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听·见|给文学作品贴“标签”,是批评还是偏见?

如今在网络上,出现了一股奇怪的文学批评风潮,将复杂的文艺作品进行标签化解读。比如,在群组开榜单评选“老登作者”(意指作者作品带有明显男性视角的叙事),《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名列首位;评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弱女文学”,认为其中主人公的反抗不够有力,会给读者带来消极影响……这样的做法不仅曲解了原作本意,还让更多读者困惑于到底该如何认识和评价一部文艺作品。

经典文学作品从不缺乏“不完美”的人物形象,但伟大作家描绘这些人物的目的,并非在于猎奇或搏眼球,而在于通过“非常态”的存在,折射出复杂而多侧面的人性。创作了《洛丽塔》的纳博科夫,认为自己笔下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有着虚伪矫饰的一面,特意提醒读者不要被其表象迷惑。《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展现了女性精神世界的复杂挣扎——那种痛苦的左右奔突、上下求索,她的“不完美”反映了很多女性真实的心灵困境。

高调宣布自己拒绝某本书、某部电影,这股文学批评风潮的认知误区在于,将作品中的人性阴暗面等同于作者的道德立场,从而错过文学通过虚构探寻真实的可能。试想,如果因为文学作品描写了社会病症就加以否定,我们将如何认识这种社会病症?又如何预防同类悲剧?如果读者能保持朴素的道德直觉,以独立判断和深入思考,从社会、文化、制度等多层面去理解作品的价值,就不会过分夸大“恶”的影响,而更加坚定对真、善、美的认知判断。

当代社会,很多人似乎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只有从“强者”身上才能获得精神动力,这种心理也是对文学中的“弱者”产生误读的原因,比如将洛丽塔单纯视为受害者,认为房思琪是脆弱“无用之人”。其实,这些“弱者”面对厄运时迸发出的力量是惊人的。细读《洛丽塔》会发现,少女多洛蕾丝绝非被动接受命运的角色。她从亨伯特的掌控中三次出逃,最终选择嫁给贫穷、耳聋的退伍士兵,宁愿过清贫生活也不愿继续沦为玩物,并用决绝的行动拒绝了亨伯特的话语陷阱。房思琪/林奕含也是勇敢的,她们经历了迷惑、痛苦和自我催眠,终于领悟到华丽语言掩盖着的丑陋真相。作家刘芷妤曾表示,如果不是这传奇般的力量,为什么在多年后我们依然无数次提起这本书与作者林奕含?“弱者”形象,看似脆弱实则坚韧。

当下人们的阅读面临两大危机。一方面,碎片化阅读不断削弱人们持续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爽文当道助长了慕强心理。希望在精神世界里忘却个体的“弱”,不失为一种缓解现实焦虑的方式,但如果一味地沉浸其中,失去的不仅是对文学艺术的感知和审视的能力,更是对现实世界的判断能力。因为对个体而言,真实的世界来自经验和视角。文学艺术正是这样一扇窗口,通过它我们才能在有涯之生体验不同的生活,理解复杂的人性,获得精神的成长。如今,当一部部文学作品被打上“老登”“弱女”“娇妻”等等标签,不仅消解了文化深度,也稀释着生活实感。毕竟,当现实被简化为符号,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运转,如何直面困境、接纳自我,继而迸发改变的勇气呢?

真正的文学阅读应该是一场精神的跋涉。它应该是广泛地阅读各方各面的经典作品,保持文化与思想的碰撞和相处;对任何简单化的标签保持警惕,将文学体验与现实思考有机结合后产生独属于自己的结论。只有在理性和审美的共同作用下,我们才能在信息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责编:周娴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