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 郭新明:以金融之力助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2020/05/21 11:24  金融时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凝聚起了同心战疫的磅礴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建设的新一轮改革。抗疫中,举强大金融合力,助力防控疫情;抗疫后,多一份金融保障,才能促进公共卫生体系更加优化。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认为,应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从顶层设计上考虑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互补效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资源的集中承载者和关键分配者,可以作为公共财政的有益补充,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公共卫生投资不足的金融视角

  从金融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问题,首先就是公共卫生投资不足。

  郭新明表示,我国公共卫生投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政策性专项拨款,很少有市场化投资方式参与。据统计,2019年财政投向公共卫生领域的资金1.6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7%,而这一数据在中等收入国家是4.5%、发达国家是7%。在资金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避免出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均衡现象,集中表现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

  与此同时,卫生医疗机构融资授信存在诸多堵点,门槛较高。调研显示,一些全国性商业银行对卫生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信贷客户须为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且已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保险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风险预防、患者权益保障等领域深度也远远不够,健康保险产品体系本身亟需完善,特别是重大灾害保险、医生职业责任保险、健康养老保险等险种开发和普及力度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保险公司推出了专属新冠肺炎保险保障计划产品,通过卫生机构捐赠给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但类似的单一责任保险产品目前缺乏定价数据基础,为防止侵害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尚不允许保险公司开发并投向市场。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金融力量

  针对上述问题,郭新明建议进一步发挥金融的支持和保障作用,深化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

  在平常时期,维持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满足类似此次疫情的重大事件应急需要,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应急物资的可持续生产能力。郭新明认为,可考虑按照“平战结合”的方式来增加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包括增加民营卫生医疗机构、医疗床位等资源,以及鼓励卫生防疫产品生产企业保留维持生产线等。这些供给能力在平时可以用于经营民用,产生的现金流可增强其自身维系的内在动力,在战时又可迅速征用,通过“藏能于民”构筑防控重大公共卫生灾害的有力屏障。

  考虑到此类供给能力在平时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一定的产能闲置在所难免,纯粹依靠市场化运作难以长期维系,为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实现商业可持续,郭新明建议采取税费减免、财政贴息、专项再贷款等扶持救助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进入公共卫生领域,降低医疗机构、卫生保障产品生产企业的经营成本。

  “应该进一步创新金融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郭新明举例道,比如:可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公共医疗领域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运营,引导金融机构为项目建设提供“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等综合金融服务,并联合银行、保险等机构开展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融资业务。再如:可借鉴美国等国家公共设施资本证券化融资办法,把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信贷项目打包,将信贷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实现风险分散。

  需要关注的是,还要发挥好保险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保障功能。郭新明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人身险产品体系。短期内可通过扩展产品责任、取消免赔额、对特殊人群(医护人员)提供公益性质的保险产品等措施,为新型流行性疾病提供保险保障。长期应将各类人群、传染病及相关各类风险规范化地纳入保险范畴,丰富完善健康产品体系,解决好科学定价问题。二是针对传染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单一、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现状,建议构建医保、财政、银行等多部门多元化的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科学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三是深度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应急处理。借鉴世界银行流行病保险机制,结合巨灾保险体系建设经验,建立“政府+市场”流行病专项保险机制,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管理、定量分析方面的优势,提升流行病灾害事件响应能力。四是通过构建“保险+”生态圈促推医疗科技联动。引导保险机构利用自身在医疗科技方面的有效积累,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与公共卫生机构协作,比如通过确诊病例快速定位密切接触者并绘制其行动轨迹、利用大数据在不同地区实现医疗资源和政府资源精准配置等。

  《金融时报》记者 王峰

标签:金融
责编:李心舟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