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新农民新技术活力迸发,新产业新业态迭代升级
2019/11/25 09:53  新华报业网  王世停 盛文虎 董 翔  

  未来中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2013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当好“答卷人”。

  当“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同频,当南京打造创新名城与推进高质量发展共振,新时代“三农之问”,在中央大政方针与地方鲜活实践的同频共振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答案。

  11月19日,2019年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在南京举行。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创业风生水起,新农民新技术活力迸发,新产业新业态迭代升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乡村建设引入新要素,为农民就业增收开辟新渠道,为“三农”发展增添新活力。

  “双新双创”振“三农”!时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一场“三农”盛会正逢其时正合其势。“激情创业创新、梦圆乡村振兴”的大会主题,恰如一把开启农业现代化之门的“金钥匙”。

  

  新农民“种田不苦”

  9月26日,央视《焦点访谈》重磅推出《从“多产粮”到“产好粮”》专题节目。镜头里,位于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三友湖畔的艾津农业,为“水稻故乡如何种出好粮,从多产粮到产好粮”找到了答案。

  “农民种田,技术是难点,增收是痛点。我们1000多亩试验田,就是尝试‘换一批人种田,换一个种法’,来解决这些难点痛点。” 艾津农业董事长张申伟说,这里的大米将欧洲食品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和绿色标准进行整合,从安全控制,到口感品质,再到膳食营养,各类指标共计521项,比“日标”大米还多217项。在这场“全产业链”试验中,从插秧、施肥、打药到收割,所有环节都是高学历年轻人干。团队40名员工,其中硕士18人。

  无人机等现代农业机械替代了“锄禾日当午”,物联网仪器和数据中心取代了“汗滴禾下土”。六合18硕士“新农人”的故事精彩,结果更精彩——传统大米价格1.4元一斤左右,一亩地产出1000多元。他们种出的稻米一斤卖到10元,亩均效益逾8000元。

  硕士走向田园,背后是资本的助推。社会资本“上山下乡”,成为本届双新双创博览会论坛上的的高频词。

  “这一轮下乡的社会资本,既有传统农业企业,也有房地产、信息、电商等企业跨界投资,相关专业技术、社会服务、金融机构也参与进来。”韩长赋报出一组数字:据初步统计,社会资本下乡主体超过15万家,累计投资额超过2万亿元。正大集团全球资深副董事长杨小平认为,工商资本下乡,要确保土地制度长期不变,避免土地私有化,明确农民是资产的所有者,企业是“新型农民”,最终目的是农民增收。他提出“四位一体”工商资本下乡新模式,即农民、企业、工商资本、银行政府“联合下乡”。

  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型“农民企业家”。距离会场75公里外的高淳区桠溪街道,竹益青家庭农场主高山虎像往常一样巡视着他的“宝贝”——早园竹林。1995年,他承包40亩土地种植从浙江引进的早园竹,并摸索出一套“稻壳+有机肥”的保育模式。批发市场上,高山虎的新鲜竹笋和江西笋、福建笋同台竞技,每斤价格高出1-2元,仍被抢购一空。竹子变身“摇钱树”,去年一年,高山虎就有100多万元的纯收入。

  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全国以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科技人员为代表的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将超过850万人。江苏每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以上,南京新型职业农民比重现已超过60%。南京还专门出台《引进青年大学生新型职业农民学费补助实施办法》,今后,高校毕业生来南京农业领域创业、就业,读大专、本科、研究生时的学费将全额“报销”。通过政策杠杆,集聚富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青年大学生职业农民群体。

  原来种田可以不那么“苦”,农民也可以是“体面的职业”。“热烈欢迎各类资本、各方英才到农村广阔天地,在创新创业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韩长赋说。

  

  欢乐丰收节 邵 丹摄

  新科技“增收不难”

  将手机摄像头对准“生病”的玉米轻轻一扫,即可知道病因和药方,准确率高达90%左右;渔探仪自动巡航,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采集信息,监测鱼塘,掌握鱼群和水质变化,实现智能投喂……走进双新双创博览馆,当农业生产“遇见”5G、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农业变得“高大上”。

  农产品可溯源不是新概念。但在南京展台,高淳区农产品协会带来的溯源技术,不光能追查到产地,用手机扫描蟹标上的二维码,还能看到螃蟹的饵料结构、规格重量、质检报告、产地卫星图等,连验蟹人的照片和姓名都清楚显示。“我们建立了固城湖螃蟹产地登记数据库,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记录,尤其是能追溯到个人。”协会相关负责人张明龙说。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本次博览会上,来自全国的5000多名创业型新农民和1000多家创新型新企业齐聚南京。“科技+农业”迸发出的创新活力,让人惊呼:农业还能这么“玩”!

  58.3%,这是当下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要素的总和。具体到南京,这一比重已超过70%。比数据更直观的感受是,“大水大肥伺候”等传统生产方式正逐步被科技元素替代,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共识,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业发展的绿色底色被不断擦亮。

  “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连续第二年在南京举办,这既是以农业创新为主旨的盛会与‘创新名城’的再次牵手,也是以创业农民为主角的聚会与‘美丽古都’的再次相约,必将对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到更大推动作用。”南京市主要领导在开幕式上的致辞,指出了农业“双新双创”与南京“创新名城”建设的“叠加风口”。

  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必将飞得更高。南京这片“希望的田野”,已有现实模样——

  在南京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区,黄三宝番茄、薄皮红樱桃番茄、粉娘番茄……各色小番茄足有十几种。吊蔓式种植节约土地面积,让作物均匀吸收阳光,避免“阴阳脸”。滴灌系统让雨水通过导管直达作物根部,多余水分渗漏到沟渠再利用。施肥机器人代替人工,通过代码精准控制,可节约肥料50%,同时避免土壤板结和盐渍化。“这一茬土我们种了四年,没换过。”谷里现代果蔬产业研究院科研技术部部长夏彭飞说。

  在南京清色风农业基地,机器代替人来“照顾”池塘里的黑斑蛙。“改变了以往全凭师傅经验和目测,养殖更加科学,还能节约60%的人力。”基地负责人周程说,蛙稻共生的种植模式,让水稻达到了有机水平,市场价高出普通水稻3倍多。

  技术浪潮润泽“黄土地”,农民增产更增收,又潜移默化改变着“第一产业”的“产业气质”。“创新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溧水一位家庭农场主自信满满:你看我现在每天西装革履的,其实我是种田的!

  

  特色高效农业 万程鹏摄

  新业态“有风无险”

  “我们和顺丰深度合作,让快递小哥帮忙做地推,今年卖了52000张蟹卡,60%已经提货!”位于浦口区的南京简诺种植专业合作社,最近正忙得热火朝天。十几平方米的塘头库房里,堆满了包装盒和即将打包的新鲜螃蟹。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洋说,对于过去蹲在菜市场等客户的老蟹农来说,眼前的场景“不可思议”。

  农业生产搭上电商快车,业态重构势不可挡。简诺自主开发的本草龙虾,现已登陆京东、天猫、亚马逊等电商平台,一部手机就能实现供需两头的快速对接,销售范围也顺着网络从南京扩展到全国。今年第三季度,合作社的销售额达到1500万,其中线上销售占到了60%。

  传统农业最大的风险,除了天灾还有卖难。“多收了三五斗”反成农民负担,归根结底,是千家万户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不匹配的问题。当电子商务的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新农民顺势跳出“一亩三分地”。

  光卖农产品还不够,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诸多“新风口”已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开了农业增收“新天地”。乡愁,成了更具附加值的“农产品”。

  走进江宁区秣陵街道观音殿村,老潘茶馆、苏太医的锦囊妙计等极具ins风的网红小店错落有致。几年前,这里还是个房屋破旧、土地荒芜的老村庄。为打造文创小镇品牌,街道出资租赁村民房屋,引进 “一村一画”品牌,在山坡上建设网红民宿“泡泡屋”,夏夜躺在床上就能仰望星空,听取蛙声一片,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台湾乡村园区品牌“薰衣草森林”来了,在村里开发运营主打薰衣草周边产品的“香草铺子”、轻食咖啡厅“青莳”、点心工坊“小甜心”等,进一步丰富文旅业态。

  村庄面貌变了,人气提升了,村子也富了。如今,观音殿每年接待游客四万人次,村民不仅有房屋出租的收益,还解决了就业问题。以泡泡屋为例,运营所需的前台服务员和保安保洁共10人,全部由当地村民担任。除了每年6万多的租金,村民还有每个月3000多块的工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南京注重多业态赋能“农业+”。2017年出台实施的《关于推进南京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明确,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到2019年,创建江苏旅游风情小镇5家以上。到2020年,全市新增省高星级乡村旅游区20家以上。

  “风口”越聚越多,“风险”越来越少。在高淳慢城,围绕万亩油菜花田打造的金花节,串起桠溪国际慢城、游子山、高淳老街等周边景区,各类体验活动轮番登场,成为全城盛事;在溧水,一年一度的草莓文化节,办出了采摘、观赏、游乐、品尝、购买等农业新玩法;在江宁,湖熟稻花节和菊花展每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溪田田园开园3年接待游客超百万。

  新平台“振兴更快”

  11月11日,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创新基地在南京国家农创园揭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的团队,将助力农创园在农业与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结合应用上取得更多成果。这是一年内,第三个在这里落户的院士团队。

  一个新现象引人关注——近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在南京星罗棋布,各板块投入大量资源,打造农业创新平台,并涌现出一批“国家队”成员。

  向南看,高淳区今年入围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在溧水,白马农业科技园区正积极升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往北看,六合竹镇创成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在主城,玄武依托辖区内富集的涉农院校资源,打造全国首个以农业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园。

  “一个创新平台,就是一块强磁场,向乡村振兴提供澎湃的‘园动力’。”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搭建汇聚海量资源的创新平台,让科技成果来了,可以找到企业对接和资金合作;让企业来了,能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创新创业者来了,能找到具体项目。当“科学—技术—产业”的创新齿轮高度咬合,南京现代农业释放出新时代的万千气象。

  9月,南京农业大学刘斐教授组成的团队,将新型研发机构注册落户在南京国家农创园。“现代农业多学科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刘斐说,农创园集聚了国内最顶尖的农业科技精英,这个平台能让大家充分交流学习,碰撞出更多创新的火花。农创园管委会副主任王礼文透露,随着“双新双创”博览会的召开,近期还将有6个左右院士团队完成落户,以院士的集群式创新拔高现代农业的 “科技地标”。

  何止是专家资源,农创园“配齐”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全部要素,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活动平台、公共创新平台,让“政、产、学、研、用、金、媒”等创新资源按照产业化的方向集成和重构,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

  翻开南京经济年鉴,2018年,农业占GDP比重仅为2.1%。但是,农业从来都不仅仅是“农村的事”。农业能否高质量发展,关系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落地,更关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正因此,南京市委领导在双新双创博览会上激情展望:让科技元素在希望的田野上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让“双创”种子在广袤的南京大地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记者 王世停 盛文虎 董 翔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