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苏州高新区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招才引智“火力全开”。
4月18日,青年人才创业项目路演活动暨科创金融峰会举办,武珞科技园、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三方共建“才聚科技城”引才联盟;
4月12日,苏州首个青年创业概念验证基金成立,首期规模3000万元,重点支持高校师生“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早期项目,提供“零租”孵化场地;
4月7日,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面向全球招聘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等三大新工科学院院长;
……
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当全国各地打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打开思路,从拼政策转向拼生态,通过完善创新创业、生活居住、医疗教育等全方位服务,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归”谷,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资源围绕人才转
最近,青创慧谷AI创业园迎来“双喜临门”。苏州卓镱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布布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园内企业,双双入选福布斯中国投资价值初创企业100系列榜单。
产业园成立不到4年,已孵化46名高层次青年双创人才和15家优质企业,这背后得益于园区高质效的资源整合能力。园区建设方是南京大学,一头连着高校,本身就自带丰富校友资源和人才资源;一头连着地方,资金、平台等都比较充足,配备了3000万元概念验证资金、2.88亿元天使投资基金。

对人才来说,越是资源丰富的地方,就越有吸引力。深谙此理的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清楚,要形成更强的引才磁场,就必须充分梳理地区实情,放大自身优势,将更多资源融会贯通起来,为人才所用、为产业所用。
看平台,无论是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还是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工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国字头”“中字号”院所,抑或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一流高校,本身就自带吸引高端人才的强磁场;看产业,由光子与集成电路、数字与智能、高端医疗器械与大健康等三大主导产业,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N个战略性新兴及未来产业构成的“3+N”现代化产业体系,则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
摸清了家底,接下来便是思考如何嫁接起更多资源,让人才得到更精准、便捷、及时的服务。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做法是,聚焦光子、医疗器械等不同产业的需求,全域打造1个标杆型高品质人才社区,重点建设南大国际人才街区、光子科技人才社区、智慧谷青年创新社区和苏绣小镇等4个特色社区。
“人才社区并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集合院所、企业、载体、资金、公寓等各要素的服务平台。”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相关负责人说,在这里,政府做“桥”,让各类创新要素汇聚交融,围着人才转、围着产业转,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苏州布布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魏钰成对此深有感触。“从资金到场地,再到供应链,企业发展的每个关键环节,都有资源‘找上门’。”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去年物流仓库突发火情,让价值不菲货物付之一炬,正当保险理赔陷入僵局之时,当地的创业园基金通过股权投资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这里产业生态好、服务品质优、城市有前景,我们愿意继续深耕苏州,与城市‘双向奔赴’。”魏钰成点赞道。
做更懂人才的城市
3月29日,江苏镭创高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高文宏通过“乐居高新人才房票”小程序,申领到了100万元的人才房票。凭借这份“大礼包”,他以优惠价格购置了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的一处楼盘,把家安在了苏州。
“既能安居,又能乐业!”2021年,高文宏带着团队落户苏州,公司凭借无掩膜曝光设备的曝光机、光伏硅片分选设备的激光轮廓仪等拳头产品,先后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江苏省瞪羚企业等。“感受很强烈,这里的服务能力和整体氛围越来越好。”
如今,高层次人才在选择城市时,越来越在乎工作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谁能更贴近人才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让人才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谁就能获得更多人才青睐。
做更懂人才的城市,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推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暖心举措,让人才生活更安心,发展更定心。
人才来苏第一件事,最关注的是“住”的问题。如今,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建成了近23万平方米人才公寓,这些公寓把居住、健身、美食、娱乐、路演、社交等多种需求都融入其中,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站式”服务场地。

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有着28公里太湖岸线、37座秀美山体,还是非遗苏绣的主要发源地。片区用好这些资源,建设234公里城市“超级绿道网”和龙山人才会客厅等山水系列会客厅这些“硬件”,还“花式整活”推出青年夜校、主题市集、暑托班、青年之家等,把服务时间从“上班”延伸到“下班”。
从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引才的十八般武艺,不难看出当地的求贤若渴。数据显示,该片区已集聚海内外各类高层次和专业人才2万余人,引进和获批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近1400人次。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专家76人,占全区80%;江苏省双创团队16个,占苏州高新区80%。
人才城市双向奔赴
城市怎样对待人才,人才就会怎样回馈城市。这些年,善待人才、尊重人才,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从不含糊;相对应地,人才也反哺地方,带来了先进技术、创新产品、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加速升级向“新”。
日前,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开展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评选,由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院长顾忠泽参与的“DNA断裂感受器MRN复合物乳酸化修饰调控肿瘤化疗耐药机制”项目成功入选。
落户8年,研究院凭借丰富的人才储备,突破了一批技术关卡,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先后引进孵化了76家科技型企业。顾忠泽表示,将继续发挥院所的“最强大脑”作用,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放眼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像这样人才与地方“双向奔赴”的故事比比皆是。创业3年来,毫厘机电(苏州)有限公司负责人彭彪对这里的引才服务和营商环境感触颇多。不久前,公司完成战略性迁移,将总部从外地整体迁入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并计划在当地建设新工厂,同步推进上市筹备。
只有把人才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产业优势,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目前,该片区已有天准科技、山石网科等7家科创板企业,占苏州高新区70%;上市公司总数11家,占全区33%;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科创板企业数量多年保持全区第一。
踏上新征程,太湖科学城功能片区正想方设法升级政策举措、服务举措,让更多“千里马”在这片热土上竞相奔腾,共同奔赴更好的明天。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