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思想 > 正文
思想周刊132期荐读 |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钱从哪里来”
2019/09/03 11:42  交汇点新闻  

  新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得出的一个历史性结论是,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第二章,以“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为题,专门阐述了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思想观点,必须深入理解领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颜晓峰(作者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开栏的话: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98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了解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为更好推动党员干部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新论版从即日起开设“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专栏,敬请关注。

  衡量一个社会的好坏,根本在于能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社会,到清王朝灭亡,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过上好日子,发生过大大小小几百次农民起义,但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孙中山先生以“三民主义”推翻满清统治,却被北洋政府、各路军阀以及蒋介石反动统治折腾得面目全非。改变中国社会制度、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历史重任,就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建立新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福祉》 谢波(作者为江苏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

  今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引导。”马克思主义“行”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内在理论品质决定的。1920年12月、1921年1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两封信中探讨了改造中国的计划和方案,重点解开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疑问,阐明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从几封信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吴日明(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真学真懂,就是要明确学习目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清醒,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提升自身觉悟,正确认识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把学习培养成一种习惯、一种本能。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真学真懂让理论学习有收获》 许爱梅[作者单位:江苏省委党校(行政学院)]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政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研究解决那些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体缺乏政策支持等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防止返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提出了防止处于扶贫标准以上的“边缘”群体滑入贫困的重大课题,反复强调了全面小康“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底线标准,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全面小康成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两个缓冲”机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胥爱贵(作者为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开发区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阵地,坚持稳中求进,提升对外合作水平、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是新时代赋予开发区的新使命。开发区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政治导向、系统导向和创新导向,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践行新使命下的新担当。

  ——《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吴晓彤(作者为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监察工委主任)

  思政教学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工作,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近年来,我们整合和改进素质教育内容,提出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树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树干”,现代企业文化为“树枝”,为人处事道理为“树叶”,心理健康调适为“叶茎”,职业行为养成为“果实”,创新构建了“树形”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构建“树形”思政教育体系》徐祥华(作者为扬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目前,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已全面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江苏所属市县局已全部完成挂牌,设区市局“三定方案”已全部印发、班子配备到位,部分县(市、区)级分局(以下简称县局)作为市局的派出机构已完成人员关系划转、档案交接,完全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运行。

  ——《强化机构垂管后的巡察工作》贺 震(作者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智库

  

  日前,国务院印发《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江苏自贸区正式挂牌设立,标志着江苏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里程碑,必将对江苏的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目前全国已有18个自贸区,客观上形成竞争态势。作为新设立的江苏自贸区,如何从一开始建设就具备竞争优势是一个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如同当年国家建设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不同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后来呈现出不同的竞争力一样,各自贸区之间也会显示出不一样的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江苏虽然不是最早设立自贸区的省份,但完全可以用高标准来建设自贸区,并自始至终保持一种竞争优势。

  ——《建设具有显著江苏特色和优势的自贸区》徐康宁(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省政府参事)

  记者:省委主要领导提出,加快改善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从目前来看,筹集资金有哪几种渠道?

  黄贤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资金是前提,也是保障。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创新思路、激发活力。要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在农村住房改善中加强探索,把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和相关涉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

  要做好整合的文章。国土部门在增减挂钩指标流转使用和分解上,要向苏北地区倾斜,推动结余指标按照合理价格跨区域调剂使用。增减挂钩结余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有偿交易获得的土地收益,也要优先用于苏北农村住房改善。

  做好金融支持的文章。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银行提供低成本长期贷款、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有效方式。农户要自筹一部分资金,政府财政也要投入一部分资金。

  ——《既统筹又整合,解决好“钱从哪来”—— “改善苏北农民住房条件”系列访谈③》本报记者 孙 敏 杨 丽 魏晓敏

  开栏的话

  近来美方不断升级对华经贸摩擦,不仅严重威胁中美双边经贸关系,而且极大地危害全球经贸秩序,对世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何认识当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如何应对美国挑起贸易战的行为?即日起,智库版推出“保持定力 积极作为”专栏,欢迎专家学者予以诠释解读、提出真知灼见。

  美方一些人发起和升级中美经贸摩擦,违背经济全球化发展规律,违背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规律,违背经济学理论揭示的分工贸易互利双赢的常识,违反包括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在内的国际法规则,破坏国际法治和国际贸易秩序,害人害己,危及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对于美方的贸易霸凌主义,中国政府进行了必要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希望能够“以战止战”。贸易战没有赢家,升级摩擦解决不了经贸问题。期待美方一些人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着眼中美双方共同利益,理性冷静对待中美贸易存在的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与行动。磋商与合作,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以更高水平开放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张二震(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长江产经研究院开放经济首席专家)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前沿

  

  滋养江苏大地的厚重精神谱系中,有一种精神,与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熔铸了江苏人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和勇于创新的开拓品格,这就是有着鲜明时代印记和浓郁地域特征的“四千四万”精神。

  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总结出的攻坚克难“四千四万”精神,用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国民生产总值。

  进入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被赋予全新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百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从“四千四万”到新“四千四万”,敢为人先、只争朝夕,锐意进取又求真务实的核心力量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一如既往,成为江苏精神的主流价值。

  【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千百年来,古诗词里的江苏,吟唱传颂着鱼米之乡、吴韵汉风、天下文枢、江海奔流的美好意境和博大气象。

  人无精神不立,地区发展同样如此。解放初期,作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有苏北老农形象地说,江苏人守的是“鱼米之乡”,吃的却是酱油拌饭,“别说从地里挖不出聚宝盆,就是能挖出来,人家别的地方是一家独享,我们是十户、甚至几十户平分。”地少人多怎么办?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两岸,江苏人穷则思变。

  ……

  【二】

  位于无锡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是国内首家收藏和展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各时期文史资料和文物的博物馆。博物馆所在地——春雷造船厂旧址,是目前文献记载的中国乡镇企业第一厂,1956年由无锡县春雷高级社创办。正是这“春雷一声响”,在全国兴起了社队企业的热潮。

  ……

  【三】

  时间是最真实的记录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作为江苏人的群体性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凝聚着江苏人拼搏进取、创新不止的奋斗轨迹。而每当江苏发展遇到关键阶段,大家也会以“四千四万”精神激励鼓舞、坚定信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江苏就提出,过去靠“四千四万”精神打天下,现在要靠它来保增长促发展——

  踏遍千山万水,也要在危机中找出条生路;吃尽千辛万苦,为了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决不言苦;说尽千言万语,用真诚的话语与人沟通,达成理解、谅解、信任、支持;历经千难万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

  ——《有一种精神叫“四千四万”》本报记者孙 敏 陈立民

  “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一个人活着靠的是精气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需要精气神。“四千四万”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于:一是敢于改革。它“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敢于突破计划经济的藩篱,对僵化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二是勇于创新。它“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克服了农民办企业的先天困难,促进传统农业走向农村工业化,创新发展了乡镇企业。三是善于经营。它“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发展“供销员经济”,引进“星期天工程师”,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推动了经济发展。四是不畏艰险。它“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以“为农民致富,为农村发展,为农业发展,为农村小康”为理念,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而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四千四万”精神发轫于苏南,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江苏企业家敢于改革、勇于创新、善于经营、不畏艰险的精神,但如今已经成为江苏人的群体性精神,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新时代“四千四万”精神的 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王刚(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更多内容,请点击这里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