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消费市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商品,爆发出惊人的社会消费力。
举几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冰箱贴,作为一种小物件,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融合中式美学的创意设计,正成为文创产业的爆款。据媒体报道,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累计销量突破100万件,带动凤冠IP全系列产品销售额跨越亿元;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自上架以来已售出超14万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网红冰箱贴不仅为文创产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原材料供应、印刷包装、物流配送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甚至促进了博物馆周边的旅游业发展。

穿戴甲,一种新兴的美甲产品,凭借其方便摘戴、物美价廉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喜爱。据相关机构估算,到2025年,全球穿戴甲市场规模将突破239亿美元,国内市场有望达到150亿元。值得一说的是,连云港东海县,在不经意间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穿戴甲生产基地。当地的穿戴甲产业链涵盖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设计和线上线下销售等多个环节,为许多全职妈妈和农村留守妇女创造了美甲画师、电商主播、物流配送等大量岗位。毫不夸张地说,一块小小的甲片,给大众眼中最难就业的群体带来了无限新希望。

二次元“谷子”,这个说起来就更令人称奇。所谓“谷子”,就是依托漫画、动画、游戏、小说等版权作品衍生出的周边产品,包括徽章、挂件、手办等等,它们正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宠。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谷子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超40%,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据了解,知名度高、市场热度大的IP往往能进一步推动“谷子”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吸引其他品牌联名,带动线下快闪店、潮玩店等落地,促进实体店消费的繁荣。

像上述产品这样的“小”生意,其实还有一些。其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确实值得好好研究。说实话,这些小巧的商品并非人们生活所必需,但为什么却能打开消费的缺口?或许是因为这些“小”东西看似微小,却能在方寸之间呈现我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并表达出一种浓缩的情感价值,因而被广大消费者喜爱。如冰箱贴不仅是装饰品,更是传承中式美学的载体,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文物的风采,也使得博物馆的文化宣传效应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谷子则作为原作的衍生品,满足了年轻小伙伴对二次元作品的热爱和情感寄托。
还有一种观点值得重视,那就是形式的创新也是这些“小”生意成功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冰箱贴的独特设计,还是穿戴甲的便捷性和个性化款式,都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二次元“谷子”经济更是通过不断创新,推出各种形式的周边产品,并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确实,这种趋势不容忽视: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能力的提升,国内泛二次元用户规模的增长,以及社交媒体与网络广告营销的发展,“小”生意在平台的加推下,正逐步开掘出令人想象不到的一片蓝海。在这当中,年轻消费者通过社媒晒出美图、分享自己的购买体验,形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刺激了更多潜在消费者购买同款。而这种方式恰恰是过去所没有或稀缺的。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仔细分析研究这些“小”生意的成功,其实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们通过把握普通百姓的需求方向,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模式,既激发了消费潜力,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以,当人们重新审视这些“小”生意之时,应该有更多启迪。譬如,这些“小”商品的成功表明,创新不仅应是技术上的突破,也应是文化和情感的融合。如今,“Z世代”“00后”甚至“05后”悄然成为消费的生力军,经营主体应及时把握住消费群体的变化,做到“投其所好”。同时,还应利用好日渐普及的社交媒体进行产品推广,特别是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这对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量大有裨益。
现实已经证实,当下,“小”生意也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充满挑战的经济浪潮中,除了那些传统产业之外,还有许多我们未曾探索过的“蓝海”。这些“小”生意的成功,更启示我们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应更加注重从细微处着眼,把传统产业容易忽视的消费群体纳入考量,发现更多潜力无限但尚未开拓的隐性需求,展现“聚沙成塔”的力量。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陈祉樾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