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星光 | 既望向宇宙,又心怀苍生,世界顶尖科学家共同“倡议”,折射“熠熠星光”
2019/11/05 19:09  新华报业网  王梦然 蔡姝雯  

  交汇点讯 “让惠及人类未来的科技和科学家,承担起更多责任,并以此为基石创造出更好的科技治理模式。”这是一声呼唤“全球智慧”的集结号,也是一份凝结着科学家精神的“终极愿景”。10月31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闭幕,闭幕式现场发布了《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倡议》,全球65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国内10多位院士学者现场见证,由此“再出发”。

  既望向遥远宇宙,又心怀天下苍生。这是在为期3天的论坛现场记者感受到的科学家群像,也鲜活体现在每位科学家个体的具体实践中。他们跟随好奇心的牵引,上下求索,百折不挠,而最终所为的则是为“人类共同福祉”。

  

  野外观测拒绝手电筒的“科学咖”,好奇心让他看到更多璀璨

  ——新晋诺奖得主米歇尔马约尔

  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高级生命体吗?还是说其他星球还存在着其他形态的生命?论坛开幕式的主旨论坛上,新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瑞士天体物理学家米歇尔马约尔就以这样的一种设问,将所有人带进对遥远宇宙的浪漫幻想中。

  米歇尔马约尔教授和他的学生迪迪埃奎洛兹获得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原因是,在1995年他们一起发现了首颗太阳系外的行星“飞马座51b”。这是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从而打开了天文学的新篇章。

  天文研究于他而言,是一种浪漫情怀,也是一场漫长的科技“马拉松”。英国、南非、智利……梳理近年来马约尔的观测足迹,记者发现,这位77岁的老人步履匆匆,保持着高频的工作节奏。“我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做过非常多的天文观测,观测时,我不喜欢使用手电筒,哪怕在野外也是如此。”马约尔向记者谈及野外观测趣事,因为“拒绝”手电,他的眼睛特别敏感,总能在一些瞬间,捕捉到星空“璀璨”。“在2000多年以前,古希腊天文学家就已经在讨论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的世界,后人不断提出猜想。”马约尔表示,这一遥远的“发问”还在继续,我们的下一代需要知道,太空里究竟又多少未知的行星,我们是否能够探测到外星生命体。“在太阳系以外,有的行星运行周期只有一天,有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一倍或者十倍。”马约尔激动地表示,他及其团队利用极为敏感的“定制仪器”,检测到恒星释放的频率改变,帮助人类“看”到了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之后天文学家们利用他和团队提出的检测方法,相继“认识”了超4000颗系外行星,它们“骨骼清奇”,与太阳系的行星非常不一样,这让人们意识到宇宙的“多元化“。

  当被问到,当代人类能否能遇上外星生命造访时,马约尔睁圆眼睛、真诚地表示,“星际之间的距离极其大,他们(外星文明)不会来找我们,因为这需要太长时间。”马约尔曾多次表示,虽然自己不否认地外文明,但是人类永远无法逃离地球。他的理由也是耗时:即使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宜居系外行星,也在几十光年之外,如此遥远的空间距离,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根本无法抵达。“我们必须照顾好我们的星球,它非常漂亮,仍然非常适合居住。”关于人类的未来居所,马约尔给出这样的建议,“我对于宇宙有着比普通人更强烈的好奇心。普通人看星星可能好奇星星为什么会亮,而我则想探究更多的星星,包括太阳系外的星星。”马约尔在论坛中寄语青年科学家时强调,“好奇心”是驱动科研的最初动力,他鼓励年轻人重视基础研究。在他看来,有些研究虽不能即刻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但纵观人类发展史,正是许多看似“无用”的研究,推动了全人类的科学进步。

  

  我们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人,科学应该造福全人类

  ——心系民生的“化学狂热粉”野依良治

  “化学不只是一个观测的学科或者理解自然的学科,它几乎可以用零成本,创造出高价值的物品,从而决定人类的生活质量。”未来国际大科学论坛上,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野依良治在演讲中谦逊地说,他所做的只是一项“小研究”,但如果扎根下去,却可以为全人类创造价值。他认为,科学技术除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还应该为改善民生、为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在前人的基础上,野依良治开发出了性能更为优异的手性催化剂。这些催化剂用于氢化反应,能使反应过程更经济,同时大大减少产生的有害废弃物,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很多化学制品、药物和新材料的制造,都得益于野依良治的研究。他也因此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基于他的研究,住友化学开发出了一款持久防疟疾蚊帐。这款蚊帐使用的材料能成功生成变绿聚酯,可以预防蚊子。有数据统计,每一年都有3亿-5亿人被疟疾感染,就是因为蚊子的叮咬。现在坦桑尼亚居民有8000人得到了这款蚊帐,有效防止了疟疾肆虐。

  中国有句古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精神风貌,跨越国界,在野依良治的身上得到恰当诠释。“我们看到从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问题还越来越严重,因此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不应该落下任何一个人。”野依良治表示,从个人角度而言,就是用好自己的化学发明,生产节能环保、对人类有益的化合物,从而实现绿色发展。

  野依良治谦虚地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化学家,但是要有播种才有收获。事实上,无论从“科研成果”还是从“治学精神”来说,他都是丰碑式榜样。野依的恩师野崎一教说,野依是个“化学狂热粉”,有一次实验中发生了爆炸,野依负了重伤,脖子缝了好多针,但没几天他居然又出现在实验室里。读研究生时,野依“拼命三郎”的科研态度就令熟悉他的人印象深刻,平均每周熬两个通宵是“日常标配”,但却从看不到他有些许疲倦。“在大学中,我的科研就完全由个人兴趣驱动。我希望今天在座年轻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找适合自己领域做出研究。哪怕只是一项微小的研究成果,也能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最后,演讲中野依良治还强调,“在学界,我们的研究一定要受自我价值实现的驱动,而不是屈服于外界压力。”

  

  窥探生命的奥秘,必将伴随着无数荆棘和挑战

  ——解析五种病毒结构的饶子和院士

  “在三位诺奖得主之后发言,我非常荣幸。”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饶子和谦逊地说。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他是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因为不久前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的精细三维结构,他及科研团队获得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的点赞。

  “作为结构生物学研究者,我们希望从微观的原子水平到宏观的个体尺度上,去窥探生命的奥秘,也必将伴随着无数荆棘和挑战。”饶子和曾经这么说。迄今为止,他已经解析了五种类型不同大小的病毒结构,包括甲肝病毒(HAV)、寨卡病毒(ZIKA)、乙型脑炎病毒(JEV)、单纯疱疹病毒(HSV)和这次的非洲猪瘟病毒。

  饶子和坦言,在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研究中,因为只能从受感染猪身上分离病毒,他们需要花非常多的时间来收集病毒,再把它们分离出来进行提纯,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但这一切都很值得,因为,对每一种病毒的研究和解析,都是疫苗研制的基础。

  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的研制迫在眉睫,从2019年1月至今已有26个国家受灾,包括13个欧洲国家、10个亚洲国家、3个非洲国家。非洲猪瘟的死亡率高达100%,但是人类对于这一病毒的了解非常有限,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和抗体,对于其机体的免疫机制、病毒与蛋白结构、病毒和宿主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

  “好在我们的协作规模非常大。”饶子和说,他们跟哈尔滨的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科技大学等一起合作,已累计获得7万余张高质量显微照片,完整病毒颗粒接近6.5万颗,获得的数据合计超过100TB。

  “通过收集到的大量数据,我们用3D建模看到了它的结构,一共五层,就像一个俄罗斯套娃。”演讲中,饶子和手持一个黄、蓝、紫三色交错的3D模型向与会者介绍,结构的最外面一层是外膜,然后是衣壳、内膜、核壳、内层。“这是一个非常大且复杂的病毒,它的病毒粒子直径280-300纳米。一般来说,流感病毒只能编码10种蛋白,像SARS病毒已经比较大了,也只能编码28种蛋白,然而非洲猪瘟可以编码235种蛋白。”

  这是在原子结构上第一次看到非洲猪瘟病毒的结构,根据这一研究有望开发出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解析非洲猪瘟病毒,也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在科学领域的作为。”饶子和特别自豪地说。

  交汇点记者 王梦然 蔡姝雯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