个档次,手机也迎来了更新换代的热潮。”邬贺铨表示,同样的道理,到6G时代,AI终端和6G一起出现,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会更强,这必然会带动新的信息消费潮流,手机也会迎来又一次更新换代。这就是6G在消费领域满足大众刚需的体现。

“但大众刚需可不只在消费这一块,工业领域也有很多。像现在工业上经常用到的机器视觉、自动遥控、远程控制还有远程巡检等,需求非常大。”邬贺铨补充说,5G已经在这些方面开了个头,不过目前5G在工业模组的成本上还得继续降一降。要是未来再加上工业机器人的具身智能等服务,工业领域的这些应用会成为6G的大众刚需。“只有先把大众刚需满足了,6G网络才能体现出它真正的价值,然后再去覆盖那些小众服务,这样商业上才能形成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大会在南京举办,如何看待南京打造未来6G产业生态高地的进展?邬贺铨表示,6G产业的产业链特别长,从最基础的芯片,到软件,再到各种终端器件、天线、工业模组,还有基站、边缘计算、网络仪表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涉及的环节非常多,但是南京在6G发展上有很大的优势。

“南京有我国第一个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的实验室在 6G的毫米波技术、频段开发以及关键射频器件的研制等方面,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走在前列。”邬贺铨说,南京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无线谷,这里聚集了以东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这些重点研究实验室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围绕紫金山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相关企业。江苏在科研环境等方面还有一些试验区,这也为 6G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的基础。未来,南京凭借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应用产品,在6G发展上有望取得大的突破和提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杨易臻 蔡姝雯

视频 方晴昊 王璐瑶 王苏禾 潘书哲

责编:葛灵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