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科技 > 正文
新知丨胃癌“元凶”之一的幽门螺杆菌,获靶向抑制
2019/12/17 20:16  新华报业网  

  交汇点讯胃液具有强酸性,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没有微生物能够在胃酸中存活。但是,一种叫幽门螺杆菌的细菌打破了人们的认知。幽门螺杆菌生命力非常旺盛,是引起胃癌的“元凶”之一。其感染的广泛性、致病的严重性、耐药的严峻性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性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毕洪凯课题组合成了一种小分子化合物亚麻酸锌,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极佳的抗菌效果。该成果日前在期刊《抗菌制剂与化疗》上发表,并申请专利。

  幽门螺杆菌——全球5成人口感染 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扰

  幽门螺杆菌英文名为Helicobacter Pylori,因为它的鞭毛在尾部,呈螺旋形,故而和直升飞机螺旋桨(Helicopter)相似。这种长度只有2.5到4微米、宽度只有0.5到1微米的细菌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如果有液体存在,它是会游动的。

  在全球范围内,5成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喻春钊告诉记者,国内目前的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达到58.07%。江苏苏北地区一般人群幽门螺杆菌平均感染率为58.47%。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杆菌归为I类致癌因子,因为它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25°C室温下,幽门螺旋杆菌最多可存活6天,并通过粪-口、口-口等途径传播。饮用不洁净的生水、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食用受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如咀嚼食物喂养小孩)均可造成传染 。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非采取主动干预措施,否则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会自行消除。在临床上,幽门螺杆菌根除建议采用标准的铋剂四联方案(10d或14d)。”然而治疗的同时,幽门螺杆菌的耐药性也已经呈现。喻春钊表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群中耐药的幽门螺杆菌菌株比例逐年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困扰。”

  亚麻酸锌——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关键成分

  幽门螺杆菌菌株产生耐药性极大影响了治疗效果,甚至可能出现破坏胃肠道菌群平衡、扰乱新陈代谢和免疫力等副作用,增加其他疾病发生风险。为此,自2016年开始,毕洪凯团队开始探索如何突破此困境。“我们通过初步实验,发现了突破幽门螺杆菌耐药性的新方法,随即展开了细致研究。”

  终于,毕洪凯团队攻克众多难题,经过前期的化学合成,筛选出了效果最好的亚麻酸锌。“经过活化的氯化锌和活化的亚麻酸加热反应,静置冷却,透析过滤,冷冻干燥之后,即获得小分子化合物亚麻酸锌。”毕洪凯说,亚麻酸锌是能够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关键成分。

  亚麻酸锌具有“专一性”、毒副作用小、作用特异性高的特点,长期使用也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具有非常好的开发潜力。毕洪凯向记者解释说,“人的肠道内既有有益的细菌,也有有害的细菌,以前使用的广谱性抗生素在消灭幽门螺杆菌的同时,也将有益菌类‘团灭’,这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甚至有增加其它疾病发生的风险。而亚麻酸锌却很‘专一’,只针对幽门螺杆菌发挥作用。另外,亚麻酸锌对幽门螺杆菌不同的靶点、蛋白都有作用,从而防止耐药性出现。”

  亚麻酸锌何时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毕教授表示,当前有关亚麻酸锌的研究还在实验室基础研究阶段,没有投入临床研究。小分子化合物的应用,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试验再到批准上市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现有的四联方法已经能够治疗80%左右的胃部疾病,亚麻酸锌有望根除剩下20%的难治性疾病,造福更多胃病患者。”

  幽门杆菌与宿主——“斗争”还将继续

  1983年,幽门螺杆菌被澳大利亚学者沃伦和马歇尔提取出来,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这种细菌的存在。虽然距今只有30多年,但实际上,人类已经与它共同进化了至少5万年,甚至更久。很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出现任何症状。

  

  幽门螺杆菌透射电镜照片

  作为幽门螺杆菌的宿主——人类,早已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消灭幽门螺杆菌之役”。以日本为例,2009年日本幽门螺杆菌研究学会( JSHR) 指南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定为适应证。2013年,日本将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根除治疗纳入医疗保险,通过“抗生素+胃药”两次除菌的方式清除病菌。2016年,日本两家制药巨头宣布推出3款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新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治愈率。

  “更多的治疗幽门螺杆菌的新药、疫苗正在研究中。”喻春钊表示,目前,科研人员和医疗卫生专家正利用胃粘膜取活检做药敏实验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实行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化治疗,开发新药。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剂的研发也有望进一步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此外,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研制也取得一些进展,但尚未开展大规模应用。”

  然而,在这场“战役”的背后,也有人开始质疑,幽门螺杆菌是否一无是处?有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的逐渐减少(或与之相关的因素)可能会导致肥胖流行,幽门螺杆菌可能对于预防和治疗儿童哮喘有积极作用。

  交汇点记者 叶真 谢诗涵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