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教育 > 正文
江苏高校海外校际合作主体超4000个,国际“朋友圈”伙伴交流更交心
2023/04/28 13:40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 恰逢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4月27日,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主办的2023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中欧人文艺术教育:交流·融合·发展。近200名来自教育部、外交部等部委代表,欧洲部分国家驻华领事馆代表,高校、企事业单位代表参加论坛,探讨跨文化艺术教育的新经验。

  4000多个校际合作关系,好客迎进门

  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本次论坛聚焦艺术助力乡村振兴、跨领域暨跨文化美术共同体、青少年人文艺术教育发展、亚欧文明文化传承与交流、音乐表演理论的东方视野、跨文化传播与全球本地化电影、科技与艺术共容共生等七个热点领域展开讨论,探寻艺术交流新维度与新边界。

  江苏作为教育对外开放大省,国际“朋友圈”伙伴越来越多。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杨树兵介绍,近年来,江苏高校与国外大学建立了4000多个校际合作关系,有19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本科及以上机构2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同时,引进来”的引力越来越强。目前,江苏有91所高校招收了来自178个国家的3.24万人留学生,其中学历生占比92%,硕士博士研究生占学历生的32%,江苏正成为外国留学生的重要留学省份。另外,江苏出去”的步子越跨越大,目前,江苏有35所高校在26个国家开展69个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

  艺术是高球高校交流对话的桥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在江苏高等教育布局中,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俞锋认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艺术间的对话与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艺术是世界的语言,是沟通心灵、交流文化的桥梁。同时,在沟通与交流中,艺术也在不断推动着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早在1912年,刘海粟创办南艺前身上海图画美术院时,就鲜明地提出了“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的办学主张,引进旅行写生、模特写生等西方美术教学方法,并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美术类学术杂志,由此,构建起了中国最早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

  百年后的今天,江苏各高校把国际化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作为重要创新之路。以南艺为例,近年来,其深化与英国剑桥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欧洲知名大学办学合作和人文艺术交流,努力撑起世界高等艺术教育的大格局。

  步入下一个中欧交流20年,搭起民心相通之桥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外交部欧洲司参赞石晓滢表示,中国和欧洲是东西方两大大发祥地,双方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存在差异,但人文交流可以帮助彼此深化了解、增进互信、传承友谊、减少误判,更好地筑牢中欧关系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这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也是互利共赢的事业。“今年恰逢中国同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期待更多机构和朋友加入中欧人文交流的行列中来,共同打造中欧关系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20年。”

  “无论是意大利,还是我个人,我们都认为文化遗产属于所有人,并且每个人都可以触手可及。因此文化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使所有人都能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化,没有人被排除在外。”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文化中心处处长达仁利认为,在互联互通成为现实的今天,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且不仅是对大学、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等,文化交流对社会也是同等重要。

  “它让我们打破隔阂,在不同的社群之间筑建沟通的桥梁。”达仁利表示,文化交流可以消除社会无知与偏见,促进共情和理解。同时,还有助于通过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对其进行保护。“共享我们的知识,加深对人类文化和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用人文艺术“钥匙”,打开中欧交心未来之门

  截至目前,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联合全国各高校组建的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已有70家成员单位,包括中方单位54家、欧方单位16家。论坛现场宣布,下一步,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将重点开展各项调研活动,启动《中欧人文艺术教育交流蓝皮书》编撰工作,促进中欧人文交流与教育国际合作,推动中欧交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

  未来中外艺术交流怎么做?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杜柯伟认为,要继续践行人文交流理念。他说,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夯实国家关系社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人文交流具有理念新、意义大、主体多、内涵广、功能强等特点。人文交流理念可以凝练为“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赏、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聚焦教育和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地球未来的主人,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主体。杜柯伟介绍,坚持为大中小学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教育国际合作搭建平台、实施项目和开展活动,培养青少年面向未来的能力与素质。

  “随着线下国际交往逐步正常化,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期待与中外各方继续携手,密切交流,加强合作。同时也期待有更多主体加入中欧人文交流与教育国际合作中来,合力共促中欧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杜柯伟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实习生 花梦晨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