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观潮|祈福高考过端午:“品米粽祝高中事事中”
2019/06/08 10:04  交汇点  颜云霞  

  

  《粽子》

  清 谢墉

  玉粒量米水次淘,

  裹将箬叶苎丝韬。

  炊馀胀满崚嶒角,

  剥出凝成细纤膏。

  作为一种节日习俗和传统美食,粽子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不仅源于它的味道,更源于它的内蕴。

  今年的高考恰逢端午节,吃粽子恰逢其时、恰得其“义”。我们特邀南京医科大学王长青书记给考生送上祝福寄语,祝福每位学子高考顺利,一举“高粽”。

  小小的粽子 包的是文化

  最早的粽子源于上古的祭祀习俗,北方称角黍,南方称筒糉。《诗经》中有“杀时犉牡,有捄其角”的描述。现在一般认为,粽子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食物,这其实是一个借“名人效应”的完美营销。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

  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由此以讹传讹、相沿成俗,端午吃粽子不仅吃到了美味,也吃出了一种忠义之气。

  

  而在江浙一带,粽子纪念的对象变成了伍子胥。相传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杀、投尸胥江,吴地百姓为保护他的尸体不被鱼虾啃食而将粽子掷于江中。传说虽有异,但那种对爱国主义的褒扬、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始终如一,粽子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美好精神的一种寄托,飘出的不仅是粽叶的清香,更是中国文化的清芬。

  小小的粽子 包的是情感

  对中国人来说,食物不止于满足口腹之欲,更是情感沟通的重要媒介,所谓“吃到一起,才能玩到一起”。在古代,端午佳节皇帝大宴群臣,天子赏赐的九子粽昭显的是皇家恩泽、代表的是地位尊崇,正是“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而现在,粽子的味道越来越是亲情的味道,是“摘来半户青芦叶,香里晶莹玉一团”的其乐融融,也是“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的思亲思乡。

  

  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忆起祖母去世前不停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祖母贫苦一生,留给孩子的东西,也不过是一捆一捆的旧粽叶,挂在门楣上沙沙沙地响。吃粽子,吃的就一个“情”字。

  小小的粽子 包的是时代

  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人们把不同材料包入粽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粽子品种。唐代的“九子粽”,宋代的“糖蜜巧粽”,清代的“竹叶糉”,如今的冰粽、雪龙粽、娃哈哈哈哈粽、辣条粽子、腐乳肉粽……

  生活也可以像一个粽子,你永远不知道它可以是什么馅,藏着怎样的惊喜。

  古人“冰团水浸砂糖里,透明解黍菘儿和”,已是人间佳品,如今粽子口味的极端丰富,也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一大表征。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当下,我们吃粽子,有时候吃的不是味道,反倒是乐趣。好比一场甜粽子和咸粽子的持久争论,好玩很重要。

  小小的粽子 包的是希望

  “粽”“中”同音,自古而今粽子都承载了人们的美好祝福。明朝时,人们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

  参加科考的学子们考前吃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同时,“粽”也与“宗”谐音,粽子也有光宗耀祖一说。如今每逢重要考试,送粽、吃粽也是必备,都是为了图个好彩头。今年的高考恰逢端午节,吃粽子恰逢其时、恰得其“义”。在这里,祝福每位学子高考顺利,一举“高粽”,考上自己心目中的那所大学。

  文/颜云霞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