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社会 > 正文
非常“妇女节”| 至暖至勇,逆行“疫”线她力量
2020/03/08 15:19  新华报业网  

  疫情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又到了草长莺飞的三月,第110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也如约而至。今天,我们要把节日祝福特别送给奋战在抗击与防控疫情一线的所有女同胞们,向她们道一声:“辛苦了,节日快乐!”

  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少有人再会质疑女性的价值。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女性都在绽放属于她们自己的芳华,为世界增添爱和美丽;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女性都是无可替代的“半边天”,发挥出坚实而温暖的力量。疫情当前,这力量尤为强劲。

  迄今为止,江苏向湖北总计派出十三批医护人员,此外,还有公安干警、生态环境专业人员、养老服务人员等多支力量驰援湖北。在江苏大地上,医护一线、街巷社区、交通卡口、支援服务等各方各面,经纬密布,编织成铜墙铁壁的平安屏障。这其中,女性的逆行身影,格外动人。

  人们最为崇敬也最为关切的,是直面生死与病毒的2804名江苏援鄂医护人员。全国规模第一的援鄂天团,注定是温柔与坚强交织,细腻与担当并举,大爱与无畏齐辉,这一白衣战士方阵中,女性占比超过65%,达到1837位。

  在她们当中,有年过半百、临床经验丰富的科室主任,有风华正茂、主动请缨赴战的女医生,有刚出校门不久、充满青春活力的95后小护士。在出征时,她们有的编织善意的谎言瞒过年迈的父母,有的告诉孩子“妈妈要去打怪兽”,有的悄悄叮嘱父亲“万一染病去世捐献遗体”……除去职业身份之外,她们和你我一样,对家人充满深深的眷念。

  但是,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她们义无反顾地千里驰援,出征前线。从武汉到黄石,从方舱医院到中心医院,她们奋勇参战,以职业的名义救死扶伤,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建功立业。厚重的防护服,是她们最酷的铠甲;口罩勒下的印痕,是她们最美的印记。她们无惧风险,努力救治病人,细心护理病患,展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坚定从容和智慧刚毅,她们就是守护在病人身边的女英雄。

  疫情终将散去。2020,注定难忘。在三月烂漫的春光里,那怒放的花海,就是她们不朽的花冠。 刘玉琴 王晓映

  乔莉:一针为患者开通“生命通道”

  2月13日生日当天出征武汉,让第七批援武汉医疗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乔莉记住了这个特殊的日子。

  到武汉的第六天,这位大家口中的“急诊女超人”,就在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完成了一次无超声引导下的深静脉置管。

  “和在后方不同,这次不仅全副武装、层层包裹,而且没有超声的引导,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压力。”乔莉回忆说。当时将患者摆放好穿刺体位后,她用右手将患者头部转向左侧,反复认真地用左手食指、中指在患者右颈部寻找血管穿刺部位。

  1秒钟、2秒钟……“血管找到了,就在这!”穿着防护服、隔离衣,戴着无菌外科手套的乔莉迅速完成穿刺,进行了颈内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为患者及时打开了“生命通道”。

  乔莉工作照

  这是乔莉在武汉第一次亲身面对的紧急抢救,“体力消耗极大,一切都要依靠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判断”。她说,患者生命危急,容不得过多犹豫,穿刺时全神贯注,基本都听不到外面的声音,离开病房才觉身上完全湿透。“现在想想,当时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病人需要我去完成这个任务,我必须打起全部精神去克服一切的压力和困难。”

  乔莉常年打交道的是急危重病抢救,全是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的患者。在她眼里,当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首先一条是不能感情用事,“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冷静思维,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乔莉生活照

  在手术中冷静的乔莉,也会被病房里细微的温情所感动。“有一对夫妻患者,丈夫先染病,妻子不离不弃地陪他去医院,结果也染病了。”乔莉说,夫妻俩从来没有互相埋怨,从陪着去看病,变成两人一起去看病。“丈夫和我说,他们俩一定会走出病房,一起回家。”

  “在这场疫情里,患者是非常脆弱的。医生其实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他们往一个方向奋力游去。”乔莉说,国家派了这么多医护人员来支援武汉,而这种强大的力量,需要每一位医生传递给患者。“我们是带着某种使命的,每次进舱时,我们都会给自己加油,大家的眼神都很坚毅。哪怕是在查房的时候,和病人们多聊一两句话,也能够给予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交汇点记者 王拓

  程科萍:排查风险,打造医院安全防线

  3月5日,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主任技师程科萍到达黄石23天来感觉最放松的一天。下午四点,她和队友相约到磁湖边散步。一路上,她步伐轻快、笑容明媚,一扫往日的忧心忡忡。

  这一天,她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这块压在她心上整整一周的“石头”,便是黄石市中心医院ICU病房的那套空气洁净系统。作为感控专家,她在该院排查潜在感染风险时,盯上了ICU病房 这套看上去高大上的系统。它是怎么运作的?到底能不能杀菌?病房里的空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她跟这套系统“杠”上了。

  程科萍工作照

  经过深入调查了解,程科萍的眉头越皱越紧。她捕捉到了潜在的风险因素——系统已经脱保,好几个月没有维护过;空气处理的方式是过滤,而不是杀菌;空气循环是全封闭的,而不是排出室外……她意识到,ICU病房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病人,这里的医护存在被感染的风险,当务之急是停掉这套系统。

  她立即与医院领导沟通,同时找后勤保障部、维修组寻求帮助,请专家来论证……经过一番忙碌,终于将原有系统关停,改为开窗通风的原始换气方式,同时调来6台空气杀菌仪。多少平方米放一台杀菌仪,如何正确使用这个仪器,程科萍继续“较真”。直到反复检查确认无误,她才如释重负:“安全了!我心里踏实了。”

  程科萍生活照

  程科萍是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感控组组长。2月11日,医疗队到达黄石时,程科萍发现自己是唯一从事院感工作的专业人员。20多年丰富的感控经验告诉她,马上要面对的将是一场硬仗,而且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战争。医疗队总指挥鲁翔说:“要让我们的队员开开心心地来,安安全全地回家。”程科萍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特别重。

  带着突击组建的6人感控小组,程科萍开始了在黄石的“找茬”“挑刺”之旅。培训考核队员、对医疗队驻地进行管理、考察五家医院并重新布局、制定规范流程、跑现场查找感控漏洞、下基层指导乡镇卫生院整改……程科萍像陀螺一样白加黑连轴转。

  女性特有的认真细致、踏实负责和善于沟通协调的能力,让程科萍的感控工作推进得非常顺利和高效。“有医院领导跟我开玩笑说,程老师我们对你又佩服又害怕!但较真是这个职业的特点,目的就是和医院一起打造安全防线,对每一个生命负责。”程科萍说。

  交汇点记者 刘霞

  朱安华:握着病人的手传递温暖

  到湖北支援将近一个月了,看着ICU病房里的病人逐渐变少,看着他们慢慢康复出院,护士长朱安华的心情也越来越明媚。这位来自兴化市人民医院的护士长在朋友圈里写道:“属于我们的春天就快到了!”

  2月11日深夜抵达黄石,12日凌晨到达阳新,那时候只知道湖北疫情严重,具体情况并不了解,这让已有20多年护理经验的朱安华也感到有些忐忑。但是,一走进阳新县人民医院,走上这里的工作岗位,她就一点也不害怕了,“都是我们自己最熟悉的护理工作,没什么可怕的”。

  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医院里,医生和护士的比例通常是1:2甚至1:3,护士的人数远超医生。各项医疗护理和医嘱的执行都要依靠护士。新冠肺炎病人的护理更加特别,由于身处隔离病房,病人身边没有家人,各项生活护理、甚至心理护理的担子都落在护士身上。

  朱安华工作照

  隔离病房的病人心理上特别需要关爱,朱安华深知这一点,她带着护士团队从细节入手,尽可能给病人多做些什么。比如,病人们吃的盒饭里没有水果,朱安华安排病区的护士,每天中午削一点水果送给病人,她说:“就是简单的苹果、梨子之类,每人分几小块,量也不多,但病人会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心。”

  朱安华每次进到隔离病房,都会握着病人的手跟他们交流。她告诉记者:“虽然隔着手套,但握手能给病人传递安慰和信心。隔离期间病人心里有恐惧和焦虑,这样的信息传递很管用。”

  朱安华生活照

  作为护士长,还有一块重要的工作是人员管理。每次给护士们排班,朱安华总要好好斟酌一番。她分析说:“来自重症医学科的护士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足,来自感染科的护士对院感这块更熟悉,来自呼吸科的护士擅长病人呼吸道管理,我们医疗队的护士主要来自这三个科室。排班的时候,要把护士们合理搭配起来,尽可能兼顾专业方向和能力的不同,把护士组搭配好。”

  医护人员自身的防护管理也是护士长要操心的事。朱安华每天早上7点钟到岗后,都会检查大家的防护情况,医生护士们也会主动喊她:“护士长,请帮我看一下!”朱安华总是跟大家说:“我们这么多人是一个整体,医护人员不能有感染发生。”

  早出晚归,护理病人,朱安华虽然也觉得疲劳,但一天天坚持下来,又觉得很充实、充满希望。

  交汇点记者 刘玉琴

  梁梦晓:把“青春日记”写在方舱里

  在父母眼里,23岁的梁梦晓还是个大小孩。但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病人眼里,她可是个干活利落、风风火火的救援队员。

  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护士梁梦晓来武汉整整一个月了。作为医院第三批上阵的年龄最小的队员,她总是能得到队里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但好强的梁梦晓更希望这一次自己能成长起来,把这份充满挑战和艰苦记忆的“青春日记”写在方舱里。

  朋友们都说,梁梦晓到了武汉就变了一个人。流行的毛毛靴换成了利索的解放鞋,飘逸的长发剪成了短寸,整个人变得酷酷的。

  梁梦晓生活照

  不过,不变的还是那双爱笑的眼睛和挺拔的剑眉。前几天,一位患者送给她一幅素描,虽然防护服和护目镜把人遮得严严实实,但所有人一看到这幅画上的眼睛,都认了出来——画的就是梁梦晓嘛!

  画画的患者是一位美术老师,她很喜欢这位比自己年龄小,却常常给自己带来信心的小姑娘。因为最近一次核酸检测阳性,美术老师心情有些低落。梁梦晓悄悄走过来安慰:“别担心啊,你看我们E区,100多人只剩20多人了,都能康复都能出院的,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23岁的小姑娘还不太会安慰人,但美术老师的心还是得到了宽慰。

  梁梦晓在方舱内负责给100多张床位的病人登记信息、测量各项生命体征、发药、送饭和生活用品。“我之前是神经脑病中心的护士,从来没有接触过传染病人。这次任务重,时间紧,大家培训合格后就上岗了,也是边学习边适应边工作,确保完成任务。”

  梁梦晓工作照

  穿两层防护服、戴两层口罩,梁梦晓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有一天下了夜班,她收到爸爸发来的微信,打开一看,竟然是一首诗。“这几天真的遇到很多人生第一次,爸爸第一次写诗给我。疫情让我们一家人短暂分别,让爸爸也成了多愁善感的诗人,他在诗中写道:隔屏的情牵,心已跨过万水千山,默默的祈盼和祝愿,病魔早去,重还我们一个艳阳高照的霞天……”读着诗,梁梦晓不禁嘴角上扬。

  这些天,越来越多的病人出院,出院前他们都会来和医生护士打招呼。没走的病人还很内疚地对她说:“我们一定要快点好,我们好了,方舱医院关门了,你们才能回家!”

  这个春天,一幅素描,一句简单的出院告别,让梁梦晓记住了很多武汉人的脸。没错,出院、关舱、回家,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交汇点记者 唐悦

  周萍:心理查房,抚慰创伤

  “去支援湖北前线,一名心理医生可以做什么?”这是心理医生周萍问过自己很多次的问题。作为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医师,她报名去武汉支援。

  2月24日,周萍随江苏省第11批援鄂医疗队(首批心理援助医疗队)到了武汉。“到达汉口火车站时,我们这头人山人海,医疗队员们忙着运物资。车站那头却非常空旷,毫无人间烟火气,广播里正播放着雄壮的音乐,那时真有种上战场的感觉。”周萍说。尽管之前也执行过不少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但初到武汉时,她心里还是不免紧张,会不自觉地把口罩压紧一点。

  进入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后,周萍很快与其他医生开始了抚慰患者的工作。“现在我们隔两天进一次舱,每次呆6个小时,会对所有病人进行‘心理查房’。”周萍说。

  周萍工作照

  查房先从病人易于回答的问题开始,如吃得好吗、睡得好吗、精神怎么样。通过倾听和观察病人的精神面貌,发现状态不太好的,再耐心寻问发生了什么,亮明身份,告诉病人自己是来自江苏的心理援助医疗队队员,有什么事都可以和自己说,向病人发出提供帮助的邀请。

  “不少病人会说自己挺好的,感谢医护人员的帮助,但在聊天中也会表露病好后的担忧。”有位病人让周萍印象很深,她整体状态不错,还积极告诉医生,要多关注隔壁床的老太太,看到老太太常哭。“当我们安慰好老太太对这位病人表达感谢时,她慢慢表达出很多担忧,比如受网上各种信息影响,怕治疗后有不良反应,害怕出院后遭到社区居民歧视,担心已经结束隔离观察的老公被公司歧视、上高中的孩子到学校后被不同对待等等,关心很多未来社会接纳问题。”

  周萍生活照

  认真倾听中,周萍努力给予病人安慰,对她说:“我们不仅要把你的病治好,也要把你的心护好,我们既然来了,就代表政府已经想到了这些问题。”周萍会鼓励病人看一些官方权威报道,避免看小道消息引起不必要的恐谎。

  “这场战役中的每个人都是那么无私,包括我们的患者,总感觉这是一个很高意义上的互助,健康的人在全力付出,生病的人在包容着付出者的不足,而其实我们都在照顾着别人,也被别人照顾着。” 周萍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医生全力医治、付出,病人满怀理解和感激,到武汉的10多天里,周萍感觉所接触的病人总体心理状态较平稳。作为心理医生,作为女性,她竭力倾听每一声不安,去抚慰创伤。

  交汇点记者 白雪

  策划统筹 王晓映 刘玉琴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