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 | 《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火、IP改编不是点金术
2019/07/11 07:21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42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江阴校园小锡班“零五后"小学生被锡剧圈粉

  “我想成为周东亮那样的角儿”

  

  江阴临港实验学校小锡班学员表演锡剧经典折子戏《珍珠塔跌雪》

  再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缩影。“一夜工夫大雪飘,漫天风雪路难跑。耳边一阵狂风起,好比猛虎一声啸……”七月一天,江阴长寿实验小学的一间排练厅里,一群脸上挂着稚气的小锡班学员,准时开始了每日必修的锡剧课。待换上一身素净的戏服,姿态、眼神儿瞬间到位,一开口“一夜工夫大雪飘”,是地地道道的锡剧念白。在戏曲里,这群孩子们正经历着远比日常生活和课本世界更丰富的生命。

  “你将来想要做什么?”记者问。

  “我想成为周东亮那样的角儿。”五年级的马祥文一脸认真。

  第一个“吃螃蟹”的小锡班

  2010年,在著名锡剧演员周东亮和江阴南闸街道的努力下,江阴南闸中心小学与省锡剧团“联姻”,创建江阴市第一个小锡班,“锡剧进校园”的星火就此点燃。9年来,江阴有20所小学先后开设小锡班,来自省锡剧团、无锡锡剧院、江阴锡剧团和华西青年特色艺术团的50多位专业老师定点、定时指导。锡剧专家编写的《江阴市中小学锡剧进课堂实验教材》,全市14万中小学生人手一册,人人要学。2016年,江阴市教育局、江阴市文广新局正式发布《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锡剧进校园”活动的通知》。经过多年摸索,如今,江阴已形成了覆盖完整、层次清晰、上下贯通的锡剧教育教学体系,力度如此之大的戏曲推广传承模式,在全国凤毛麟角。就小锡班来说,两位唱念老师,两位形体老师,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锡剧教学,是“标配”。

  

 小锡班学员上课

  小锡班学员上课

  锡剧,怎么教?江阴锡剧团原团长徐惠坦言,当初接到教学任务时,演员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实操的难度在于,小锡班课堂上,他们要面对的是“一张白纸”的小学生——这从0到1的开蒙启迪,最难!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不能有一项短板。”江阴锡剧团演员孙静说,于是一出戏需要被拆成多个环节来教:先念白,后唱腔,最后形体,一步步加起来,才算学完一出戏。

  

  单是念白这一步就不容易,比如“北风扑面像尖刀”,“北”用锡白唱出来是“be”,“像”、“尖”这样的团音则需要念成对应的尖音“siang”和“zian”。锡白和无锡方言并不同,本地人学起来也不轻松,何况不少学生来自新市民家庭,他们学习念白,只有一个法子——硬记。戏曲唱腔就更有讲究了,虽然同一工谱,不同水准的演员唱起来完全可能是云泥之别。

  记者探访长寿实验小学小锡班时,江阴锡剧团演员姚志钢正在给五年级的马祥文“开小灶”。在今年10月的江阴小锡班艺术汇演上,马祥文将表演《珍珠塔跌雪》一折。

  

  江阴锡剧团演员姚志钢正在辅导马祥文

  要让11岁的孩子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并不容易。姚志钢耐心地给马祥文讲解,他演绎的这位主人公方卿,先是遭遇满门抄封、家道中落的命运大转变,紧接着又受到姑母奚落、婚约不保,饥肠辘辘衣裳单薄之时,再逢上一场大雪,风卷雨伞闪了腰,想想该是何等心情!

  马祥文皱着眉头若有所思。邀他唱一段,他也不扭捏,一开口,嗓子亮得惊人。

  

  “唱戏,要有气,有神!”马祥文一本正经。当初,老师挑他去小锡班,是因为他嗓子好。之前,马祥文对锡剧没啥了解,但他想:我嗓子好,唱戏也一定拔尖。怀着小男生的“虚荣心”,马祥文加入小锡班。

  “唱戏,好好玩哎!”说起爱上锡剧的原因,马祥文嘻嘻笑。唱戏不光是好玩,但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当知道梅兰芳通过驯鸽练出了炯炯双眼之后,马祥文也开始练眼功。他的法子是,对着天空,凝神静气地看,说这样能让眼睛充满精气神儿。

  

  由于老家是安徽,考虑到孩子学习锡剧会比较吃力,马祥文妈妈一开始并不愿意他进入小锡班,但渐渐地被他的决心打动,“马祥文练习形体经常累得腰酸腿疼,回到家里,我不问,他不说。萌娃霸屏大赛初赛时,评委说他咬字不清——我们是外地人嘛。他回家天天练咬字,直到复赛时评委表扬他:你咬字很清楚!”

  像马祥文这样“要好”的孩子,每个小锡班都有。江阴锡剧团原团长徐惠就对临港实验学校小锡班的邢昕印象极深:“邢昕一开始高音总唱不上去,有次难过得整整哭了一节课,前些天,她终于把高音唱上去了,开心得不得了,回家就跟妈妈报喜讯。这样有天分又肯用功的孩子,肯定是个好苗子!”

  

  邢昕、何帅表演校园锡剧《一张满分卷》

  “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5月22日,“庆祖国七十华诞 赏江南锡剧芬芳”江阴校园小锡班进京汇报演出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演员最小仅7岁,最大不过13岁,这场具备准专业水准的演出汇集了江阴20所学校校园小锡班精英学员112人,集中展示了江阴”锡剧进校园“9年来的优秀成果。在京演出期间,捷报传来:青阳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孙仁杰,收到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迄今,江阴共有50多名小锡班学员被省、市锡剧团定向招收。

  

  “庆祖国七十华诞 赏江南锡剧芬芳”演出上,江阴利港实验小学小锡班学员徐淋彬、陈弘朝表演《双推磨》

  “锡剧进校园,在江阴是一揽子工程。”江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薛建国说。开展常态化锡剧演唱展演,设立“小芙蓉花”奖,每年举办一次全市小锡班艺术汇演,每两年组织一次优秀节目展演;创新学校艺术教育课堂模式,把锡剧融入音乐课程;精心编排适合中小学生的经典剧目和教学内容;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保障和考核机制则让很多学校和老师获得了正向激励。

  小锡班刚开始面临的阻力,反而来自家长。

  江阴云亭实验小学小锡班学员周润琪演绎《红色的种子》

  江阴云亭实验小学小锡班学员周润琪演绎《红色的种子》

  “锡剧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还有谁会听?”“学戏肯定耽误学习,考不上好中学怎么办?”一开始,家长们普遍不看好小锡班,甚至发生过孩子进了小锡班却被家长“勒令”退出的情况。而如今,经过9年的探索、积累,小锡班已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很多家长纷纷向学校打听:小锡班啥时再招生啊?

  在临港实验学校校长屈佳芬看来,除了学校管理模式、师资配备到位,小锡班“不愁嫁”的根本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恰恰回应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即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

  

  锡剧之美

  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长寿实验小学小锡班班主任陆燕华认为,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具有吃苦精神和坚毅品格,受过美学熏陶、懂得欣赏美和发现美,应成为现代教育的目标。而锡剧学习,将孩子们尚美的天性释放无遗。

  “锡剧里,美不仅体现在生、旦等行当的外表之美,还体现在唱腔之美、仪态之美,小生的谦和大度、彬彬有礼,花旦的含蓄矜持或落落大方,这都是美。《双推磨》中的互帮互助,《沙家浜》中的坚强勇敢,《珍珠塔》中的善良热情,《吴仁宝》中的改革精神,校园新编戏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锡剧把这一切美以艺术浸染而不是说教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化在了孩子们的骨子里。”陆燕华说。

  小学生当然是“一张白纸”,这意味着,当你教给他们最好的东西,他们就会变成最好的模样。 

  临港实验学校小锡班学生尤晨冉演绎锡剧现代戏《吴仁宝》。在新编戏《徐霞客》中,小晨冉还和锡剧王子周东亮同台飙戏。

  ”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只要唱两句戏,就什么烦恼也没有了。“”小吴仁宝“尤晨冉说。

  “学戏以前,我总是齁着背,仪态不好,在人前还容易紧张。学戏以后,经常上台表演,慢慢就不怯场了,整个人越来越自信大方。”临港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邢昕说。

  “我以前做作业经常拖拖拉拉,老师批评我说,不光学戏要勤奋,学习文化课也要勤奋哦。我打定主意,两边要一样好。”“锡剧小王子”马祥文说。

  “老师们上示范课都喜欢借小锡班上。音乐老师奇怪:怎么一首新曲子,在你们班教两遍,大家就都会了呢?”冯敏老师说,学戏以后,小朋友们的学习理解能力普遍提高了。

  “小锡班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员,但戏曲学习会影响孩子们的终生。”戴刘平校长说,“上了中学、大学,甚至到了单位,他们仍将是文艺骨干,甚至是各方面出类拔萃的人。举办文艺活动,大伙儿撺掇:怎么,扮上?一扮上,那他还是个角儿。”  

  救了剧种也救了剧团

  锡剧进校园,不只重塑了一帮孩子的生命状态,也改变了古老锡剧的命运轨迹。

  老艺术家勉力登台,白发观众台下倚坐,这情景曾深深刺痛了江阴市原政协主席黄满忠。被视为江阴锡剧校园推广重要人物的他,这些年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锡剧进校园”工程,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振兴。他始终强调,“不是我个人多么喜欢锡剧,而是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让它断了根!”

  

  进京展演期间,小锡班学员合影

  “锡剧进校园,救了剧种也救了剧团。一个学戏的孩子,能带动整个家庭成为锡剧观众。江阴锡剧团演员周斌说,“小锡班创立后,江阴锡剧演出市场明显回暖。以前,剧团给大伙儿送演出票都没人愿意看,现在每次有什么演出,买不到票的观众主动来问:还有没有票?”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说,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喜欢传统戏曲,只是缺少一个走近戏曲、亲近传统的机会:“面对强势的外来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做好传承这篇文章。对孩子来说,扮一次戏装、演一次英雄、抖一次水袖,就是和传统牵手的最好方式。”

  从今年开始,由江阴锡剧团定向委培的锡剧人才将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江阴锡剧团或省锡剧团的专业演员,他们中的大部分正是小锡班首批招收的学员。这意味着,从小锡班走出的锡剧苗子,正式接过了锡剧传承的接力棒。

  

  临港实验学校小锡班学生田诗钰,在她的姐姐(这批新晋演员之一)的影响下,小诗钰也加入了小锡班

  如果问小锡班学生最喜爱的锡剧演员是谁,回答多半是“周东亮”。作为省锡剧团团长和从江阴走出的“锡剧王子”,周东亮对锡剧传承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锡剧要从娃娃抓起”“剧种失去了观众,政府再扶持也没有用”“今天的锡剧不是演给古人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观众的审美变化”……于是有了全江阴第一个小锡班、全国首个地方戏APP“戏嗨”、4k高清电影《珍珠塔》、江阴云亭实验小学周东亮工作室,等等。在创排新戏方面,周东亮带头的省锡剧团可谓敢想敢做:继锡剧《大风歌》“试水”历史题材、演绎巍巍汉风之后,新剧《董存瑞》将艺术探索的触角深入革命历史题材。这意味着,锡剧不仅是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也可以为助力民族复兴、赓续革命精神作出贡献。

  

  《大风歌》剧照

  现在,11岁的马祥文在心底种下了愿望,希望将来能成为周东亮那样的角儿。

  戏曲当然是角儿的艺术,但能不能成为锡剧舞台上的角儿,可能真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这些孩子将渐渐长大,成为自己人生舞台上,和文化传承、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角儿”。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更多视点内容戳这里

  

  【繁花】

  大唐风物+互联网思维

  《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火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虚构故事。1275年前,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和以往“漫长”的电视剧相比,《长安十二时辰》叙事时间跨度只有短短24小时。

  然而,折叠的十二个时辰却延展开一个盛世大唐。剧组用70多亩地搭建了一座 “长安”城,无论是长安坊式平面图,还是穿行其中百姓的服饰妆容等,都还原度极高地展现了盛唐都市生活的种种细节。大唐风物+互联网思维,让原本“静悄悄”开播的《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热议的焦点。一秒都舍不得快进、0.5倍速观剧、电影质感、唐朝纪录片、大数据技术……在优酷的播出平台,满屏的“自来水”发出这样的弹幕。截至目前,豆瓣网友给该剧打出8.6分,是今年以来国产剧集的最高评分。

  在“后宫频频领盒饭,前朝阴谋理不断”的古装剧乱象中,《长安》仿佛一股清流,让浮躁的人们静下心来去重新审视:坐拥辉煌历史的我们,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工匠精神

  “如果你看到,大街上全是那种临街开的店铺,那肯定是胡说八道。”《长安十二时辰》的小说作者马伯庸曾经教给观众一个鉴别唐朝历史剧好坏的办法。

  实际上,唐朝实行“坊市制度”,主要表现为将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控制。唐朝市民住的“坊”,高墙围住,相当于一个个封闭式小区,而所有的商业活动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东西二市进行。

  

  马伯庸将《长安》的故事安置在上元节发生,也是细节考究的结果。因为中国古代历朝有“宵禁制”,普通老百姓夜间出门都算违法行为,只有在元宵节这样的特殊节日,才能破例,十二时辰的设定也才能成立。

  开播至今,《长安》最被人津津乐道就是它对唐代人日常生活的高度还原。该剧2017年11月开机,耗时7个月拍摄。为了真实还原大唐的一天,剧组还耗资5000万建了座70亩的唐城,还原了马伯庸原著里规整的长安108坊。无论是竖着插簪的细节、《韩熙载夜宴图》同款叉手礼,还是不叫“皇上”叫“圣人”的纠错,如出土舞俑“活了”的歌姬,唐朝的报时技术,都让人看到了电视剧的“良心”。就连剧中展现的一些“细枝末节”——胡饼、水盆羊肉、傩舞、胡旋舞等,也并不是闲笔,它们是唐朝热烈拥抱外来文化后沉淀在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结晶,展现了唐朝的海纳百川和文化自信。

  

  叉手礼

  

  《韩熙载夜宴图》同款叉手礼

  “细节决定成败,《长安》肯定是近年来历史还原度最高的电视剧!”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于赓哲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了《长安》剧组的创作态度。在他看来,和过往用塑料制作古代士兵铠甲、不管什么朝代的人都在用银子、服装根本没有朝代辨识度等一些粗制滥造的历史剧不同,《长安》在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体现了一种工匠精神。就拿剧中称“基督教徒”为“波斯僧”这一个细节就可以证明《长安》的考据功力,唐玄宗在天宝四载下令将波斯寺改名为大秦寺,而《长安》设定时间为天宝三载,称为“波斯僧”就非常贴切了。

  《长安》中的一些现代化手段让观众好奇,难道在唐代就有了类似于今天探头的监控系统“望楼”,以及用统计学方式迅速精准定位目标的“大案牍术”?

  

  对此,于赓哲表示,这样的情节设定其实是马伯庸在“抖机灵”,他更愿意把它们看作是这位鬼才的一种文学幽默。“唐代有没有望楼?有,但是望楼主要是军营里边的瞭望设施,而且也没有那么复杂的一套信号系统。至于大案牍术,说白了其实就是今天的大数据,马伯庸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看了之后会心一笑的感受。”

  平民视角

  《长安》为什么火了?在80后文字工作者董晚看来,始于“尊重”二字。

  “首先是尊重历史细节,终于让大家知道了原来唐朝的女生服装不是只会露胸,不是镜头里一到宣读圣旨,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其次,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现在很多所谓的破案剧、悬疑剧, 有点像在戏耍观众的智商。明明早已真相大白,却故作悬疑,让人看了生厌。反而是《长安》,环环相扣,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让人看了欲罢不能。”

  “《长安》的火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凸显了当下国内影视剧制作,尤其是网剧制作的粗糙。”90后豆瓣影视专栏作者蔡然认为,正是国产剧的“剑走偏锋”,让第一集就写了32遍的《长安》的“初心”在当下显得尤为可贵。

  近年来,以获取爽快感为特征的“爽”文化在影视作品中流行。去年热播的《延禧攻略》,为了让平步青云的主线走得顺畅,在剧情上出现了诸多离奇的设定和逻辑的硬伤。今年,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都挺好》热播,虽然让“作天作地”的父亲“苏大强”成了网红,但“极端”的表达方式仍然有待商榷。“为了造爆款,编剧们往往把N种不好的元素,集中到一个角色身上,刻意制造反转、意外和戏剧冲突,强刺激观众,完全不管它是不是变形到逻辑不通,背离生活。而有的剧虽然看上去关照现实,但生搬硬套P2P这样的社会热点,让观众反感。”

  《长安》的片尾字幕,数十位剧组司机、厨师的名单都在其中,这在以往的电视剧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这种对小人物的关怀也体现在剧作中。

  为了在地下城取得情报,以挽救长安百姓,张小敬迫不得已选择“出卖”他的线人小乙。尽管观众能够理解张小敬为了大局而做出的选择,但当他喊出小乙的名字,小乙毫不犹豫地应声时,还是觉得由衷地震撼与心疼。

  

  不论是死囚张小敬,还是藉藉无名的暗桩,为了长安百姓,为了长安城的安宁与稳固,他们都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一个配角,一个再小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活得热气腾腾,在挣扎中努力实现着卑微的梦想。”蔡然说,不刻意煽情,于无声处听惊雷,《长安》是影视剧初心的回归。

  “我所喜欢的英雄,是父亲带着女儿挤地铁,父亲为女儿撑伞,这种平民的、父爱的形象能打动我。当张小敬符合立体复杂的人的形象,我就对他感兴趣。”在《长安》中扮演男主角张小敬的雷佳音如是说。而对于长安城中形形色色人的塑造,也是该剧打动人的力量之一。

  “注重影视剧的当代表达,踏踏实实做好内容,这就是电视剧的初心。”江苏中天龙文化传媒公司的宣传总监吴芳芳说。

  

  追剧式社交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秀。

  百花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

  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李白的《清平乐》被作为片尾曲出现,事实上,《长安》里的12首曲目,作词一栏写的都是这位“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唐朝大诗人。将诗仙的诗词重新编曲,无疑拉近了观众与唐朝背景的距离。

  “键盘打着不会写的汉字,嘴里说着网络缩写,抵不过从稚子时代‘曲项向天歌’开始的盛唐情结。”一位微博“读物博主”如是说。

  

  在互联网时代,判断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社交属性的考量也是要素之一。

  “这年头不追《长安》就没法社交了!”一位女研究生如是说。采访中,不少观众表示,尽管《长安》中一开局的长安都城长镜头气势恢宏,人流熙攘真实生动,画面布局、人物服化都精制考究,但前几集故事性不强,不少人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一部分初看弃剧的观众,因为豆瓣高分,或是周围人对《长安》的讨论以及褒奖,就重新拾起,反而是在二刷中被剧中的历史气息和悬疑色彩吸引。

  随着《长安》热播,“十二时辰”叙事法也冲上热搜榜,成了人们在网络社区热议的话题。在网友的脑洞下,各地各行业的十二时辰都在赶来的路上。人们在想,如果把24小时叙事法搬到自己的城市、职业,画风会是什么样?

  热度不仅止于国内,7月1日起,《长安》陆续上线海外多地,除了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越南等亚洲国家,更会在Viki、Amazon和Youtube以“付费内容”形式在北美地区上线。《长安》的英文剧名叫“The Longest Day In CHANG’AN(长安最长的一天)”。这是出海国产剧首次进入包月付费区,透露出匠心精品的底气。

  《长安》的创作中,也十分注重剧情和观众的互动反馈,打破了剧、演员和观众的界限。每一集结尾,《长安》或用时辰的倒数渲染紧张气氛,或用反派的密谋埋下破局的伏笔,每一个观众都是“张小敬”。编剧带着观众一起解密,让观众不做旁观者,沉浸其中。

  交汇点记者 陈 洁 实习生 葛佳铭

  更多繁花内容戳这里

  

  【艺评】

  IP改编,并非影视业发展的“点金术”

  文|王菲菲

  不久前,广电总局发布了5月份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的备案公示,其中有一个大家颇为熟悉的名字:《三体》。从《三体》电影的无限期延期,到《三体II黑暗森林》舞台剧全国巡演,再到《三体》电视剧的备案公示,自获得雨果奖以来,《三体》作为超级IP,开始以多维的开发方式走近大众。如何看待《三体》新一轮的IP开发?文学IP开发会是影视行业发展的捷径吗?

  

  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之间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和兴衰消亡的历程。然而,作为拥有众多粉丝的优质文学IP,此次《三体》电视剧要开拍的消息一出,《三体》迷们纷纷表示:“不要开拍!”一大原因在于,《三体》电视剧的报备机构上海游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是之前负责《三体》电影拍摄的公司,但《三体》电影至今都没有上映,并由官方宣称无限期延期。结合《三体》电视剧立项来看,《三体》电影很可能已经夭折。

  《三体》电影的失败启示我们,文学作品的IP开发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在成功的文学作品和成功的影视作品之间,还有一段很远的路要走。

  当然,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亦不乏其例。纵观最受追捧的改编作品,会发现有两类文学作品最有可能改编成功:一是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如金庸、琼瑶、王朔等人的作品,另一类是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如路遥、莫言、苏童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较广阔的艺术转化空间。例如,由莫言《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就曾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小说原著强烈的生命力是电影改编成功的重要支撑。

  随着“90后”群体成为主要的网络、视觉传达受众,网文IP逐渐成为市场的宠儿。玄幻修仙类、穿越宫斗类、古装言情类、清新纯爱类等网络文学作品开发屡见不鲜,泛娱乐倾向愈演愈烈。不论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或是相关产业的衍生开发都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市场良莠不齐,乱象频生——

  首先是剧目拥有高流量却没有带来高口碑。如奇树有鱼与南派三叔合作的IP电影《沙海番外之蚌人》上线三天就冲到了流量周榜第一的位置,这部实验性的影片虽取得了不小的关注度,口碑却未达到预期。

  与之相对的是,许多优质的改编作品游离在观众视线之外。如2016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口碑虽居高不下,却因为与受众年龄层之间的错位而未能获得较好的播放成绩;又如,2017年的电视剧《白鹿原》好评如潮,也同样没能覆盖广大收视人群。分析来看,经典作品的改编要想在忠实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吸引当代年轻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文学IP与影视作品之间的鸿沟,该如何跨越?

  首先,好的IP需要好的改编者。不论是传统文学作品还是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时既需要对市场的精准判断,也需要编剧结合时代进行有所侧重的改编,以唤起当代观众的共鸣。

  张艺谋在改编《红高粱》时曾表示:“好的改编并不是刻板地按照原著来讲故事,而应该提取原作的精华进行二度创作。能让原作不起眼的细节变成影视作品里光彩夺目的情节,才是成功的改编。”

  而另一个定律似乎是,最好的电影,最好的文学,往往与IP无关。一种观点认为,文学、电影、IP并不是同一个维度上的概念,IP开发的关注点不仅在艺术价值本身,更在于对具有社会关注度的话题的开掘和由此引发的效应。一如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所言,IP是一个文学作品发表后能够进行常规化、工业化运作的内容,而最好的电影,最好的文学,往往与IP无关,就好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只属于文学,而不大可能成为成功的商业电影。

  其实,编剧、影视导演、制作方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优长与职责,而不是一味地追逐IP。优秀民族文化的形成需要富有时代特色与文化自信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来作为“定海神针”,以为有了IP就是保证了影视成功,这种一劳永逸的想法并不可取。

  更多艺评内容请戳这里

  

  【新潮】

  城色

  文|黄正平

  天与地,江与海,交汇在一座东方城市——南通。

  

  徐慧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去南通,不能不去海安。位于海安西北部的青墩村,面积不算大,这里尚未完全被开掘的遗址,代表了江海大地人类文明的曙光。

  孤零零的一块导引牌,简陋地记录着南通人识江搏海、可歌可泣的古代史。地下是座宝库,试掘就已出土好多珍贵文物。干栏式建筑,呈现了先人5000年前居住的情形。残留的稻粒,表明这方土地早已是鱼米之乡。方方整整的玉琮,紫绿相间,白纹飘忽;装柄陶斧,鬼斧神工,令人啧啧称叹。青墩为人们了解早期长江流域文明,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

  南宋末年汪元量有言:世间兴废奔如电,沧海桑田几回变。从历史中走来的南通,印证了诗中的哲理。

  南通是一座近代城。

  19、20世纪之交,践行实业,推动教育,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两个并行方向。走在运河两岸、濠河之畔,由近代南通实业家张謇创立的大生纱厂,机器声隆隆,传递着历史的回声。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近在眼前,张謇手书的“设为痒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仍珍藏在博物苑南馆当中,成为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2002年,有一个人赤日炎热里应邀来到南通,为南通博物苑设计新展馆。他叫吴良镛,是赫赫有名的两院院士、文化大家。他发现了一座城,“中国近代第一城”。

  站在谯楼钟楼上平视南方,狼山就在眼里;俯视西北片古代建筑群,吴良镛先生不禁感慨日与月的巨变和轮回。钟楼上“江淮之委海之端”七个字,吸引了一代规划大师睿智的目光。在随后与时任南通市市长罗一民面谈时,吴良镛根据对南通考察的情况和自己多年来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研究,提出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断。

  如今,乘船西行,濠河两岸林木依依。图书馆,翰墨林印书局,有斐饭店,通明电器公司,东西南北中五公园,散落着众多民国初年的旧址……面对江海儿女创业的沃土,我遐思着,这里当年曾经有过的“新天”。

  南通是一座江海城。

  江水涛涛,海浪拍岸。红十四军在此创立,苏中反清乡作战七战七捷,南通解放。改革浪潮中,先港口、后城市,渐次进一步开放,朝阳向南通再洒希望之光。

  1984年设立的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史并不算漫长,可她是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开放的肇始。政治家的目光是睿智的,也是充满远见的。1986年11月,胡耀邦同志空中看,地上走,洞察着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神采奕奕:“扬子第一窗口。”如今,这里高楼耸立,绿树成荫。我搭船在江面摇曳,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巨龙般贯通南北,建设中的沪通铁路大桥每天都在向江南靠近、靠近,上海近在咫尺。

  走过吕四港,来到洋口港,我又一次走进通州湾。广袤的水陆连接处,不光有海有滩,还有港口,一家家民资外资企业接踵入驻。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曾在《海权论》中写道:“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出海!面对辽阔的海洋,江海儿女一次又一次敞开胸怀,发出响亮的呐喊。

  桥接江南,港联世界。江海联动开发,陆海统筹推进。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现在应是靠海用海,依江利海。

  南通是一颗缀在江海上的明珠。

  每座城市,或古或新,或大或小,即使高楼大厦构成的天际线恍若千城一面,但她都有迥异的表情和气质。因为,地理的赐予、历史的赋予不全相若,气象也各呈异态。

  范仲淹诗云:“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频。”走过江岸与海滩,踏过大街及小巷,每个南通人回眸时常有如斯感叹:南通色彩,卓尔不凡。

  “江海明珠”,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给予南通的赞誉。江的雄浑,海的无垠,都如城市明珠般秀丽、迷人。他还赞誉南通人求学、求知、求新,不畏艰难困苦,只求出人头地。

  江海河口城市不少,大江大海交汇的城市却廖廖无几。从倚江傍海、追江赶海,再到通江达海、拥江抱海,我来寻觅这座城市江与海的味道、南与北的情调。

  ——这就是一座城的颜色啊。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