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深度| 携手稳居全国前十!江苏“双子星”凭什么?
2021/05/07 13:05  新华报业网  

  4月底,随着南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发布,全国GDP十强城市正式出炉。

  来看排名。今年一季度,按经济总量,这十强城市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苏州、成都、杭州、南京和武汉。“瞭望君”对比发现,本次上榜十强城市与去年十强榜单名单一致,唯一变化的是武汉、南京换位,南京再进一位,超越武汉稳居第9。

  在冬春疫情考验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份“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份成绩单备受瞩目。自去年跻身十强后,南京一路高歌再进一步,有何秘笈?作为十强中唯一地级市,稳居全国第六的苏州今年又有哪些亮眼表现?“瞭望君”带您走进江苏“双子星”一探究竟。

  1

  先来看南京。

  今年一季度,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3824.36亿元,同比增长16%,两年平均增长8.6%,为2016年第1季度以来最高水平。

  关心江苏的人多半知道,今年一季度,江苏经济同比增长19.2%,这么看来,南京增速虽远高于10.3%的全国增速,但低于全省水平,也赶不上“江苏班”其他学员。

  有比较,数字才会“说话”。但比,不能简单地比。先说看似不高的16%是怎么来的。很多人知道,今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速,是跟去年同期比出的增幅。回看去年这个时段,疫情防控紧张胶着,不少城市经济深受影响,甚至陷入停摆,一季度大多数负增长。而南京,疫情防控防得住,复工复产推动早,因此不仅晋级全国前十,而且以1.6%增速成为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十强城市。不仅如此,去年全年,南京也以4.6%的增速领跑十强城市。

  由此可见,南京今年首季表现不那么抢眼,很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更有韧性,抗压性强,当别人坠入谷底时,这座城市已在奋力爬坡。从这个意义说,南京的16%其实含金量十足。

  再看看与16%关联的另一个数字——两年平均增幅。南京,8.6!这个数字稳居十强城市榜首,其他城市在4.6%至6.7%。至于全国,两年平均增长5%,江苏则是6.4%。显然,这一组数字比过来,南京快于全国,高于江苏全省,而且以较大优势领跑十强城市。

  回到南京一季度成绩单。总体看,支撑发展的动力引擎功能强劲,巩固经济稳步复苏势头。

  制造业底盘扎实。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超1251亿元、增长17.6%。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逾813亿元、增长19.8%。36个大类行业有33个增加值增长,行业增长面91.7%。

  服务业快速恢复。第三产业增加值超2530亿元、增长15.5%。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逾1606亿元、增长42.9%,两年平均增长13%。规上服务业十大行业门类有九个实现两位数增长。

  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超1238亿元、增长22.1%,两年平均增长8.3%。

  外资外贸增势良好。进出口逾1378亿、增长37.3%。规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6.1%。实际使用外资逾15亿美元、增长10.2%。

  值得关注的是,数据勾勒出南京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3.1%,两年平均增长27.9%。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好。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20.7%,两年平均分别增长7.6%、21.7%。快递业务量增长49.2%、电信业务总量增长31%。

  网上零售高位增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超199亿元、增长46.3%,两年平均增长38.6%。网上商店实现零售额超142亿元、增长35%。

  投资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高技术制造业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84.8%、30.5%。高技术服务业中,检验检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更是分别增长220.8%、175.6%。

  市场活力有效激发。新增市场主体7.35万户、增长154.9%;新增企业2.39万家、增长93.7%。

  财政收入稳步回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97亿元、增长22.1%。其中,税收收入超416亿元、增长22.8%,增速较1-2月提升7个百分点。

  看向苏州。

  今年一季度,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4723亿元、增长21.1%,总量继续稳居全国第六。

  值得一提的是,21.1%增速在十强城市位列第二,仅次于武汉。而在前六强城市,也就是经济总量2万亿以上城市中,苏州增速排第一。

  作为工业重镇,制造业是苏州经济最重要的优势,而且这个优势仍在放大。一季度,苏州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4%和17.9%。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3%,两年年均增长11.2%。3月当月实现产值逾3416亿元、增长19.2%,单月产值创历史同期新高。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7.6%,两年年均增长9.1%。

  与去年同期相比,苏州今年一季度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回升,大部分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对比2019年疫情前,多数指标也实现平稳增长,显示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持续性。

  具体来看苏州的首季报。

  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279亿元、增长21.5%,两年年均增长9.3%。工业投资超296亿元,增长17.9%,两年年均增长15.6%,为2018年以来一季度最高水平。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逾534亿元、增长30.8%。基础设施投资逾145亿元、增长50.6%。

  市场信心显著回暖。新增市场主体17.1万户、增长90.5%。完成民间投资逾785亿元、增长22.3%。

  外贸量质双提升。进出口总额达859亿美元、增长34.9%,总量占全国的6.6%、全省的49.4%,在上海、深圳、北京之后,居全国大中城市第4。

  值得关注的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助推苏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开门红”。

  八大新兴产业产值逾4973亿元、增长39.5%。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9%。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实现产值2116亿元、增长39.7%。

  高技术产业投资动力强劲。高技术产业投资逾133亿元、增长69.6%,两年年均增长23.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更是高达70.6%,累计同比增速连续12个月快于全部投资。

  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8.2%,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智能电网和物联网、软件和集成电路投资分别增长116.2%、152.6%、143.9%。

  信息服务业活力持续旺盛。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68.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76.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71.4%。

  看经济发展含金量,财政收入是重要指标。这,同样是苏州引以自豪的强项。一季度,苏州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0亿元、增长21.2%,其中3月增长30%。从总量看,苏州这项指标暂列十强城市第5。而在去年,苏州财政收入跃居全国第4,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进位。

  2

  数字,见证城市成长的历程;数字背后,有无数秘密等待解码。

  去年,南京超越天津,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冲进全国城市十强。对此,持续关注南京的人,并不感到意外。

  要知道,疫情到来之前,南京经济增速曾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8%以上,连续8个季度居江苏第一。转型升级快、发展速度快,南京被称为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这也是疫情期间南京能有高光表现的实力基础。

  南京最硬核的优势,还是在创新。聚焦创新名城建设,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添置强引擎。今年元旦后首个工作日,南京召开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从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等9个方面提出20条新政;春节后首个工作日,南京召开会议,深化对标找差,部署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

  “瞭望君”注意到,这是南京连续第4年新年第一会聚焦创新、一号文件支持创新、春节后第一会保障创新。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南京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新型研发机构。近3年,南京累计组建各类研发机构超400家,吸引6名诺奖图灵奖得主、98名中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孵化引进科技企业近9000家。

  进入新发展阶段,城市之间比拼,远非简单地比GDP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快与慢,看产业链现代化的快与慢,换句话说,要在高质量发展上比高低。这几年,南京钢铁、石化、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加快转型,而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令人刮目相看。

  今年一季度,南京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2.9%,同比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2.8%,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集成电路、轨道交通增加值分别增长64.3%、38.1%,两年平均分别增长54.5%、34.3%%。

  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南京完成首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736家、增长19.9%。新增大学生就业人数8.7万、增长52%。这些有着创新基因的中小企业,这些追逐梦想的年轻人,都将汇聚成为南京发展的新动能。

  筑梦未来,南京在下一盘大棋。放眼“十四五”,南京提出建设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建设人口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争创综合性科学中心,创建国际消费城市,南京同样动作很快。

  在江苏规划构建的的多层次枢纽城市群中,南京被确定为国际枢纽城市,构筑直连全国“米”字型高铁网,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国际货邮核心枢纽、全球信息服务重要节点,推进扬州、镇江加快融入南京枢纽布局。

  要知道,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我国确立的交通枢纽中的最高等级。支持南京建设国际枢纽城市,凸显江苏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的决心。

  南京建设国际枢纽城市,还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根据《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建设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中就有南京。而不久前由江苏、安徽两省共同发展的南京都市圈规划,将为南京“破圈”发展打开更大空间,东接上海,南牵杭州,西连合肥,辐射带动长江中上游。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中,南京无疑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3

  面向未来,起飞!

  就在一季度成绩单出炉的当天,苏州召开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会上,苏州发布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有媒体评价说,苏州这是要“上天了”。

  作为工业制造强市,苏州去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4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7799亿元,稳居全国前三。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491个工业小类,苏州是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优势就是机会。这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苏州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在推动制造业提升,打造苏州制造品牌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布局数字经济,发展航空产业。

  突破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新”,苏州启动实施数字化转型。今年1月初,苏州“新年第一会”主题锁定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

  据媒体报道,苏州全方位服务对接上海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率先建成全国“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标杆城市,让数字为苏州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到2023年,苏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16%。

  “瞭望君”注意到,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苏州鼓励工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苏州在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电竞等领域加快布局。

  航空航天产业蓄势起飞。融入国产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聚集通用电气、新宇航空、长风航空等航空航天零部件及配套企业200多家,苏州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已达300亿元,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等批重大创新载体落地苏州。

  作为前十强城市中唯一的地级市,苏州跳出“地级市思维”,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州抓住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

  在产业协同上,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促进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省际毗邻区协同发展,在航空产业、国际贸易等方面深化合作;

  在创新协作上,深入实施“上海·苏州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支持苏州企业与长三角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科技园等创新平台;

  在公共服务共享上,深化与上海高校、医院等紧密合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医疗服务。

  最近,“瞭望君”注意到,有细心的网友整理出万亿俱乐部城市的用电量对比图,发现去年上海与苏州非常接近,相差53亿千瓦时,可以说“并驾齐驱”。这多少反映网友对沪苏双城记期待满满。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上海这个“超级明星”亲密合作,苏州不仅能给上海当好队友,而且自己也能获得更多得分机会。

  一年之计在于春。由春入夏,当时光悄然完成“换季”,新的比赛早已开打。开门红,值得庆祝,但要想在一年、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有更好的表现,南京、苏州这对江苏“双子星”尤需聚精会神,抓当前、谋长远,干好自己能够干好而且必须干好的事。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