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在这里,读懂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 探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①
2021/06/11 18:01  新华报业网  

  仿佛一艘大船扬帆启航,乘风破浪,坐落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经过一年零九个月的建设和布展,将于6月16日开馆迎接八方来客。这座博物馆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大运河沿线的新地标,它又会对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价值何在?记者11日进馆一探究竟。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团队设计,扬州负责场馆建设,南京博物院负责布展和运营。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告诉记者,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2500年、3200公里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据介绍,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经征集了近万件文物,共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运河上的舟楫”“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中国大运河艺术史诗图卷”“运河湿地寻趣”“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河之恋”“紫禁城与大运河”“隋炀帝与大运河”“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江都王”“形影——运河主题多媒介艺术展”等13个常设展和临时展,以及一个280座的小剧场,这14个空间共同构成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这座“百科全书”。

  展厅中处处有震撼人心的展品,其中尺寸最大的是从河南开封附近提取的大运河河道,长25.7米,高达8米,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上面清晰标注了自隋唐至明清的地层。今天,这段河道已经完全淤平成陆地,但在地下,历史的年轮仍然以地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站在这面河道剖面前,人显得很渺小,大运河以这样惊人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展示着它的非凡价值。

  展厅中最高的展品是一条复制的沙飞船——明清时期扬州至杭州一带的舫船,也称“迎船”“楼船”,是大户人家娶亲或看戏之船。船身长21米,加上桅杆高达15米,四周的投影视频,观众站在船头感觉景色向后退,模拟坐船扬帆远行,沿着运河从杭州,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路航行到扬州的过程,两岸田园风光和繁华城镇美不胜收。

  “空间布局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特色,展厅高度从6米到17米不等,完美契合展览需要,这一点在全国博物馆内很罕见。”龚良介绍说,“这是博物馆建设布展先行,我们一开始就设计好了展览的全部内容,再请张院士团队根据展览的需要设计展厅的面积和高度,双方合作流畅而高效。”

  最重的文物要数两座唐代船型墓葬,它们被整体提取自镇江。为了防止墓顶坍塌,它们被运抵三湾时尚未清理墓中的泥土,这使得它们的重量达到惊人的55吨,无法从楼梯或电梯中运输,不得已拆除了博物馆西侧部分墙体,才使它们最终被安放在博物馆内。

  最容易被忽略却不应被忽略的展品是来自洛阳含嘉仓的炭化粟米。隋代洛阳附近有黎阳仓、回洛仓和含嘉仓等大型国家粮仓,展厅中意象复原了半个洛阳回洛仓的仓体,人站在展厅中仿佛站在又宽又深的仓底,身边则是出土自含嘉仓的炭化粟米,考古表明含嘉仓一个窖仓储粮即可达50万斤,据记载唐天宝年间含嘉仓储存来自今江苏、安徽、河北的粮食580万石,接近全国储粮的一半,大运河对国家政权稳定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用文物讲述运河故事,科技手段也增强了博物馆的体验感。“运之恋”体验展厅是一面环形的大幕,以“水”“运”“诗”“画”四个篇章表现运河之美,并通过引入“科技+艺术+文化”的裸眼技术理念,突出声、光、电、形、色等方面的流动效果,营造了美轮美奂的沉浸式体验。

  虽然还没有开馆,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经入选国家文物局选定的全国15家世界一流博物馆备选名单。龚良表示,博物馆希望3年内实现年接待观众150万人,其中70%是外地人,成为文旅融合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新模板”。

  交汇点记者 王宏伟 姚依依

  视频拍摄制作 王悦谋 周天琦 王昊晨 华夏 唐澄 宗祺

  摄影记者 余萍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