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苏创丨近悦远来,“万亿级”产业呼啸而至 软件人才集聚江苏干大事
2019/07/23 22:06  新华报业网  

  江苏省工信厅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8834亿元,较上年增长10.7%;今年上半年全省软件业务收入达4748亿元,同比增长11.2%;这是一份“双增”的数据,与这组数据产生内在逻辑的还有份“育鹰计划”——2011年开始,江苏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面向全省重点软件企业组织江苏产业人才高研班,累计为江苏培养了2000余名软件工程师、企业家……

  

  选择了一座城市,不仅选择了它提供的机会,也选择了它的气质和它所提供的服务。锚定软件信息业,各地精英人才络绎汇集,过去他们缘何看重江苏?未来,他们何以信任江苏?带着问题,记者走进这一群体,从他们书写的“创新故事”中,或可寻得答案。

  攻克关键技术——人才是软件企业发展的“硬底气”

  “有个说法是软件定义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所需的技术人员约七成以上是软件工程师。”本刊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第十五届中国(南京)软博会期间谈到,中国应重视精准人才、稀缺人才的培育,用软件来支持我国打造世界质量。

  在软件业,高精人才往往决定关键技术的突破。从一个安于现状的“外包企业”向“技术攻关”转型,江苏润和软件的发展关键词毫不意外地落在“人才”上。“润和软件目前有9600名员工,其中1000名深度参与了华为海思系列芯片的研发。”润和软件董事长周红卫向记者谈到,核心团队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商誉、影响力不可估量,之所以能与华为这样的企业携手寻求破局之道,与这1000人的“精英力量”分不开,他们带着攻克的锐气,最终成为企业发展的底气。

  周红卫采访中回忆,公司2006年成立时从传统的软件外包业务做起,到2010年时销售额已经做到了几亿元,客户遍布日本、欧美等地区,日子过得十分惬意。但在周红卫看来,当时的润和软件虽然发展很好但仍处于国际软件产业价值链中的低端,必须跳出软件外包业“卖人头扩规模”的窠臼,只有依靠研发人才,强化软件研发和平台结构搭建,才能让企业持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同样在人才问题上有着深刻感悟的,还有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乾。11年前,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硕士毕业后,谢乾毅然放弃多家英国知名企业抛出的高薪“橄榄枝”决定回国创业。凭借着十几位国外留学时的友人和国内知名大学同学这样的人才“软实力”,公司一步步发展成为了如今国家火炬计划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人才,关键在于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人愿意过来,并且能得到极致的发挥。”谢乾说,近年来江苏对于软件人才的奖励政策清晰、优厚,也为世界范围内的人才打造了渊深林茂的软环境,成为他们创业发展的“定心丸”。

  以新兴产业集群为方向,政府牵头构筑“人才梯队”,有利于形成区域“创新生态圈”。江苏知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廖君谈到,营造创新氛围,集聚创新要素,是区域创新的“基石”,她举例表示,当前江苏不少高校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为导向,成立创新学院,这给足了相关企业发展的信心,“人才”是有力支撑新兴行业未来发展的根本。

  以赛督教,校企合作 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环境

  为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江苏持续打造了一批优质的人才类项目。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上,全国31个省市区的5254支高校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的50个项目,齐聚江苏,通过15分钟的路演一决高下。现场,一批企业和投资机构为项目指点迷津,也以真金白银促成成果转化,各地大学生在赛事中体会到了江苏诚意、江苏氛围。

  

  在公共场所如何对人流密集程度进行实时分析?软件杯上,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参赛团队带来一款“公共地点人流量计算的云监管平台”软件,该系统可以对监控视频进行实时识别,处理一张图片只需0.04秒。这一项目在现场路演完成后,立即收获了两家企业的签约意向。“互联网+大背景下,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始终是企业渴求的‘千里马’”。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系主任陈惠萍告诉记者,自2013年起,学校就将大赛与本科课程相结合,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与实践紧密集合的课程体系。此次该校共有5支队伍入围决赛,对比往年,今年的学生作品“融合度”更高,不少团队用到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技术,积极将软件新技术与市场实际需求相结合。据悉,6年来,该校平均每年有近百位学生参与大赛,不少团队通过大赛脱颖而出,项目获得企业资金扶持,也有学生受到启迪,明确成长路径,选择在软件互联网领域继续深造。

  统计显示,“软件杯”共吸引超过了3.5万支高校队伍参赛,累计参赛师生超过了22万人。作为执行单位,自2011年起,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积极对接省内外各大高校,通过“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的方式,发挥“以赛促教”的积极作用。“基金会是由省工信厅创办,省人才工作有关部门、省骨干软件企业和有关高等院校共同参与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将以研究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分层次、系统化对企业高管和核心骨干进行培养,同时通过海外研修、考察、资源对接等全面提升企业高管的综合能力,打造江苏软件人才培养的‘生态圈’。” 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马镭说。

  广发英雄帖聚贤才 万亿级产业“呼唤”精准人才、稀缺人才

  资金奖励对于人才落地,不仅是种激励手段,也起到导向作用。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擎天科技总裁汪晓刚谈到,近年来基金会对于落户江苏的人才给与了不同程度的奖励,例如一次性补助落地的博士生12000元,硕士10000元,优秀本科生6000元。“学校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道’,企业则是人才成长的‘加工区’,很多人需要经过从学校到企业的‘磨合期’,才能达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汪晓刚谈到,为了缩小人才应用的“磨合期”,企业也会根据自身需求为新员工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精准人才、稀缺人才,高校也在探索 “新模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陈兵介绍,今年,该校启动了“长空实验室”计划,从全校3000多名学生中遴选出60多名作为“拔尖人才”培养,不设专业是该计划的最大特点。“由学校的院士、杰青等组成的‘名师团’亲自带徒,从数理基础、逻辑思维、信息、实验等方面对拔尖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陈兵说,按照计划,直到大二下学期,“长空实验室”的学生才开始挑选专业,航空航天、信息自动化、材料学等前沿学科是专业方向。

  统计显示,近年来,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已累计为江苏12万余人次的软件和互联网人才提供了优质的人才公共服务。从2011年开始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面向全省重点软件企业组织举办江苏产业人才“育鹰计划”高研班,累计为江苏培养了2000余名优秀的软件企业家;从2009年开始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公益学堂”,迄今已培养1500余名紧缺的技术骨干、300余名互联网产品经理、1300余名软件企业架构师和项目经理;自2008年起组织开展江苏省重点软件企业全国校园招聘活动,10年来累计举办了近80场大型校园招聘活动,帮助企业组织笔试和面试近2.5万人……

  “人才是整个软件产业最重要的支撑条件,软件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依靠高端人才来解决。”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接受本刊专访时谈到,以前制造业只要有设备就好,但现在如果不强调自动化、不基于工业互联网、不上“云”就没有市场,江苏是制造大省,软件产业对接制造业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软件杯”这样的活动就是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为企业发展提供精准人才支撑。“当前软件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前是单纯的改变消费端,而现在更加强调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紧密结合,通过软件产业来促进传统制造业产生变革,通过高端人才来促进相关产业变革。”

  今年,江苏软件业务收入预计将达到万亿级,产业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破题大而不强、有“高原无高峰”等问题,亟需通过人才来解决。但实际上相对其他城市,江苏已经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众多的精英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打拼,书写着江苏乃至中国创新创业的“软件故事”。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