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经济 > 正文
深度丨这项影响5亿人的改革,江苏干得怎么样?
2021/06/02 11:42  新华报业网  

  6月1日起,江苏、河南、湖北武汉、陕西西安实施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

  最近,“跨省通办”无疑是个热词。几乎是隔三差五,就有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好消息传出。

  这几年,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放管服”品牌。拿近的说,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这些省域内的政务服务的确让老百姓少跑腿、少折腾。

  而这一轮政务服务跨过省界,大步向前,为了什么?

  归根到底,人的流动是活力的引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3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8.52%。这十年,太多的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一个城市流向另一个城市,深刻影响城市的布局和面貌。

  “流动的中国”既激发了市场活力,也对政务管理、政务服务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切实为流动人口提供便利,如何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已不仅仅是一个“便民服务”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

  民有所求,政有所为。“跨省通办”提上日程可以追溯到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提出140项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

  《意见》明确时间点和任务书:2020年底前,实现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等第一批58项事项“跨省通办”;2021年底前,基本实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异地就医结算备案、社会保障卡申领、户口迁移等7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下一步加快实现新生儿入户、社会保险参保缴费记录查询等8项事项“跨省通办”,同步建立清单化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逐步纳入其他办事事项。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去年12月22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省内通办”“跨省通办”的实施方案》,明确同步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及“跨省通办”。

  “跨省通办”加速推进背后,有两点无法忽视。

  其一,适应人口流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链高效协同。

  现实中,人在同城,同城办事却没那么容易。“跨省通办”打破时间和地域限制,涵盖教育、社保、医疗、养老、婚育和企业登记、经营许可办理等多领域,大幅降低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正是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的积极有为、务实作为。

  其二,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拓展政府线上服务事项、整合政务资源,促进政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推动建设以人为本、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专家认为,随着“跨省通办”的推进,既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的重要实践,也有望助力构建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营商环境。客观上,不同地域市场主体间的隐形门槛将被进一步削弱,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构建更深层互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跨省通办、异地能办,需要地方和部门做好政务管理与服务的归类规范与增量“供应”。同时,实现数据联通共享、政务服务前置,才会有企业和群众不跑腿、少浪费的便捷高效。

  在江苏,从接到具体办事需求后两地相关部门“点对点”合作办理,到两地甚至多地建立合作关系,“跨省通办”已由“个案服务”进入“普适办理”阶段。与此同时,政务服务部门也在探索从“单事项”通办向“一件事”通办的提升。

  从实际效果看,“跨省通办”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部门供给导向向企业和群众需求导向转变,异地办事“多地跑”“往返跑”的难点、痛点被逐一击破,数据跑腿、数字赋能使更多政务服务上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让大众切实享受到“放管服”改革的红利。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强调要“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集聚,需要构建畅通无阻的要素流动通道,其中跨行政区的政务服务显得十分迫切。

  “跨”的范围与“通”的速度,恰如地区政务环境的“体温表”、改革开放活跃度的“测力计”,从中可窥见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意识与观念开放程度。

  从江苏“跨省通办”推进情况来看,除了国家的统一部署,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区间的政务服务合作显得尤为亮眼。

  首当其冲的是长三角“一网通办”。

  2019年,为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要求,江苏集中力量、积极探索,联合上海、浙江、安徽三地试点长三角“一网通办”。当年5月,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正式开通运行,长三角地区14个城市实现首批51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两年多来,江苏的试点工作融合线上线下场景,形成了统一用户认证、政务数据共享、服务接口对接、电子证照共享互认、政务应用集成、政务应用汇聚等多样化的对接模式。

  如今在长三角,116项政务服务事项可以跨省通办,身份证、驾驶证等30类电子证照实现互认应用。便利背后靠长三角数据的跨省交换和共享来支撑。上海会同苏浙皖共建的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交换各类数据1.61亿条。

  5月27日,长三角三省一市正式上线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地图,并且实现各类高频事项“同城化”。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高频事项,都可以在新上线的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上实现快捷查询、线上导办、线下导航、预约先办等。

  再比如,5月3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启动仪式在上海市青浦区举行。此次启动的一体化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呈现两大特点。

  一是通办事项数量全国最多。一体化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青浦区拟入驻通办事项为1173项,吴江区为1398项,嘉善县为1306项。

  二是通办受理模式为全国首创。窗口融合目前的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业务模式,实现“跨省授权、全盘受理、一窗综合、同城服务”,三地相互授予政务服务受理权限,对属于本区域受理权限内的个人事项均可通过窗口进行受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同城化”服务。

  在地域相近、人文相亲的南京都市圈内,政务服务跨省协作由来已久,最近又加快了步伐。

  3月,南京市雨花台区行政审批局“牵手”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就首批24项“跨省通办”自助终端事项达成一致。4月22日,南京市江宁区行政审批局与马鞍山市博望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签署政务服务一体化“跨省通办”合作协议。5月18日,南京市浦口区与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全椒县、来安县和马鞍山市和县达成“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战略合作。

  据了解,南京将“加强南京都市圈协作”列入“放管服”改革重点,探索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新模式。从南京市政务办起草《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草案)》可以看到,梳理通办事项清单、制定通办事项标准、明确通办办理流程、建立授权信任机制、畅通邮政寄递渠道等合作内容,实现都市圈内各地联动协同发展,打造南京都市圈政务服务品牌。

  江苏还试图在淮海经济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等打造区域“跨省通办”样板。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同周边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具有广泛的经济社会联系。近年来,徐州着力提高区域政务服务便利程度,通过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提升中心城市向心力,扛起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

  徐州新沂、邳州与山东临沂市郯城县等地,先行开展商事登记等10项事项“跨省通办”试点。此后,继续拓展“跨省通办”地区和业务范围,促成“四省八市”共建“标准统一、异地受理、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去年12月25日,徐州联合淮海经济区“四省八市”签署“跨省通办”政务服务战略合作协议,首批40项政务服务实现“四省八市”通办。

  今年3月3日,溧阳市行政审批局、安徽省广德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安徽省郎溪县数据资源管理局,签订苏皖合作示范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74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将在7月底前实现“跨省通办”。

  跨越千山万水,共赴小康征程。江苏打破地域限制,创新提出与合作地区探索建立“跨省通办”机制,实现深层次精准帮扶、长效帮扶。

  江苏与陕西、贵州、青海、新疆、西藏、辽宁等对口帮扶支援合作省区探索建立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机制,梳理一批“跨省通办”事项。

  比如,5月11日,贵州省贵安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局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4月29日,南京与西安签署“跨省通办”协议,西安市未央区为南京市民开出首张营业执照;3月24日,扬州市邗江区行政审批局和陕西绥德行政审批局同时打印一张营业执照;2月,西安经开区携手无锡高新区现开启17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好邻居”成为“自家人”,外省的事家门口办,异地如同城的故事不断上演。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期待更多“跨省通办”向“区域通办”“全国通办”发展。

  整合 新华日报记者 倪方方

  图片 视觉中国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