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号角催征——解码《新华日报》老报纸里的百年初心⑧ | 战地记者陆诒亲历台儿庄战役决胜时刻
2021/05/23 15:21  ​新华报业网  

  1938年4月,中国军队迎来抗日战争以来取得最大胜利的一战——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血战”,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激战历时1个月!《新华日报》派出战地记者陆诒,深入战场最前线采访,发回近30篇鲜活生动的报道。

  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记者,为中国新闻史书写了耀眼夺目的一页。1946年1月11日,在《新华日报》创刊8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在《新华日报》上发表文章《报纸应对人民说实话》。文章中说:中国记者是并不逊于别国记者的。英美记者固然有他们的长处,但是中国记者,能在重重压迫之下把人民所要知道的真实消息透露给人民,这种经验,这种本领,远非英美记者所能及……

  陆诒是《新华日报》第一任采访部主任,被著名作家夏衍先生誉为“抗日战争时期三位出色记者之一”。他在《新华日报》发表的百万文字,记录了抗战时期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战役。

  陆诒

  1931年8月,20岁的上海青年陆诒,辞去薪酬不菲的小学教员工作,加入《新闻报》,开启了他的新闻职业生涯。入职不足半年,淞沪战争爆发,闸北枪声大作。陆诒主动请命参加战地采访。战火纷飞中,目睹我军将士义无反顾浴血奋战的神威,陆诒胸中热血沸腾。此后几年,他奔走全国各战区,成长为与范长江齐名的知名战地记者。1937年12月,他辗转到达延安。

  在陆诒晚年所著的《战地萍踪》一书中说:“十二月初我访问延安,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同志和彭德怀将军等领导人物,及时报道了他们对坚持抗战和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必胜信念。”

  延安的采访经历,让他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才是抗战的最坚定力量。这次与共产党领导人的初次接触,也为他加入《新华日报》埋下了伏笔。

  1938年1月,《新华日报》在重庆创刊,一同在《大公报》工作的范长江推荐陆诒任编委兼采访部主任,他欣然应允。

  陆诒的儿子陆良年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父亲说,到了新华日报,感觉和他以前就职的报社不一样。”新华日报非常重视这位资深的年轻记者,在普海春餐馆设宴款待他,博古、凯丰、潘梓年、华岗等人出席作陪。博古对陆诒说:“我们这里没有老板和伙计之分,不论党内或非党同志参加了报馆工作,就都是报馆的主人翁。”陆良年说,这打动了父亲,他认为体现了新华日报人人平等的理念。

  在《战地萍踪》一书中,陆诒还记录下这样一个令他记忆深刻的细节:二月八日,报社社长潘梓年同志帮我提着行李,送我到大智门车站……走进月台,老远就看到事先约好同行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他见到我们就大声招呼,并且问潘社长:“我和陆诒跑惯战地,什么都不怕,难道你还怕他挤不上火车?何必劳驾送他到车站?”潘梓年同志慢条斯理地说:“这次我来送陆诒同志上前线,不是个人行动,而是党组织派我来代表编辑部全体同志来送行的。”……长江听了这席话,突然猛力拍拍我的肩膀,很激动地说:“共产党这样认真动员群众,真诚待人,怎么能不打胜仗!”

  在台儿庄战役中,范长江(右一)、陆诒(右四)与关麟征军长(右二)的合影。

  入职当月,陆诒首篇战地报道《北线动态》就在1月27日的《新华日报》刊出。

  《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赵剑波说,陆诒当时是一位党外人士,是作为名记者、带着光环被《新华日报》邀请加入的。他所感受的领导亲切关怀,既体现了报社领导对人才的珍惜和重视,也是我党的一贯做法。陆诒以前所在的报馆,都是资本家办报,与新华日报社温暖、团结的氛围显然是迥异的。

  1938年3月中旬,日军在鲁南从临沂、滕州两路夹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中国军队在台儿庄筑起了“血肉长城”,与日军激战。4月4日,陆诒到达徐州,当晚便与范长江一起前往谒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他连夜写下报道《胜利前夜的台儿庄》。第二天,他们又搭乘军车采访了汤恩伯、孙连仲等司令官。

  1938年4月8日《新华日报》2版《胜利前夜的台儿庄》

  当天下午,陆诒和范长江要求到台儿庄前线去。孙连仲为他们准备了两匹马,派一个副官连夜把他们送到距离台儿庄城只有3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是三十军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指挥所驻地。4月6日夜,成为陆诒战地记者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夜。他见证了决战的胜利时刻。

  “四月六日晚间九点半,我军重炮弹击中了敌人的弹药库,前锋部队冲进台儿庄寨子,手榴弹如雨下,展开白刃战,把原来困守台儿庄一角之残敌七八百人解决了!只有一小部分,狼狈的向台儿庄近郊退却。”——1938年4月12日陆诒《踏进台儿庄》

  1938年4月12日《新华日报》2版《踏进台儿庄》

  4月7日清晨,前方传来胜利的消息!陆诒和范长江披衣出发,前往台儿庄前沿阵地。战场余烬未灭,现场之惨烈令陆诒震撼不已。他当晚奋笔疾书直至凌晨,将战场上所见所闻写成战地通讯,发表在4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

  “下午一点半,踏进台儿庄西门,眼前是一幅断墙残垣的焦土景象!全城再也找不出完整的房屋……在寨子内,还有不少忠勇的我军的尸首,有的虽然全身焦黑了,但仍屹立在墙角旁,左手持着手榴弹,右手持着步枪,作奋勇搏击状,在殉国的一刹那,依然保持‘死而不已’的战斗姿态……”——1938年4月12日陆诒《踏进台儿庄》。

  傍晚时分,陆诒和范长江参加三十一师王冠五旅部的座谈会时,听到一个英勇敢死队的故事。4月1日晚,台儿庄西北角的交通线被敌军攻占,战势危急!池峰城命王冠五组织敢死队夜袭。57名战士头围白毛巾,手持长枪,斜挎大刀,连夜突袭敌人阵地。

  1938年4月13日《新华日报》2版《满怀兴奋上前线》

  “五十七名战士,拒绝了我每人赏洋三十元的建议,他们向我大喊:我们的战斗目的,是要确保我们以及子孙不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为了争取民族的生存,争取人类的光明,我们一定以必死的决心去执行战斗任务,钱要来干什么?……他们满挂着手榴弹,爬入城的西北角,城外,另有大军佯攻,居然凭他们的英勇,把敌人全部解决了!这批忠勇之士,生还者仅×××团营附时尚彬与士兵十余人而已,凭他们的血肉,去掉了台儿庄的心腹之患。”

  ——1938年4月13日陆诒《满怀兴奋上前线》

  57名敢死队员,44名为国捐躯。这次敢死队的夜袭成功,奠定了台儿庄胜利的基础。陆诒在《新华日报》4月13日、15日刊登的战地通讯《满怀兴奋上前线》和《鲁南会战》中对敢死队奋勇杀敌的故事进行了首次报道,震撼举国人心。

  1938年4月15日《新华日报》2版《鲁南会战》

  之后,陆诒在台儿庄外围战场继续跟踪采访直至5月徐州会战,3个月共发回电讯稿以及战地通讯近30篇。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史专家陈玉申说,在台儿庄战役激战的决胜时刻,不少记者都回徐州躲避炮火了,在城内专发官方的战报。而陆诒和范长江却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距离中心战场最近的地方。当这场战役刚刚锁定胜局的时候,最先进入台儿庄阵地的是他们两个。这很了不起!

  《新华日报》初创时期,记者力量不足,编辑部把总编、编辑主任和骨干记者都派出去,及时、大量采写战地新闻。陆诒在徐州第五战区,陈克寒在敌后战场,总编辑华岗在东南前线,编辑部主任章汉夫到河南第一战区,国际新闻编辑何云到华北抗日根据地,国内新闻编辑石西民到新四军敌后根据地。截至武汉失守前,《新华日报》先后派出记者37人次,其中多数都派到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这一时期的《新华日报》,不仅派出的前线记者是国统区各报最多的,报纸刊登的战地新闻、通讯,也更及时、活跃。仅九个月的时间,就刊发战地通讯100篇。

  1938年春,敌机经常轰炸徐州,战地记者在云龙山躲避轰炸。前排左二为范长江,后排右三为陆诒。

  台儿庄战役是《新华日报》创刊后首次对正面战场上的大型战役进行全方位报道。除了发表最新战况电讯、战地记者从前线采写的真实、生动的通讯外,《新华日报》还通过社论表达我党对战争形势的分析和看法。

  当台儿庄胜利的喜讯传来时,《新华日报》发表题为《庆祝台儿庄胜利》的社论,首先分析这次胜利的重大意义,然后强调指出:“我们还应该清楚的瞭解,在军事上我们的胜利,不过是局部的开端,敌人的损失和挫折,也不过是部分的开始……绝不能因部分胜利而发生丝毫娇惰的情绪。”《新华日报》的态度是明确的,就是准备长期抗战,打持久战,这与其它报纸不切实际的乐观论调不同。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并没有扭转我国当时正面战场的溃败局面。不久后的徐州会战,台儿庄失陷,徐州落入日军手中。

  1938年5月27日,从徐州前线回到武汉的战地记者受到新华日报社的热烈欢迎:前排中为黄薇,右1为范长江,右3为陆诒;中排右3为潘梓年,右5为陈绍禹(王明);后排右3为徐迈进,右6为秦邦宪(博古),右7为吴玉章,右8为章汉夫。

  整个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全面、忠实地记录了各个战场的抗日斗争,在宣传抗战上与国民党军一视同仁,与国民党媒体屏蔽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绩形成鲜明的对比。

  陆诒在《战地萍踪》后记中写到:(《新华日报》)《创刊词》中历举的本报任务,就是当年我在工作实践中努力贯彻的指导思想。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加强我国内部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是挽救时局,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赵剑波认为,这正体现了我党的伟大之处。共产党始终站在民族利益的角度,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公正客观去报道每一场战争。在《新华日报》上,人们清楚地看到,国民党军节节失败的颓势,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大踏步向敌后广大农村、小城镇挺进,收复失地。人们看到了反差,也看到了抗战的希望,所以才有了五万爱国青年奔赴延安的壮观景象。

  战地记者,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们冒着战火和危险一次又一次走上前线?1995年,陆诒在接受《新闻爱好者》杂志采访时,拿起桌上的笔说:“这是什么?这是武器!这是党给你的武器,要你去战斗!”当时已84岁高龄的陆老爷子,说起这番话时仍铮铮铁骨:“我的抗日就是拿支笔,当作武器。”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执行策划:王晓映

  历史顾问:赵剑波

  记者:刘霞

  摄像:王子杰 邓宇轩

  剪辑:张琦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