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坑了家人们”“能劝一个算一个”,这样的噱头式标题充斥社交媒体平台,点进去看内容却往往浮夸,哗众取宠而已。桥段“炸裂”的短视频、直播间连麦如今屡见不鲜,无非围绕着吸睛的劲爆题材,诸如出轨、卖惨、伪造家庭矛盾纠纷等,以每分钟三个反转的节奏冲击眼球。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真实记录”绝大多数都是精心设计的“演出”,让虚假的悲欢离合成了对公众信任与情感的系统性消费。

当打开短视频平台,扑面而来的往往是一幕幕家长里短、看起来接足了地气的“现实剧”,有的刻意制造贫富差距的戏剧冲突,有的虚构成功人士的逆袭故事,有的蹭着社会热点话题编造情节。在淘宝上,9.9元就能买到几百个情感类剧本,俨然形成了剧本工业化的生产链条。“编剧式营销”发展出完整产业链,催生出编剧、演员、运营乃至“麦手”,“一部手机就能赚钱”“会说话会聊天就能做”,在直播间里连麦讲述劲爆剧本,在奇葩剧本里扮演形形色色的人物。
随着内容“演进”,这些有冲突、有爆点的剧本看起来也不再那么简单、狗血,还会以“科普”之名潜入法律咨询、情感辅导等知识服务形态,披上正能量外衣进行流量收割。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推销保健品,利用年轻人对情感的困惑收割流量,利用公众的正义感编造维权故事……演员们声泪俱下地讲述“亲身”经历,观众信以为真地送上安慰与打赏,殊不知善意成了流量试验田。当商业的本质从价值创造异化为情绪榨取,互联网的公共空间就变成了巨大的“楚门的世界”,信任的不断坍塌也会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越来越难以发声。
面对这种乱象,监管重拳已然出击。4月15日,中央网信办启动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恶意摆拍、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四大类违规行为。但仅靠外部监管远远不够,我们更需要一场全民性的媒介素养觉醒。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疲惫时更容易轻信煽动性内容,这正是虚假短视频瞄准的认知空窗期。置身喧嚣的网络世界,在点赞、转发之前,不妨多一分理性判断,别让情绪被“套路剧本”牵着走。
算法推荐机制在这场闹剧中也可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在算法驱动下,许多短视频平台一度形成“情绪消费”的畸形路径——只要剧情足够狗血,情节足够煽情,就能轻松冲上热榜。更吊诡的是,用户越是反感某类内容,算法反而可能加倍推送,因为这些“反感互动”也被系统计入了活跃度指标。要改善这种情况,平台要有“守门”责任,用户也需要主动通过点赞/屏蔽进行明确的正负反馈,持续互动塑造算法。
在这场与虚假内容的博弈中,每个人都是第一道防线。“这个故事合理吗?发布者有可信度吗?我为何被它吸引?”当我们学会过滤信息,才会逐渐积累免疫力、辨识力,打破被“情绪剧本”操控的循环。追求洞察、思考与启示,而不是沉浸于琐碎、争执与宣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才是对抗虚假的有力武器。
(吴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