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首页 > 正文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 | 栗耳鹀(wú): 小红脸,似高粱
2022/11/14 08:51  新华报业网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栗耳鹀(wú)。

  栗色小耳朵

  栗耳鹀栗色的耳羽颇具辨识度,因此得名“栗耳”。它们头顶和颈侧均为灰色,与栗色耳羽形成鲜明色彩对比,下颏有独特图纹,纹路不规则,为褐色竖状线条。图纹一直从下颏延伸至腹部,腹部为白色。

  它们还有俗名高粱颏儿、赤脸雀。下颏纹路令栗耳鹀看起来宛如一棵高粱,因此得俗名高粱颏儿。赤脸雀这一俗名则来源于它们耳羽位置接近脸颊,看起来像拥有红扑扑的小脸。

  栗耳鹀的体长约15厘米,体重约20克,体型虽不算大,但在鹀科大家族中属于略大的了。

  吃谷先剥壳

  多样植被类型带来高度生物多样性。不同于其他林鸟,栗耳鹀不喜欢茂密森林。它们喜爱生活在低山区或半山区,这些区域附近的河谷沿岸草甸和灌丛是它们钟爱的栖息地,它们也出现在田边、地头和居民点附近的草地灌丛中。

  繁殖期,栗耳鹀成对或单独活动;冬季,它们成群结队一起生活。在中国大部地区,都可以见到栗耳鹀。在江苏,它们属于冬候鸟,一般10月迁飞至,第二年的四五月迁飞走。

  在繁殖期,栗耳鹀的食谱中蛋白质含量高,主要是昆虫及其幼虫,平时栗耳鹀也吃谷粒、草籽和灌木果实等植物性食物。它们吃植物性食物的方式非常独特,会先剥壳再食用。

  胆大不惧人

  它们喜欢在枝头活动并鸣唱,平时较少鸣叫,叫声较其他鹀科快速且嘁喳,因此观鸟爱好者较容易听声音分辨出栗耳鹀,但来江苏越冬的种群数量较少,观察记录不算多。

  栗耳鹀胆子大,不怎么惧怕人,有时人们走近时,它们才飞起,飞不太远又落在草丛中或灌木上,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且多为贴地飞行。

  采写:刘春

  制图:葛逸潭

  图片:曹连根/东太湖观鸟(微信公号)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