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常州 > 要闻 > 正文
《桂香街》,在日常生活的细流中塑造人物、书写史诗
2019/09/03 17:35  新华报业网  冯圆芳  

  “在社会整体价值信仰有所低落的背景下,一些人即使知道,也并不发自内心地相信、认同许巧珍的选择,这是我在创作时遇到的最大难题。”9月1日于常州举办的电影《桂香街》研讨会上,《桂香街》原著作者、著名作家范小青的一番话,唤起了与会电影行业专家学者的共鸣。

  

  

  作家范小青

  “小巷里有一团火/那是你奔忙的身影/小巷里有一对星/那是你慈爱的眼睛……”从纺织女工成长为全国劳模、最美基层干部,被誉为“小巷总理”的常州吊桥路社区原党委书记许巧珍,以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目前,以许巧珍为原型,由省委宣传部、省电影局指导,常州市委宣传部立项的电影《桂香街》正在全国公映。该片是否走进了观众内心深处?它为主旋律影片开辟了怎样的表达方式?主旋律影片如何实现其特殊的美学功能?这一系列问题在研讨会上被打开——

  小巷总理,于生活细流中被塑造

  对电影《桂香街》来说,创作的难点主要在哪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沈国芳概括了四点:第一,电影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发挥的空间;第二,主人公是个“凡人英雄”,并无特别闪耀的光环;第三,电影讲述的是许巧珍这“一个人”的故事;第四,主人公的一生是非冲突性的平凡人生。

  面对这些困难,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导演石磊为《桂香街》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寻常主旋律影片的道路:在日常生活的细流中塑造人物、书写史诗。

  

  “影片涉及大运河申遗和随之而来的城市拆迁改造,以及低保户生活、文化保护、大龄剩女等社会话题,这些宏大议题由主人公许巧珍串起,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中徐徐展现:居民潘柏煊不愿从老宅中搬迁,她积极做通思想工作;自己掏钱慰问退伍军人、低保户,每月都是‘月光族’;她记得每一个居民的事,摸得透每一个居民的脾气,对于自己家的事,她却总是忘得精光……《桂香街》没有大事件、大冲突,它树立了一种朴素平实的电影美学,这对主旋律电影生态来说构成了一种有益的补充。”著名文艺评论家、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说。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认为,主旋律影片,水到了自然渠成,“水”正是对人物的塑造,“水到”要求人物形象要合理,支撑人物行为的逻辑必须成立。

  

  许巧珍为什么能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在饶曙光看来,影片对人物的成长逻辑有着很好的揭示:“许巧珍年轻时在国棉二厂做纺织女工,曾创造24小时111台织机不断纱的全国最高记录,作为当地第一位全国劳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周总理的一番话对她此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纺织工人很光荣,能让全国人民有衣穿。从此许巧珍把自己当作‘党的小丫头’。退休后,她婉拒高薪工作,到社区做一名普通的社区干部,也正是这份初心使然。”

  主旋律题材,和江南诗意相辉映

  将凡人英雄故事和常州元素、江南水乡结合,被视为《桂香街》在主旋律电影叙事上的另一重突破。

  “瞿秋白、锡剧、常州梳篦、旗袍,这些常州元素能不能运用到叙事中,来使故事的肌理更为饱满呢?”《桂香街》导演石磊提出了这样的构想。于是,影片开场就为观众营造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水墨江南图景:烟柳运河、水阁木楼、幽深街巷、吴音婉转……常州的悠长文脉更通过大运河申遗、爱唱锡剧的社区大爷等情节、角色设置巧妙地嵌入其中。

  

  平凡琐屑的小欢喜、小忧愁在江南水乡里一幕幕上演,主旋律影片《桂香街》建构了一种散文化结构和诗意化的风格。“一切景语皆情语。《桂香街》非常注重人物内心世界和外在环境的水乳交融,譬如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大运河,水气氤氲、宽阔浩荡,很容易让观众联想起许巧珍博大宽厚的襟怀。”饶曙光说。

  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则注意到了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拱桥”意象:“拱桥象征着沟通和联结,作为一位为百姓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打开心扉的社区干部,许巧珍正像这江南水乡处处可见的拱桥;拱桥是为了渡人,它挺起自己的脊梁,坚毅地扛着所有的车来人往,许巧珍努力地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也正是为了把他们送到更美好更幸福的彼岸……”

  

  色彩是极具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常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陈亮认为,《桂香街》对色彩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精心的设计:大量使用的灰蓝色调营造了烟雨江南的抒情氛围;主人公青年时代经历的风云激荡的社会主义建设场面,则运用类似怀旧照片的褐黄基调来展现;而无论在青年还是老年时期,许巧珍总是一袭红装,这道红色经典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构成了整部影片最鲜明的色调,令人联想到,一位“党的小丫头”从未褪色的火热初心。

  桂香之气,于无声中培根铸魂

  “待到来年秋风起,一树一树桂花香”,这是影片《桂香街》在主人公许巧珍去世后发出的祈盼。最美的人走了,她留下的精神风景却如桂香阵阵,长久地播撒在人世间,这是原著及电影取名《桂香街》的深层用意。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读懂了许巧珍桂香般的精神之气,也就读懂了这部影片意在培根铸魂的良苦用心。

  

  “影片最难的就是把自我的意图有效地渗透给观众,由此唤起他们的共鸣,对《桂香街》来说尤其如此。”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他认为,《桂香街》的本质就是沟通和对话,是许巧珍精神如桂香般的播撒,“因此影片非常巧妙地借助女大学生春天的视角来讲述主人公的故事,以及‘许奶奶’对她的精神世界及人生轨迹的影响。这一叙述方式其实是打开了两代人对话的空间,这个两代人不只是银幕上的许巧珍和女大学生,也是无数许巧珍式的前辈和银幕外的90后、00后们。当年轻人已经成为观影的主力军,主旋律电影必须打开通向他们心灵的通道,感动他们、提升他们,由此建立起一种基于精神共同体的电影美学。”

  在南京大学教授周安华看来,《桂香街》中的心灵蜕变不只发生在女大学生春天身上,也发生在桂香街的社区群众心中,一如影片中贾声援对许巧珍说的,“等腿好了,我还跟着你在运河上捡垃圾”:“许巧珍对群众们的帮助不只是帮助,也是春风化雨,是心灵间的对话和交流。”

  

  仲呈祥

  仲呈祥引用马克思的名言,任何精神生产在生产自身的同时,也在生产自己的欣赏对象,“因此,举精神之旗,立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这也正是创作《桂香街》的初心。今天的中国电影不应只追求经济指标,不应为感官刺激、狗血虐恋所误,而应承继注重美与善的中华美学传统,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实现从美学到美育的飞跃。”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