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人文周刊荐读|“群嘲式标签”人物众生相、钱谦益与《两汉书》、汉家公主远嫁西域、陈思和谈读书
2019/07/19 07:42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97期)

  【记录】

  

  

  【文脉】

  

  

  【文脉】

  

  

  【悦读】

  

  

  【记录】

  大妈、女司机、丧偶式育儿……“群嘲式标签”背后的人物众生相

  中年油腻男、女司机、大妈、女汉子……这些“标签式群嘲“在网络时代纷纷走红。将某类人物归入特定化类型,并不可怕,但是滥用标签,造成的后果却是无形中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丧偶式育儿”背后的父亲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女司机们果然都是马路杀手吗?那些总在被人嘲笑的“大妈”们,她们的真实生活又是怎样?或许,我们需要多一些近观。

  环保达人、文博义工、心灵保姆 :“大妈”的N副面孔

  

  “大妈?不,我还没那么老!”

  年过五十,南京张宇清女士笑着拒绝了“大妈”的称谓。9年前,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成员、环保达人、有机消费者张宇清为了寻找安全营养的食材“转战”到了南京溧水白马镇,从六亩水稻田开始,创立了自己的有机方式胚芽米品牌“胚宝宝”,也就是在有机稻米消费圈知名度颇高的“郝米”。

  “有机食物是有疗愈功能的。”张宇清抛出了一个鲜明有趣的观点。她的思路清晰而缜密:套用新闻行业的“5W”分析法,你知道你每天吃的大米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怎样种植出来的?是否有农药残留?对环境有没有危害?大米加工程度分为几种?哪种最有营养?结论是,和精白米相比,胚芽米和发芽糙米更有营养,而种植水稻的环境和过程是否有机,不仅对自身健康十分重要,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转。

  身为“阿姨”,张宇清的行动能力“爆表”。只种一季水稻,冬天种植绿肥作物,保证生物多样性,通过施菜籽饼、秸秆还田,取代化肥和农药。她身上有着环保主义者的“偏执”,她甚至不雇佣抽烟的工人——在她看来,一个农业工人是否抽烟,绝对代表着他的价值观。

  张宇清认为,农药滥用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你能忍受你家门外就是一大片被污染的土地吗?当然不!但事实上,很多人都在做着伤害我们自身的事情。希望人们能站在更高的视野、从更久远的时空来看待自己此时此刻的行为——要知道,产生污染本身就是一种罪恶。”

  像张宇清这样有想法、肯行动的“大妈”并不少。致力于公益寻亲近20年,帮助超过300个家庭骨肉团圆的“寻亲大姐”吕顺芳最近几年更享受另外几重身份——博物馆志愿讲解员、社区义工、甲骨文爱好者、宜兴历史文化的推广者和传承人。另一位更年轻的“大妈”,南京一家圆心灵保姆服务中心主任陈苏荣,则将自己的主要“热能”贡献给了老年人心理陪护:“日趋老龄化的中国社会,应把关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上日程。面对衰老、孤独和死亡,我们要帮助老人们打开自己,克服消极不良情绪,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环保达人、文博义工、心灵保姆,这些多姿多彩的身份构成了“大妈”这一称谓下的N副面孔。和标签化群嘲声中的大妈形象不同,她们文明、向上,正能量满满,永远热气腾腾。

  该怎样理解“大妈”?

  “很多大妈年轻的时候没能享受青春,释放她们的生命活力,现在老了有条件了,想要去疯、去玩,比如跳广场舞、出国旅游,一些人在此过程中忽视了文明礼貌。”被誉为“草根心灵导师”的社区工作者伏正予说。在扬州流传着一句话,“有困难就找伏大妈”,对和自己年纪相仿的无数个“她”,伏大妈更乐意给予理解。

  

  不仅是理解,换个视角来看大妈,也许风景就会不一样。

  “上海阿姨让我们感到惊奇!”两位生活在上海的法国姑娘Elsa和FeiFei就曾被以上海阿姨为代表的“中国大妈”打动,还为这群上海阿姨做了一本独立杂志《迷妹》,“她们虽然年纪大了,却总是美美的,特别自然地穿着她们喜欢的一切;在公园、在小区、在热闹的街市里,总是迅速聚集,社交活动密集而频繁,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和自由。”

  “最终还是要回到对个体的考察,任何以群体代表个体的行为都是对真相的遮蔽。”张宇清说,“更重要的不是一个大妈穿了什么或是否跳广场舞,而是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她如何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她决定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丧偶式带娃” :爸爸们从家庭教育中消失了吗

  “我还活得好好的,可我老婆却说她‘丧偶’了。”举着手机,32岁的IT从业者张文柏苦笑着对记者说。手机屏幕上,是张文柏与妻子的微信对话,“你看,她刚刚又给我发来推送文,标题是《丧偶式带娃的女人,分分钟在崩溃边缘》。”妻子小菲给丈夫发这样的“吐槽”文,已是这个月的第三次了,这让张文柏这位“码农”颇感委屈:“工作太忙,加班太多,哪有时间管小孩?”

  

  热词“丧偶式带娃”正在网络上蔓延,埋怨的妻子,哭闹的孩子,埋头玩手机的父亲,每个夜晚,很多家庭的客厅里上演着这样的生活图景。“巨婴爸爸”,年轻的父亲们被愤怒的妻子贴上了标签。

  “老公除了给钱,几乎啥都不干!”28岁的小学女教师郑楠对丈夫一肚子怨气。她是班主任,上班早出晚归,下了班第一时间要去接暂放在托管机构的娃娃,然后回家给娃做饭。在房地产公司工作的丈夫孙敏经常加班,一进家门就往沙发上“葛优躺”,掏出手机刷视频,两个多小时都不挪窝。“不管孩子哭了还是饿了,他自‘岿然不动’。"

  对于当前的生活困局,郑楠想改变却无能为力,她苦笑着说:“我们家有两个宝宝,一个是正在发育成长的小宝,一个是心智不全的大宝!”

  一回家就当”甩手掌柜“的孙敏对“巨婴爸爸”的标签很不服气:”家庭不就应该是‘男主外,女主内’吗?我在外面负责赚钱,你在家里负责带娃,分工合理明确。再说了,我忙了一天,回到家玩一会儿放松一下过分吗?“孙敏力图从收入的角度解释他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我赚的钱是妻子的三倍,工资奖金都上交,给娃娃买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还要我怎样?”

  和“理直气壮”的孙敏不同,张文柏面对妻子小菲时更多的是无奈和歉疚,他不认为是自己是“巨婴爸爸",但妻子的的确确是在“丧偶式带娃”。

  每天早上七点,家住南京江北的张文柏就要出门赶地铁,花上一个多小时到达位于雨花台区的公司。“准时下班?不存在的, 几乎每天都要加班,等回到家时宝宝都睡了,你叫我怎么带娃?”张文柏说,从周一到周五,他见到的几乎都是“睡着的女儿”,只有到周末才能陪孩子,”但这样的生活方式暂时还得持续,毕竟还有一大堆车贷房贷等着我去还。”

  张亮、刘畊宏、邹市明……《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中呈现的“好爸爸”人设令人羡慕,但现实中的“爸爸”却大多令妻子不满。半夜,一位年轻妈妈在朋友圈分享一段心得:“凌晨两点,睡在左边的宝宝哭醒了,连忙抱着哄。右边的那头鼾声如雷,狠狠地踹上两脚……”

  

  但爸爸们在家庭教育中真的无所作为,“丧偶式带娃”已成为一种现象了么?

  在南京一家公司工作的周明明并不认同。他说,哪怕工作再忙,晚上都尽可能会早点回家陪儿子,辅导作业,”平日能推的应酬尽量推掉,周末两天雷打不动给孩子。"但妻子虽然肯定他带娃的积极性,却没有足够的耐心让他探索,“算了,你这个都不会”!“这么教不对,还是我来教吧”。周明明说,之所以出现所谓“丧偶式带娃”现象,妻子也负有一定责任,她们普遍对父亲带娃不认同、不放心,常常一边抱怨着,一边又更愿意亲力亲为。 7月底8月初,大学教师张宪准备带着儿子到河南、陕西自驾游一圈,看一看儿子此前只在书中看到的龙门石窟和兵马俑。张宪认为这是对妻子平日带娃的“补充”。在他看来,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应充分发挥彼此特长,“我平时工作忙,是妻子在主抓孩子的作业。放暑假了,带娃的重任就交给我了。”张宪说,带孩子多看看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在行走探访中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妈妈们在教育这件事上表现得更为焦虑,常常出入各种家长群,为孩子的作业、补习操心,这时,爸爸们应多担负一点陪做作业之外的教育责任,以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境。”张文柏说。

  交汇点记者 于 锋

  女司机:我们不是“奇葩”

  油门当刹车、连环剐蹭、倒车上树……一提到这些“匪夷所思”的行为及事故,很容易就会引来调侃和嘲讽:又是女司机吧?

  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关于女司机的报道,的确花样百出,让人啼笑皆非。“最绝望副驾驶:连续7次提醒女司机刹车还是撞上了。” “宝马车掉头撞上直行车,女司机却埋怨对方:你就不能让我一下。” “女司机连撞5辆摩托车,忘拉手刹又溜车追尾,连交警都笑了!”……种种调侃与嘲讽,仿佛已然将女司机归入了异类:“世界上的司机共分为三种:新司机、老司机和女司机。”

  

  女性真的容易和“马路杀手”挂钩吗?驾驶技术,是不是果真“男女有别”? 从事房地产工作的南京姑娘李若茜2013年购置了一辆私家车,至今已有近十万公里驾程。平时,单身未婚的她时不时约上三五好友,来个长三角地区自驾游。“上次年检,两三年的违章记录,总共也就罚了200块钱。”对网上那些针对“女司机”的言论,她很不认同:“我觉得开车水平跟性别完全没关系,最多也就是和个性有关吧。”

  前几天,李若茜开在南京绕城高速上,正值堵车,后面一辆车的车主不停按喇叭,急不可耐地想超车,猛然间撞到了李若茜的车尾。下车一看,车主是个急躁的大哥。“我开车理性。想超车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方式会更沉稳一点。”

  “女司机可能在倒车、交通信号判断以及开关车门的观察方面比男司机差些吧。”俞月今年43岁,家住南京江宁汤山,公司在河西新城,单程路程就有三四十公里,每天都是开车上下班、接送孩子,驾龄快10年了,算是个“老司机”,开车一向求稳,极少出差错。她认为,女司机的确能力弱一点,但是她们更加小心。

  诚然,从身体素质到心理结构,男女天然有别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是否就造成了开车时的不同表现呢?“女司机一般胆小心细,但在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时没有男司机冷静,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是57岁的成先生以男性视角对女司机的看法。他有33年的驾龄,当过出租车司机,是个老手。他分析说,在正常状态下,男性和女性的驾驶水平并没有多大差别,“但如果是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的话,我第一反应会觉得是男司机造成的。十次事故九次快,女司机开车速度基本不快。”

  实际上,根据数据显示,从全国总体范围来看,男司机发生事故的概率远高于女司机,酒驾、醉驾及各种违章违法行为,一般也是男司机居多,但为何却偏偏是女司机“恶”名远扬?“因为男司机肇事的原因多为一般人能想到的酒驾、疲劳、超速等,而女司机容易出一些‘奇葩’事故,那些非常规的事件更容易吸引众人的眼球。”这样的看法得到了网上许多人的认同,但也有不同观点:“到底是女性容易出奇葩事故,还是新手容易出奇葩事故?这种话还是带了先入为主的性别偏见。”

  “女人就别开车了,脑子反应慢得要死!”这是一条针对“女子驾车起步连撞五车”这则新闻的留言,被网友们纷纷指责为有失偏颇:“之前还有倒车入库转圈两分钟的驾校男学员呢,水平怎么样跟性别有什么关系?”

  “可能女性的思维方式偏感性一点,但车技其实是可以练出来的。”李若茜以自己的经验证明:倒车雷达坏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一直没有去修,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倒车高手。“怎么开车,折射的还是你遇事时的思维和处理方式。比起性别,驾驶水平的高低更多跟个人的经验、状态、性格有关。”

  “我认为对女司机有成见的只是少部分人。”拿了驾照不久的“90后”女司机陆旻心态平和,见怪不怪:“带着性别偏见去看待或解读一件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男女的偏见都有。”她觉得比起男性和女性群体之间的差异,单独的个体之间差异更大:“也许男性普遍会有一些利于驾驶的特质,比如沉稳、理性,但不能说那些特质是男性专有的,有些女性也会有这样的性格。再比如说小心谨慎,可能女性普遍会比较小心,但也有小心谨慎的男性。在每个单独的事件中,人们应关注个人,而非主人公是否是‘女司机’。‘贴标签’这种做法看着省事,却有失公允,女司机们应该被公平对待。”

  实习生 王 晰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热评》》》》》

  开放心灵,才能更好地拥抱世界

  文 | 陆 远

  中国人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实际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亲眼所见”的,也未必就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在“看”他人、“看”社会、“看”外部世界的时候,常常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社会学家把这副眼镜叫做“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指的是我们在看待另一群人、另一个民族、另一种文化时,常常抱有一种固定的、固有的、固执的观念。这种往往是先入为主的观念对我们每个人认知系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特别明显的表现是,我们会把所有这个群体中的成员,毫无例外地贴上一枚叫做“偏见”的标签:看到五六十岁的阿姨,我们会毫无例外地称作“广场舞大妈”;看到驾驶室里的女司机,我们会稍带讽刺地说一句“马路杀手”;还有,段子里常常口耳相传的“哪里的男人怕老婆”、“哪里的男人打老婆”……都是刻板印象的体现。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说,“刻板印象”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最常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本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将他人加以类别性的划分,进而确立区别与联系,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必然路径,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不过,有些时候,过度的刻板印象化,则不仅会导致我们认知的偏差,更会为社会互动和社会和谐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和麻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歧视”。自古至今,因为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歧视”对不同的人群造成的压迫、伤害,可以书写一部厚厚的“人类文明伤心史”,足以警示后人。

  要克服刻板偏见对我们人际互动造成的影响,其实并非难事。一般来说,我们越是熟悉某一社会群体,就越能体验到其内在的多样性,也就越少有刻板印象产生的可能;反之,你不熟悉的群体,刻板印象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到欧美国家去旅游,觉得外国人长得都差不多,都是金发碧眼高鼻梁,可是他们自己看自己,觉得简直天差地别,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克服刻板印象,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开你的心灵,不要仅仅为自己的价值立场和日常习惯所束缚,要用善意的好奇心去接触、了解和拥抱所有那些你不熟悉的人群和文化,你的心胸越开阔,就越会知道:五光十色,才是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那些以前桎梏你心灵的偏见,简直弱爆了。 (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更多记录版内容戳这里

  

  【悦读】

  在藏书楼里管窥中国历史

  1938 年5月的一天,著名学者郑振铎在他位于上海的寓所内,接到了中国书店经理陈乃乾的电话。

  陈乃乾告诉他,苏州古籍市场上出现了一套元明杂剧古本图书,上面还有赵琦美清常道人的题跋。

  郑振铎听后,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买,一定要买下它。他说:“我很快就把书款给你送到,你等着啊……”

  作为国内知名的藏书家,郑振铎知道,这部古籍很有可能就是藏书界一直在寻找的脉望馆抄本《古今杂剧》。

  消失已久的古籍竟然在抗战危急关头重现人间,这令郑振铎异常兴奋。这一刻,郑振铎的思绪飞到了常熟虞山,一座距离上海不足一百公里的小山……

  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到四十五年(1617),赵琦美亲手抄校的元明两代的剧本达数百种。所抄之书,一部分为宫廷演出本,俗称“内本”;一部分抄自于小谷的家藏古本。其中有一些本子是赵琦美花钱请人抄写的,但所有的本子都是他本人对照原稿一字一句校对过的。

  

  赵琦美所整理完成的《古今杂剧》,是脉望馆最为动人的作品,其中不乏名家,如马致远、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等,但更多的则是无名氏杂剧。242 种剧作,抄本有173 种,刻本69 种。其中136 种孤本到1938 年已经湮没了3 0 0 余年。

  从这些剧目中,不仅可以窥见春秋至宋代的历史故事在元、明之间的传承和变化,还可以从明内府本中折射出明代宫廷演出之实况。每折戏出场人物所穿戴的衣冠服饰、须鬓髯口式样,以及各种道具,被每剧末尾附有的“穿关”阐述得非常清晰,为后人研究戏曲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赵琦美是赵用贤的长子,原名赵开美,字玄度,号清常道人。受父亲的影响,赵琦美喜欢读书,也热爱藏书、购书。

  因为赵用贤,赵琦美以荫入仕,官至刑部郎中。这让他也有了出入皇家内库,从宫中秘藏的文献中抄录散失的元明杂剧作品的机会。

  在京期间,赵琦美有幸结识了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儿子于小谷。二人痴迷于当时流行的杂剧。这个时期,士大夫们以抄、藏杂剧为时尚,赵琦美和于小谷也乐在其中。

  天启四年(1624),赵琦美62岁高龄。回首一生,感怀不已,自称“世不复知我,而我亦无所用于世也”,唯有“老屋数间,藏书数千卷”,聊可自慰。随着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赵琦美觉得,该是为这些书找一个好归宿的时候了。

  在同乡的后辈中,赵琦美选择了同样喜爱藏书的文坛大家钱谦益。

  他对钱谦益说:“平时我喜欢谈论用兵,想为朝廷所重用,可惜如今没有机会了。你有志于修史,我愿意将收藏在武康山中的几千卷图书送给你。有朝一日,你史书写成给我看一眼,我便终生无恨了。”

  从此,包括《古今杂剧》在内的大批珍贵藏书从脉望馆转到了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中。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经评价钱谦益:牧斋生平有二尤物,一为宋椠《两汉书》,一为河东君。

  天启七年(1627),盛夏的一天,一位浙江书商兴奋地赶到了常熟城,他声称带来了钱谦益寻访多年的宋本《后汉书》。

  钱谦益闻讯,顿时失去了往日的沉稳,他在院中焦急地等待着。

  江浙一带的书商们都知道,这部《后汉书》,钱谦益已经寻访它多年了。

  在此之前,钱谦益曾收得《前汉书》。这《前汉书》与《后汉书》合称为《两汉书》,刊印于北宋真宗时期,采用仿南唐所造之澄心堂纸印刷而成,其字体为当时盛行的颜体,精美至极,号称宋本之冠。最初,这部书藏于宋皇室,历经战乱流入民间,至元初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得。到了明朝,又被王世贞以一座庄园的天价购得。王世贞之后,《两汉书》再度散入民间。万历四十五年(1617),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钱谦益从新安商人处以千两白银收得《前汉书》。

  这一次,书商从乌镇而来,据说他是在一家面食店无意间发现《后汉书》的。

  钱谦益一见,果然与《前汉书》一致,不禁欣喜若狂。至此,钱谦益历经数年时间、花费1200两白银,终将这部被无数收藏大家推崇备至的宋版《两汉书》收得囊中。

  钱谦益(1582—1664)是虞山藏书流派的代表,其藏书来自刘凤(子威)厞载阁、钱谷(叔宝)与钱允治(功甫)父子悬馨室、杨仪(五川)七桧山房、赵用贤(汝师)与赵琦美父子脉望馆四家藏书,后两家都是明嘉靖以后常熟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藏书家。虞山藏书流派崛起于明嘉靖以后,明末清初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藏书流派真正形成具有辐射作用和影响力的独特流派。

  民国以后,公共图书馆不断发展,私家藏书则在历次战乱中几经聚散,逐渐减少。特别是在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常熟沦陷时期,除铁琴铜剑楼的藏书因事先转移而未受损失外,各私家藏书均遭巨劫,或毁于战火,或散失四方。

  始于两宋、终于民国,五百多位有史可查的藏书家,超过一百座留下名字的藏书楼,或平凡,或壮丽,或欣喜,或遗憾,或曲折,或精彩,虞山藏书家们透过古籍善本的字里行间所能望见的风景,其实波澜壮阔。那其中的每一页,都是历史,都是传承。

  (摘编自《书房里的中国》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 编 2019年6月)

  更多悦读版内容戳这里

  

  【文脉】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两位江苏好姑娘,这座纪念馆讲述江苏与新疆的万里情缘

  放暑假了,扬州市民孙晓伟带着家人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在伊犁市首府伊宁市,他意外邂逅了两位“江苏老乡”。在坐落于伊宁市江苏路旁的汉家公主纪念馆,其丰富的展陈向人们讲述着两千多年前两位来自江淮大地的汉家公主远嫁西域的故事。

  “这段历史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和孙晓伟一样,很多江苏人对这段“汉家公主远嫁西域”的史实并不熟悉。而在伊犁,刘细君、刘解忧这两位公主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她被乌孙人称为“柯木孜公主”

  文学博士俞明先生曾经在伊犁州工作过三年,对那片土地怀有深情,对刘细君和刘解忧和亲西域的历史做过深入研究,并有多篇论著发表。2004年,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汉家公主纪念馆在伊宁市建立,成为新疆、江苏两地友好交往的象征。

  说起乌孙,说起细君和解忧,俞明如数家珍:“乌孙人最早在敦煌、祁连一带游牧,公元前176年左右,乌孙人迁徙到伊犁河流域,建立乌孙国,国祚绵延500多年。乌孙国和强大的匈奴为邻,彼此有世仇。匈奴对乌孙和西汉王朝同时构成威胁,刘细君远嫁乌孙正是汉朝对匈奴的战略所决定的。”

  

  西汉疆域图

  俞明爬梳史料,还原这段尘封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后,一改过去妥协、退让的政策,转而决心以武力驱逐匈奴。他采取了“凿通丝路”的太中大夫张骞的建议,挑选一位宗室女子和亲乌孙,也就是嫁给乌孙国的昆莫(国王),从而与军事实力较强大的乌孙国建立密切联系,以“断匈奴右臂”,确保汉王朝的边境安全。

  汉武帝最终选中的女子来自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她是第二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刘彻的亲侄孙女刘细君。

  

  细君公主蜡像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被封为公主的细君离开故土,前往伊犁河畔。西去的送亲队伍绵延十几里,仪仗盛大,旌旗飘扬。和细君公主同行的有官吏、侍女、工匠、扈从武士等数百名随从,以及作为嫁妆的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而为了迎娶细君,乌孙国献上了千匹西域宝马作为聘礼。

  四千多公里的路途,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细君一行终于到达乌孙都城——赤谷城。见到端庄有礼、貌若天仙的细君,乌孙国老昆莫猎骄靡欣喜若狂,随即在草原上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持续百日之久。乌孙人对这位远道而来的江南女子很是喜欢和爱戴,称她为“柯木孜公主”,意思是“马奶公主”,形容天生丽质的细君公主皮肤白皙,像马奶一样纯洁。细君是历史记载的和亲西域第一人。

  

  细君公主雕塑

  解忧公主70岁才回归“汉地”

  猎骄靡封细君为右公主,为她修建了中原风格的宫殿。嫁到西域时,细君是个还不到20岁的少女,而猎骄靡已年过七旬。在遥远的异国,细君思念故土,写下《黄鹄歌》寄托乡愁:“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zhān,即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歌曲传到长安,汉武帝听闻后很是感怀,命使者带着“帷帐锦绣”等贵重物品前往乌孙,慰问细君,向她通报故乡的消息。

  

  画家笔下的刘细君,她被誉为“扬州第一美女”

  不久,猎骄靡去世,按照乌孙风俗,细君嫁给了猎骄靡的孙子、新任乌孙王军须靡,生有一女名为“少夫”。俞明介绍,细君公主死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但细君公主的传说,就和她故乡的《茉莉花》一样,在“那遥远的地方”永久流传。

  很快,乌孙国再次向汉王朝求婚,汉武帝又以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西汉楚王的封地在徐州一带,刘解忧又是一位来自江苏的公主。”俞明介绍。

  

  解忧公主

  在乌孙,刘解忧经历四朝三嫁,先后嫁给军须靡、翁归靡、泥靡等历任乌孙王,生下了多个子女。史料记载,她与翁归靡感情甚笃,恩爱非常。刘解忧积极辅助翁归靡治理国家,当匈奴入侵时,她两次上书汉宣帝求援,汉王朝派来十五万大军,会同乌孙的五万人马共同打败了匈奴军队。

  汉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刘解忧70岁了,她日夜思念中原故土,希望落叶归根。她上书汉宣帝,表示自己“愿得归骸骨,葬汉地”,汉宣帝同意了她的请求,派人将解忧隆重地接回长安,用公主礼制为她养老送终。

  

  解忧公主的故事曾经拍成电视剧,由张歆艺主演

  除了细君和解忧,前往乌孙的和亲队伍中还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解忧的侍女冯嫽,乌孙人尊称她为‘冯夫人’。”俞明介绍,冯嫽和解忧情同姐妹,在到达乌孙后,解忧将冯嫽嫁给了乌孙右将军。她“能史书,习事”,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和语言天赋,她曾作为公主的使者出使周边西域各国,也曾不费汉王朝一兵一卒,避免了乌孙王室为争夺王位差点出现的内乱。

  

  智勇双全的冯嫽

  在乌孙王廷,解忧与冯嫽互成犄角之势,巩固了乌孙等西域诸国与汉朝之间的友好关系。

  促进民族融合 两公主有杰出贡献

  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初嫁,到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解忧公主在长安去世,汉家公主和亲乌孙持续了56年,其产生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

  俞明介绍,细君与解忧远嫁乌孙,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从被动转为主动,保证了汉王朝领土的完整,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融合,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跟随细君、解忧远嫁的有很多能工巧匠,他们将中原地区发达的科学、技术、文化带到了乌孙,对乌孙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伊犁汉家公主纪念馆内的蜡像

  俞明认为,汉公主远嫁也促进了亚欧大陆东西文化与经济的交流融合,促进了国际交通干线的建立,在世界地缘政治关系的发展形成过程中产生一定影响。

  有学者认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创建,除西汉中央决策以外,其实是由三个群体实施完成的,分别是以张骞为代表的外交家群体、以卫青为代表的军事家群体、以刘解忧为代表的和亲公主群体。

  历代学者早已认识到细君和解忧的历史功绩,国学大师刘师培写过一首《乌孙公主歌》,表达了对汉家公主的缅怀:“胡筝拨怨黄金徽,尘毂凝香纰罽帏。镜里青鸾知惜别,歌中黄鹄宁羁飞?狼望春花雪絮积,龙堆秋草阳晖稀。到此应输青冢骨,芳魂犹共佩环归。”   

  正是为了永远铭记细君和解忧,2004年,在俞明等援疆干部努力下,在新疆、江苏两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汉家公主纪念馆在伊犁建成。十五年来,作为伊犁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汉家公主纪念馆接待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人们在细君和解忧的蜡像前久久驻足,了解她们不平凡的人生,缅怀她们的非凡功勋。

  

  盱眙大云山汉墓发掘现场

  而在汉家公主的故乡,还留有与她们有关的历史遗迹。徐州保存有多座西汉楚王的大型汉墓,狮子山楚王墓安葬的就是解忧的祖父刘戊。著名的盱眙大云山汉墓则是刘细君的祖父、第一代江都王刘非的陵墓。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更多文脉版内容戳这里

  

  【百家】

  “走心”的阅读,会让生命“开花”

  文|陈思和

  给别人推荐书,这件事我很少做。为什么?因为读书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有些人博览群书,但有的人一辈子就读那么几本,也是够用的,中国古代有一个宰相叫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就是说,读书不在乎多少,而在乎有没有把它读进去,有没有把书本融汇到身体里,融汇到思想行为中。以自身的经历为例,我想讲讲《傅雷家书》,这是对我人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在今天,大多数人对它仍然满怀期待。也许因为傅雷本身是著名的翻译家,而他的儿子傅聪是新中国第一个拿到国际荣誉的钢琴家。所以很多家长,尤其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觉得这本书里一定有很多育儿秘籍。我最早读这本书,纯粹出于对傅雷的好奇。没有想到的是,打开第一页就被震动了。

  书上写着:“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1953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解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这一天记载的是1954年1月18日。前一天也就是这一年的1月17日,傅聪参加中国代表团赴波兰参加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赛,全家到火车站去送行。回来后的第二天傅雷就写了这封信。试想下,儿子光荣地出国参加比赛,全家兴高采烈地去送他,回来后做父亲写下的第一封寄儿书竟是忏悔信。

  

  后来我看了有关傅雷先生的很多回忆录,发现他始终注重教导儿子做一个现代绅士,可是人就是这么复杂,傅雷先生还有传统家庭专制家长的一面,在孩子的教育上是一个粗暴的人。很多相关回忆都是,傅聪在楼下弹钢琴,傅雷在楼上做翻译,他发觉楼下声音不对了,就知道傅聪在开小差了,于是从楼上下来就开始一阵雷闪电鸣,“暴风雨”就刮起来了。有一次他教训傅聪,一个盆子摔过去,把傅聪的鼻子打破了,直到傅聪长大了,鼻子上还有一个疤。

  说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会感受到一个真正的傅雷的形象。他把自己从“高高在上的人生导师”这一角色降下来,降成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和儿子像朋友一样来交流对艺术、对人生的各种看法。

  1954年1月19日,傅雷又写了一封信:“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我当时读到这里,感受到字里行间深深的爱,竟呆住了。在我两岁不到的时候,我父亲就到外地去,所以我跟父亲见面的机会非常少。当我长大了,碰到许许多多困惑,在精神方面非常需要有一个父亲,他应该是高大的,成熟的,甚至很严厉的,就像傅雷教育傅聪那样来指导我,让我明白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硬硬朗朗地对付这个世界,应该有原则,应该嫉恶如仇……所以,这本书其实是打中了我的软肋,满足了我精神上的需要。

  除了“精神父亲”这样一种情感需求以外,从这本书中我还得到了一个很大启发:就像傅雷先生要求他的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一样,我也向往成为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因此在阅读的同时我通过思考,不断地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

  

  我主要思考的是,什么叫“德”?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标准首先是学会爱。爱上一个人,就是想着要为他去做事,要让他高兴。老作家巴金写过一部小说叫《寒夜》,书里有一个很没劲的人,在今天来说就是“窝囊废”。他性格非常软弱,对一切都是逆来顺受,他太太很不喜欢他。他太太公司里有个经理追求她,要把她带到远方去。做丈夫知道了,非常痛苦。但有一天,他看到他太太跟那个经理在一起跳舞唱歌,他突然感觉到自己从来没看到过她那么开心、幸福的状态,于是就下决心支持他太太到远方去。他说,我已经没有办法为我爱的人提供快乐了,今天我看到她这样做是快乐的,我就满足她,让她快乐。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人物,认为他属于那种不敢斗争的人,可是巴金的伟大就体现在这么一个平凡的人身上写出了一种高尚的性格,那就是爱。什么叫爱?就是可以把心奉献出来。

  第二个标准是正义感。爱不是没有原则的,爱的背后有是有非,而做人一定要有正义感。看到一个弱者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会去支持他、帮助他。

  第三个标准是分享。试想如果你碰到大喜事,比如考上大学了,拿到了入学通知书后第一件事情干吗?你本能地会拿出手机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和朋友,和他们分享喜悦。法国有个哲学家叫居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散,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也就是说,生命像花一样,开了以后香味就会传出来,就会传播给别人。

  因此我认为,从“德”的要求来说,第一是爱,第二是正义,第三是分享。还有第四点,那也是我在《傅雷家书》里面反复读到的——真诚。爱是基本的本性,正义是原则,分享、牺牲是一种境界,真诚是做人的方法。我想,做到这四点,“德”就可以完备,人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做艺术家,但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阅读、感悟把你自己身上、心底里、人性中最美的东西激发出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本文编辑整理自陈思和今年4月27日在央视《开讲啦》的演讲)

  更多百家版内容戳这里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