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码下载

扫码关注

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基础教育拥抱AI,如何去啃“最硬”的“骨头”?

4月27日,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导,江苏省苏州中学主办,杭州智卷星球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人工智能(AI)赋能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江苏省苏州中学举办,成为国内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加速融合的又一注脚。来自全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9家学校的450多位教师齐聚一堂,共话高中语文的未来。聚焦语文,是因为人工智能与数理化等学科结合相对容易,而主观性较强的语文往往是AI最难啃的骨头。

去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并要求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在具体推进中,进展情况如何,一线老师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AI升格,能将学生作文从43分提上50分

“题干说‘青年人立身处世,既要有质疑力,也要有确信力’,要求围绕两者关联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两周前我们动笔写过这篇作文,今天一起来讲评对比大家之前的作文与AI提升过的版本。”研讨会开场,由苏州中学高二年级语文教师王羽带来的展示课,迅速将众人目光拉入具体情境。

王羽借助AI在上作文讲评课

大屏幕上,幻灯片页面同时呈现出比对稿件。学生陈文乐的原稿写道:“古希腊的先贤苏格拉底告诉我们‘智慧始于疑问而终于沉默’,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足以体现质疑力的重要性。”AI给出的提升版本则建议改为:“从雅典城邦的街头辩论到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质疑精神始终是人类突破认知边界的原动力。”除了针对具体段落的修改意见,AI甚至还为作文初步打分、给出得分原因、撰写总评并附上写作建议……

“一直以来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工作就是批改作文。”上完课,王羽接受了记者采访,“每个孩子想法都不一样,作文教学是语文最难的部分。”AI的助力没令王羽失望。“高中作文抛开头尾,中间至少还要分列5至7段,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只能写到3至4段,难以发散、束手无策。”正因此,当她发现AI提供的文章架构有助于老师带领学生拓展思维时,无比兴奋。“如果用高考标准来打分,学生原文和升格稿之间,能差5到8分——学生原文43分,但升格稿50分肯定有的。”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第九届国家督学张志敏有感而发,AI至少给语文教学带来三方面影响,首先,线上线下多模式整合资源;其次,将工具最大化地集成,使学习更为便捷;此外,有助于提供个性化支撑,让常规大班额的语文教学从“流水线生产”变为“精细活”。

对此,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朱卫国感同身受:“教师通过AI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还可借助智能分析把握学生需求和问题所在,用人机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没法实现个性化辅导,是传统教学最大的痛点

“语文教学就像农业,把每个孩子当成一颗苗子加以呵护。但如果真这么做,我们的教师有这么多吗?”江苏省海门中学原党委书记、校长石鑫,在教学一线耕耘40年,深有感触。退休之后,他多了一个杭州智卷星球科技有限公司总顾问的身份,这家公司研究的方向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很多语文教师最大的期待,是让传统‘手工农业’变为‘现代农业’,重塑教育格局。”在石鑫看来,过去教师80%重复机械的劳动和学生身陷题海战术的状态,都将被人工智能逐个击破。

石鑫道出了王羽的心声。

视觉中国

“根本批改不完!很多语文老师的状态都一样,从早上睁开眼到晚上睡觉前一直在忙,能深度做一件事机会很少。”王羽是正高级教师,一线重要骨干,除担任班主任,还是两个班的语文老师,总共要带102名学生。

一到考试,王羽压力就显著增加,因为考试作文当天必须批完、迅速给予反馈。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评语、只有分数。有些学生根本不明白分数扣在哪里。

“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负担过重是严峻的现实。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怎么可能兼顾思想和审美?”江苏省教育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张俊平略感无奈。他呼吁语文教学更要加速拥抱AI,“让人工智能为每名学生量身定做学习方案。”

研讨现场,也有人提出“AI版的语文课”会不会妨碍学生思维。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庞君芳认为,和纯文学创作不同,高中语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核心素养与技能,因此用AI帮助学生追踪写作优缺点、明确目标导向、提升习作和思维能力既重要也务实。

当然磨合总有需要,AI也有不断学习的过程。不过王羽发现,人工智能很聪明,学得很快。“我是寒假前接触到智卷星球的AI作文助手,发现比较‘呆’,于是就提了些建议,如‘例子少一点,避免以例代证’‘头尾不要硬扣材料’等等。反馈给公司后,仅仅过了两个半月,AI就明显变聪明了!事实上我也在教AI作文,只有它不断改进,才能真正解放教师。”

拥抱AI,不只是引入技术那么简单

“如果现在还去讨论是否要去拥抱AI,价值不大。关键在于如何有效使用。”首批国家教学名师,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校长黄厚江认为,语文学科拥抱AI绝不是引入技术便能一劳永逸,教师和AI围绕课堂必须形成同生共构的关系,才能抵御AI带来的负面冲击。

“我觉得AI赋能课堂,需要语文老师更加妥善地把控技术使用的范围,避免盲目滥用。”苏州中学高一年级语文教师刘仟慧告诉记者,AI应该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关键在于教师,要做到古人所说的“物物而不物于物”。

刘仟慧在借用AI上信息辨识课

“AI是把双刃剑。过去有种相机叫傻瓜相机,目的也是让人便于上手,但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不能把他们变成傻瓜。人工智能不论发展到任何程度,教学探究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还是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石鑫感慨。

“我们将AI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例如古诗文教学中,师生可以通过AI工具快速完成字词释义,从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探讨文本意境和情感。”苏州中学校长周祖华介绍,技术赋能可以提高效率,从而提供更多因材施教,着力培养拔尖人才。

种种此类,均离不开教师队伍的成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坦言,眼下教师队伍的AI素养、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包括教学思想仍有不少提升和转变的空间。

“教师是学生乃至家长的‘动力源’,教师要明确AI时代学生必备的素质。”深圳市教科院高中语文教研员葛福安表示,未来,中学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识别关键要素、激活知识储备,综合运用分析理解、论证推理、联想想象、评估权衡等能力,进而丰富人格、改造世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琳 李睿哲

责编:王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 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专题
视频

扫码下载

交汇点新闻APP

Android版

iPhone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分享到QQ
手机QQ扫描二维码,点击右上角 ··· 按钮分享到QQ好友或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