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文明实践 > 正文
春日“飞天”,一座城市的跨界交响

在春意盎然的4月,北京迎来了中国音乐界的一大盛事——“中国交响乐之春”。成立不到两年的无锡交响乐团以全球首演的原创交响组曲《飞天》,交上了科技和人文深度融合的精彩答卷。当航天器的发射声效、AI算法生成的北斗卫星轨道音型被融入乐章,在唢呐与弦乐的一次次跨界对话中,江南文脉和新质生产力交相辉映,让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也成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生动展现。

《飞天》首演:科技与文化对话

这还是无锡交响乐团首登国家大剧院。

4月18日晚,细雨笼罩京城,却丝毫未能浇灭观众们的观演热情。人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而来,满怀期待地赴这场春日里的文化之约。

当晚7点半,穹顶下的舞台上春色如许。提琴、竖琴、萨克斯、低音号等木管、铜管和弦乐器整齐排列,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音乐画卷。在指挥家林大叶的引领下,灵动的音符如清泉奔涌,时而磅礴激昂,时而轻快悠扬。率先亮相的原创作品《无锡序曲》中,一座太湖之滨城市层层叠叠、从古至今的生命力被生动展现,让观众仿佛触摸到了江南的脉络与回响。

“中国交响乐之春”作为国家大剧院精心打造的交响乐品牌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早已成为中国交响乐爱好者翘首以盼的艺术盛会。今年,来自11个省市的21支乐团,联袂维也纳交响乐团等国际知名团体,将以26场精彩绝伦的演出,奏响中国交响乐的时代强音。而无锡交响乐团下半场带来的交响组曲《飞天》世界首演,更是为“进乐新篇”的主题赋予了鲜活注脚。

中国人对苍穹的向往自古有之,这部作品不仅是敦煌神韵、航天伟力与江南诗性的精妙融合,更是一曲以交响语汇重构人类宇宙观的东方宣言,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体验。《梦天》《问天》《飞天》《巡天》《天行健》五个乐章层层递进,构建起从神话想象、理性诘问,到科技实践、精准探索,最终回归哲学思考的完整叙事。

弦乐如敦煌飞天的飘带般灵动流转,将“嫦娥奔月”的东方浪漫化作跃动的音符;唢呐演奏家张倩渊以穿云裂石之音,与管弦乐队展开跨越时空的“天问”式哲学对话;128声道全景声场中,航天器发射的轰鸣与管弦乐交织,再现长征火箭刺破苍穹的壮美;AI算法生成的北斗卫星轨道音型,经弦乐精密对位演绎,精准诠释大国重器的毫米级精度。文化底蕴与科幻魅力在此激烈碰撞,传统与创新的交响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激荡回响。

在男高音歌唱家薛皓垠雄浑激昂的歌声中,交响组曲《飞天》缓缓落下终章。余音未散,全场观众已齐刷刷起身,掌声如潮水般席卷整个剧院,经久不息,诉说着对这场艺术盛宴的感动与不舍。作曲家李劭晟难掩激动之情,快步登上舞台,与指挥林大叶紧紧相拥,目光中满是欣慰与感动:“这部作品是用交响乐重构中华文明基因链的大胆尝试。从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到‘天宫’空间站的壮丽现实,我们试图以音符为钥匙,解析文明传承的密码,让敦煌飞天的飘逸彩带,化作现代航天器探索宇宙的壮美轨迹。”

现场,一位来自山东济南的观众王女士难掩激动:“民乐与交响的交融碰撞,科幻元素的大胆植入,这场演出像打开了多维艺术宇宙——原来音乐不仅能抚慰心灵,更能重塑精神维度。”

舞台中央,平均年龄28岁的无锡交响乐团成员们相视而笑。他们以弓弦为笔,将江南水乡的灵韵化作探索宇宙的交响诗,在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完成了从地域明珠到国家叙事者的华丽蜕变。

向阳而生,多元与青春共振

无锡交响乐团是全国最年轻的交响乐团之一。今年央视春晚,在无锡分会场惊艳亮相的它才刚刚1岁半。而且,其成员平均年龄仅28岁。

2023年6月18日,无锡交响乐团正式筹建,瞄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以“专业化、年轻化、国际化”为定位。乐团由无锡市和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共建,采用四管编制,先期规模为大三管,逐步到位。

“成立之初,我们就瞄准了‘国际范’与‘江南韵’的结合。”无锡交响乐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喜明介绍,“用年轻人的活力激活传统,用国际化的视野诠释江南,坚定文化自信。”乐团的招聘足迹遍布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全球多所知名音乐院校,先后有500余国内外演奏员报名,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确定了乐团成员,演奏阵容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多元文化与专业实力的交融为乐团注入了深厚的艺术基因。

2024年1月1日,无锡交响乐团举办了首场演出,《无锡序曲》在新年音乐会首演,标志着无锡交响乐团正式奏响“第一声”。这首作品以“青史长、画图美、诗书远、英雄胆”的无锡特质构筑了一幅“立体的江南画卷”。此后斩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盛世莲花》、亮相春晚的《太湖美》,接连印证着这支年轻乐团“用国际乐语讲述中国故事”的创作自觉。

4月18日下午,无锡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进行最后的彩排。尽管林大叶在现场对一位演奏员发起了火,但这或许正是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职业交响乐团的秘诀之一——追求卓越,不容许丝毫懈怠。

这种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在每一次彩排中,更贯穿于乐团每一场演出的每一个细节里。

4月19日、20日晚,无锡交响乐团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举办《吴风清韵》和《锡乐未名湖》专场音乐会。当演出进入最终章《天行健》时,薛皓垠以极具穿透力的嗓音震撼全场。“砺剑长空三万里,天行健处是人间”的吟唱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清华校训完美契合,感染了每一位在场的学子。

“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中,有这样一段教诲: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也是我们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化修养。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多方面的兴趣,不要做 ‘干面包’。”一位清华学生激动地表示,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通过这场演出,我意识到我们这一代人不仅要传承和创新文化,还要在科技创新中不断奋斗和追求卓越。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坚定的决心,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未名湖畔,年轻的音乐家们不仅展示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传递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正如一位北大学子所言:“他们的表演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感受到一种跨越时代的温暖与力量。”

让年轻的力量注入传统的血脉,让世界的视野观照本土的根脉,这正是无锡交响乐团的使命与追求:用音符编织出的不仅是旋律,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与担当。

音乐为媒,人文与经济共生

这支年轻乐团的诞生并非偶然。 在这片浸润着吴文化的沃土上,音乐的基因早已深深扎根。鸿山遗址出土的近400件春秋战国时期的青瓷乐器,奏响了江南最早的礼乐文明;历经千年传承,300余首吴地歌谣依然在街巷间传唱,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温婉与灵动。阿炳的《二泉映月》将命运的沧桑化作永恒旋律,刘天华革新二胡技法拓展艺术边界,杨荫浏系统梳理民族音乐,荡口古镇走出的音乐家王莘写下唱响全国的《歌唱祖国》。作为“中国二胡之乡”,中国十大二胡名曲中有8首与无锡血脉相连。如今,这份深厚的音乐底蕴,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梅村二胡产业园里,匠人们精心打磨出的5万把高端二胡,占据全国四分之一市场;江阴的口琴生产线,以近60%的全球产量,让“无锡制造”的旋律响彻世界。而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一曲评弹《无锡景·家国情》惊艳全球,引发游客打卡热潮。音乐,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硬科技”之外最动人的“软实力”引擎。《飞天》的创作,与无锡的产业发展战略紧密相连。自“商业航天”“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锡依托航空、机械制造、新材料等核心产业优势,积极布局商业航天领域,成为长三角地区领先的空天产业集聚区。无锡交响乐团以原创作品实现了艺术与产业的完美共鸣:弦乐声部快速灵动的旋律,恰似物联网产业日新月异的创新速度;铜管齐奏的激昂乐章,呼应着空天产业敢为人先的壮志雄心;而木管组若隐若现的吴地民歌曲调,则如同文化的根系,深深扎进城市的记忆深处,时刻提醒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本源。无锡交响乐团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城市精神的生动展示。他们用音乐讲述着无锡的故事,用旋律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与力量。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厅外,与无锡马拉松同款的文创金属手链,成为交响乐团“带得走的城市记忆”;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音乐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的可能。

在无锡太湖湾科创带的中轴线上,无锡交响音乐厅正在“蝶变”为崭新的文商旅新地标。从民乐基因迈向交响版图,无锡这座运河边城市正在用音乐书写着“人文与经济共生”的新篇章。对内,它激活千年传统,让文化根脉焕发新生;对外,它以音乐为媒,与世界展开对话。从千年乐脉中走来,向世界舞台奔去,无锡以“音乐+”的创新范式,奏响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也为城市发展提供全新的破圈之道。

责编:王琼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