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江苏文艺界“明德行动"、紫金文化艺术节预览、美术视野看70年、中秋说秋|文艺周刊荐读
2019/09/12 07:52  交汇点  

  摘要:

  

  新华日报 文艺周刊(第51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江苏文艺界开展“明德”行动 五位老艺术家诉感想 艺海无涯,“明德”为舟方能远航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省文联当前正在全省文艺界开展“明德行动”,通过张继青、陈德林、黄素嘉、雷建功、吕少明这五位“明德”典型示范,呼吁全省文艺家坚持德艺双修,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五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感知他们艺术人生中的闪光点,一同致敬与学习。

  张继青:传承一个关于昆曲的梦

  

  昆曲大师张继青说,自己这一辈子,就是做了一个关于昆曲的梦。学昆曲、演昆曲、教昆曲,“昆曲”二字贯穿了她的一生。而《痴梦》《惊梦》《寻梦》,“张三梦”的美称又给她的艺术生涯增添了几分美妙意境。沉浸在昆曲的多情婉转中,享受着永不褪色的“姹紫嫣红”的艺术春天。正如其名,张继青在“继往开来”的传承之中,让昆曲这门古老艺术葆有着时代的“青春”。

  昆曲梦的伊始,来源于幼时家中的艺术传承。1938年,张继青出生于浙江乌镇,她的祖父、母亲、大姑以靠演唱苏滩为生。因为喜欢戏剧中的故事,喜爱戏中的一招一式、一笑一颦,她留在姑妈的苏剧团里,从管道具、拉大幕、打扫化妆间做起。在走南闯北、走乡串户的演出过程中,耳濡目染,她喜欢上了戏剧。

  学习生涯中,张继青转益多师,先后师从尤彩云、曾长生、俞振飞、沈传芷、朱传茗、姚传芗等著名昆曲大师,开始专攻昆曲表演。在大师面前,她一招一式地学习传统、消化传统,用颖慧的理解力去洞察传统的意蕴。

  “当时的老先生们都是在呕心沥血地传承,生怕你不学。”张继青对于幼时的学艺经历印象深刻。她还记得上世纪50年代剧团休整时,在苏州蒲林巷33号学戏。“当时,尤彩云老先生给大家上课。夏天,他准备好一个茶缸,凉好凉开水让你喝。唱饿了,给你油条吃,像爷爷教孙女一样。几百年了,昆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继承下来。”

  “老师给了我两碗饭,一是浙江戏校的姚传芗老师的《牡丹亭》,另一个是沈传芷先生的《朱买臣休妻》。”张继青充满深情地说,“这些老先生就是我们的榜样,老先生怎么把戏传给我们的,我们也要这样把戏一代代传下去。”

  张继青对于艺术要求之严是出了名的。《游园》唱了四十年,《痴梦》演了近三十年,排演前都听一遍录音,看一遍录像。每次演出,她总是要求自己常演常新,真正做到了“一人在场,满台是戏”。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张继青一举摘得首届“梅花奖”榜首,奠定了自己在戏剧界的地位。让张继青倍感欣慰的是,她收下的6位正式拜师的弟子均学有所成。尤其是今年,在张继青获奖35年后,弟子单雯以其嫡传的《牡丹亭》拿下梅花奖,同样位列榜首,演绎了一段昆曲界“名师高徒”的传承佳话。

  虽然传统功底深厚,张继青在讲究原汁原味传承基础上,对于创新却抱着非常开明的态度:“我们昆曲原来传统就是几大件,没有配器。我自己在舞台上也加了些东西,其实配器一来,感情容易上来。”2003年,在白先勇先生的邀请下,张继青担任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指导,这部融入众多创新元素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昆曲热。

  有人问她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张继青的回答很坚定:“我别无所求,只想把昆曲传下去。”一路走来,她将最美好的时光都绽放在了舞台上。张继青说,晚年可以将自己的岁月与昆曲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下去,这同样让人高兴。

  陈德林:“淮坛铁汉”六十载风雨路

  

  “我爱淮剧,人家说我这辈子是戏疯子、戏痴,我无怨无悔!”陈德林今年从事淮剧工作已经整整六十年。9月,他正在盐城师范学院的江苏艺术基金《淮剧“陈派澄腔”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教学现场,74岁的他显得激情饱满、神采奕奕。六十年来,他与淮剧相伴,在历经风雨考验后,终成淮剧界无人不晓的一代名家。

  “我不是梨园世家,我是码头工人的后代,但从小在戏馆里泡大,对戏很有感情。” 1959年,陈德林考上了泰州市艺术剧院戏剧学校。1978年改革开放后,他有机会能够到上海进修,拜淮剧泰斗筱文艳(筱派)为师。1983年,他凭《牙痕记》中一曲“十年不见亲娘面”的花腔小悲调,在江苏省首届广播演唱比赛中一举夺魁。此后的创作之路上,他不断地排创新戏、创新腔,剧目备受观众喜爱,其中一些小悲调、大悲调、老悲调、淮调、老拉调都逐步形成了陈派花腔崭新的流派特色。

  1983年,陈德林是江苏文艺界第一个扛起承包大旗的人,勇于“吃螃蟹”的他成了文艺界第一个“万元户”。他在乡镇农村演出占七成,一年最多演出500多场次,让淮剧风靡大江南北甚至赢得了挑剔的上海观众的厚爱。

  陈德林始终把“为人民演戏”写在心间。多年来他带领剧团下乡演出,每到一处观众都敲锣打鼓,夹道欢迎。那些年,在每场三个多小时的演出之后,观众都迟迟不走,为了答谢观众,陈德林常常不顾疲劳进行返场。

  八月酷暑,他在建湖演出,上世纪80年代的剧场没有空调,陈德林突然两眼一黑,晕倒在台上。等他苏醒后,卫生院的医生批评他说:“你发着39°C的高烧,怎么能上台演出呢?你不要命啦?”

  “宁愿倒在舞台上,也不愿死在病床上。”这是陈德林的心声。12年中,他大大小小进行了六次手术,其中包括车祸后手臂粉碎性骨折。1996年查出膀胱癌,医生说术后需静养3年,不能再登舞台了。可他刚动完手术不到半年,就重新登上舞台,被观众赞为“淮坛铁汉”。

  传承是剧种的生命之本。陈德林以家传和师带徒培养了专业弟子9人,业余弟子近30人。他与夫人是令人羡慕的“淮剧夫妻”,他的“淮剧世家”堪称传奇,继他获得上海戏剧白玉兰奖后,女儿陈澄、女婿陈明矿都是梅花奖、白玉兰奖和文华大奖的获得者,特别是陈澄在陈派基础上又创造了“澄腔”,成为当代淮剧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如今淮剧传承的大旗交给了中生代演员。虽退休多年,但陈德林仍在为淮剧进行推广普及。他拿出自己的养老钱200多万弥补资金不足问题,成功拍摄了淮剧史上首部彩色戏曲故事片《腊月雷》,2017年成功上映。步入古稀之年的他依然豪情抖擞:“我还要不断学习,继续传承,‘小车不倒只管推’。”

  黄素嘉:生活给了我艺术的底气

  

  “我是一个川妹子,是革命部队收留了我。军队就是我的家,江苏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江苏充满着深情。”今年83岁的黄素嘉,至今仍然风风火火地奉献在教学一线。从艺七十年,她以江苏民间舞为主要语言,创作了百余个舞蹈、舞剧、歌舞剧作品,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丰厚的作品享誉全国。在舞台上,她用对舞蹈的炽热深情、对艺术始终不渝的执著,跨越了时间长河,留下了美的积淀。

  黄素嘉是个出生于四川崇州市的“川娃”,父亲是革命烈士。十岁时,她就一人离家上学,先后辗转河南、江苏,并于1949年光荣加入了革命队伍。1950年,她随所在的华东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参加抗美援朝,在炮火中经受了锻炼与考验。1955年,她来到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是团里的第一任演员、第一任教员,也是第一任编导。很快,她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非凡才华与川妹子自带的一股“倔劲儿”,让她在舞蹈界脱颖而出。

  火热的生活是黄素嘉艺术创作的宝藏。她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丰收歌》和《水乡送粮》,均诞生于人民生活之中。1963年,生完孩子刚满月的黄素嘉就来到富春江地区,一头扎进了火热的生活。当时,她每天都要下地劳动十七八个小时。她惊讶地发现,一位农村插秧能手,即使长着疔疮,依然在农田里拼命抢干。受到感动与鼓舞,很快,一部带着泥土芬芳的舞蹈《丰收歌》诞生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如金龙滚滚,只看到草帽在其间晃动,这些舞蹈意象都来源于她在田间地头的真实感受,展现出丰收后农民群众的冲天干劲。

  《丰收歌》很快走向了北京、走向了全国。黄素嘉在北京陪同周恩来总理观看《丰收歌》时,总理殷切地鼓励她说,你熟悉农民,为农民服务就是为中国人民服务。此后,她始终铭记在心,“为农民塑像”成为她创作中坚持不变的准则。

  她从不贪图利益,《丰收歌》久演不衰,她教了近万人,从未收取分文劳务费;她艺术精湛,参加了大型革命史诗《东方红》大歌舞的排练演出,以及大型歌舞《中国革命之歌》的创作、排练、演出与电影拍摄,是当时全军唯一参加两部国家组织的大歌舞的女编导;她不畏辛苦,参加歌颂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大歌舞《灯塔颂》,顶着40°C高烧依然赴北京工作;她勇挑重担,主编大型舞剧《金凤凰》,编剧、作词、编导、总导演一肩挑,全剧47段舞,编42段,演出300余场;多年来,她坚持艺术至上,留下了段段佳话,“因为我从生活中来,生活给了我底气!”

  最让人称道的是她爱才惜才。在担任江苏省舞协主席时,她为江苏舞蹈的人才建设到处奔走。退休后,为了培养舞蹈人才,她创办了黄素嘉舞校,18年来,学费分文未涨,甚至每年有三分之一困难学生获学费减免。紫金山麓,她用无私情怀浇灌着艺术园圃,让一批批艺术小苗走上舞台绽放芳华。

  雷建功:让农村娃登上世界舞台

  

  周末早晨七点半,雷建功匆匆吃完早饭,便从南京江宁的家中出发,驱车前往三十公里外的雨花台区古雄小学,教小朋友们学习吹奏民族乐器。这样的生活,雷建功风雨无阻地坚持了11年。在那里,他打造的“中国第一支少儿民族管乐团”——古雄小学少儿民族吹管乐团,让一个个农村娃插上了音乐的翅膀,频频亮相国际舞台,获得了赞誉无数。

  雷建功,人称“大雷”,不仅因为他一米八八的高大身材,更因为他办事豪爽,雷厉风行。作为笙演奏家,他曾经把名不见经传、不足三十人的南京民族乐团搞得风声水起、声名远播。2008年,刚刚从南京民族乐团退休的他,想给自己找一个喜欢的事情延续自己的音乐人生,天随人愿,古雄小学校长陈其华找上门来,双方一拍即合。

  2008年6月,乐团成立时,首批成员只有8个。 “农村的家长大多认为孩子学好功课就行了,学乐器有什么用?很多孩子连唢呐、笙等乐器都不认识。”雷建功说道。 于是他从最基础的训练开始,稳健起步、循序渐进,逐步把孩子们带入五彩缤纷的笙乐园地。之后,他又挑选了5名打击乐手,一起合奏乐曲。

  让十多个调皮好动的孩子安稳地坐下来学习音乐,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小朋友的反应有快有慢,悟性有高有低,“雷爷爷”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细心和耐心。“虽然农村孩子音乐素质不高,但他们嗓门大、力气足,很适合演奏吹打乐,而且他们都很朴实,肯吃苦,能坚持。”

  十年来,古雄小学少儿民族管乐团收获了累累硕果,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比赛金奖,更走出国门,踏上世界舞台。2012年7月,第十一届中德青少年节在柏林举行,开幕音乐会上,古雄少儿民族管乐团与上海爱乐手风琴乐团、海琳娜朗格中学交响乐团等13支高水平团队同台竞技,最终夺得汇演最高奖金奖。今年8月,乐团又出访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中国传统艺术和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无数掌声。

  比起沉甸甸的荣誉,最让雷建功开心的则是艺术给孩子们身心带来的变化,“以前的农村孩子大都比较羞涩木讷,但加入乐团之后,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在任何情况下都敢于展示自己,证明自己。”雷建功告诉记者,11年来,一批又一批乡村孩子从这里走出去,开始了追寻音乐梦想的历程,其中很多人都成为各中学争抢的对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1年来,雷建功将一身积累、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老音乐家的庄严承诺。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一直被腰病困扰的他,也深感力不从心,“我希望尽快找到一个放心的接班人,能够继续带领孩子们在音乐的殿堂里飞翔,把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吕少明:年逾古稀依旧坚守舞台

  

  舞台上,长袍马褂,妙语连珠。每到周末,位于南京洪武北路的国民小剧场总是笑声朗朗、掌声阵阵,一周一次的永熙茶楼相声大会在这里如期上演。看着台下观众笑意盈盈、反响热烈,年逾古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吕少明心中倍感欣慰,因为这让他看到了相声重振的希望。

  吕少明,集创作、表演于一身的优秀相声表演艺术家,从艺六十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相声舞台。今年,吕少明已经73岁了,可每一场演出,老爷子表演起来依旧十分投入,热情火爆、惟妙惟肖,极富感染力。有时候,儿子担心他太辛苦,劝他早点“退休”颐养天年,可他心里就是割舍不下,“我从心底里深爱着相声这门传统艺术,它不但可以愉悦自己也能愉悦观众,所以我要一直说下去。”

  吕少明的艺术之路要追溯到1960年,当年13岁的他不顾家人反对,从家乡济南考入了南京市曲艺团,不久后,相声大师张永熙看到了他的天赋,收他为徒。凭借着对相声艺术的痴迷和勤奋刻苦的钻研,吕少明的说学逗唱深得传统相声真传,逐渐在相声界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江南家喻户晓的著名笑星。

  “要想演好戏,先要做好人。”这是吕少明多年以来始终坚持着的信念。长期以来,他除了完成本职的演出任务外,还一直积极参加省、市政府的“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为农民演出几百场,观众人数达几十万人次。有一次,吕少明受邀去丰县演出,当时因为胆囊炎复发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跟着大家一起出发。乘火车、转汽车,马不停蹄地赶到几百公里外的丰县之后,吕少明吃了几片止痛药后立刻上台,神情自若地演完了整个节目。但演出结束后,因为胆囊化脓,吕少明被立刻安排进医院做了切除手术。吕少明说:“我每次看到父老乡亲们开怀大笑,心里就会无比满足,能给大家送去笑声的人,才是真正最幸福的人。”

  相声作为北方的曲艺形式,在南方的发展和传播尤为不易。但在吕少明和一帮徒弟的不懈努力下,永熙茶楼在南京逐渐收获了一大批相声粉丝,也让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出活力。让吕少明觉得欣喜的是,现在来听相声的观众大多是都是年轻人, “相声只有让年轻人喜欢,吸引年轻人的关注,相声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创作新相声的动力才更足。”

  舞台上的吕少明,始终保持着清新高雅、不媚不俗的风格,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更让人理解了德艺双馨的深刻内涵。 吕少明说,“抵制三俗,说干净相声”是他一直以来秉持的从艺之道,也是每一个曲艺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和使命,“侯宝林大师曾经说过,生活中的小丑成不了舞台上的相声艺术家。相声虽然是门草根艺术,但草根、接地气并不等于恶俗。”

  “我的恩师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说相声。作为他的徒弟,需要接好他的班,把老祖宗留下的这门宝贵传统艺术好好传承下去。”吕少明说。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王慧

  

  【繁花】 hi,你们的金秋文艺盛会来了!

  9月30日,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将盛大开幕。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将以“礼赞新中国、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给全省人民送上涵盖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群文活动等多类别近百场活动的文化艺术大餐。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上将有哪些美好与我们不期而遇?《文艺周刊》带你先睹为快。

  聚焦“文艺苏军” 主旋律原创大戏唱主角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本届艺术节最鲜明的特色。本届艺术节遴选了一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表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主题,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展现新时代江苏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面貌,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伟大成就。

  围绕这一主题,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设有六大板块:开幕式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朗诵音乐会、舞台艺术展演、艺术作品展览、群众文化活动、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示、闭幕式演出。其中,开闭幕式演出“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江苏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诗歌朗诵音乐会是艺术节的重头戏。演出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为重要元素,以诗歌朗诵音乐会为呈现形式,展现70年来江苏发展的生动实践、巨大成就和江苏人民昂扬奋进的精神风貌。

  

  

  在舞台艺术展演板块中,一大批近年来我省新创作剧目和已经取得重大反响的优秀剧目将和大家见面。其中,22部新创剧目从省内80部申报剧目中遴选而出,代表着当前江苏舞台艺术的最新成就。例如省演艺集团话剧院话剧《守岛英雄》、南京市话剧团话剧《行知先生》;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京剧《谍战南京》、昆剧院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锡剧团锡剧《董存瑞》,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扬剧《鉴真》,江苏梆子剧院梆子戏《母亲》;苏州芭蕾舞团芭蕾舞剧《西施》,无锡市歌舞剧院舞剧《天山魂》;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原创《水韵书香》音乐会、南京民族乐团新创《解放》专场音乐会等。

  

  另外,获得第16届文华大奖的苏剧《国鼎魂》、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得第23届曹禺剧本奖的淮剧《送你过江》等4台有着良好口碑的优秀舞台剧目也将参演本届艺术节。

  为更好地扶持我省优秀青年艺术家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本届艺术节专门增设“艺动青春”优秀青年艺术家作品展示版块,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的江苏青年艺术家举办3场专场演出,分别是施夏明、单雯专场昆曲演出、任洁古筝专场音乐会、马伟扬州评话专场。此外,还将举办两场以江苏省戏剧学校、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省内艺术院校学生的专场演出,彰显“文艺苏军”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中外名家名剧荟萃 画笔描绘壮丽70年

  记者从组委会了解到,在展示我省文艺精品创作最新成果的同时,本届紫金文化艺术节还广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和顶尖团队来到江苏为大家带来高水准的演出。

  9台外邀剧目中,来自国内的顶尖演出有东方演艺集团舞剧《兰花花》、上海沪剧团沪剧《敦煌女儿》、安徽再芬黄梅剧团黄梅戏《女附马》、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婺剧《白蛇传》、西安话剧院话剧《柳青》、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红色旋律时代交响》音乐会、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杨丽萍团队舞剧《春之祭》、中国音乐家协会爱乐乐团合唱团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

  

  

  

  来自国外的舞台演出,伦敦西区原版音乐剧《贝隆夫人》,捷克国家芭蕾舞团芭蕾《舞姬》,大卫斯特恩与法国烈火歌剧院演绎亨德尔歌剧精粹,罗宾塔西提、尼古拉贝内黛蒂与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音乐会,米哈伊尔普莱特涅夫钢琴独奏音乐会等都将参演,观众将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国际级的艺术盛宴。

  除了舞台演出,艺术节期间,观众可以前往省美术馆、江苏大剧院、省现代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参观“祖国礼赞”江苏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新歌墨韵颂中华”当代名家书法邀请展、“壮丽70年,光影新江苏”全省摄影艺术展等一系列美术、书法、摄影、民间工艺美术、设计等精品展览。其中,“祖国礼赞”江苏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览,将展出250幅省内数十位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表现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光辉历程。

  创新创意频出彩 艺术节越来越接地气

  在创新办会机制、服务百姓需求方面,本届紫金艺术节可谓新招迭出,创新、创意频频出彩。

  艺术节除了设置官网官微外,还进驻了包括抖音在内的热门资讯、短视频、社交网站及APP等传播媒介,进行全方位的融合传播推广。一款十分可爱的虚拟形象“紫金小艺”昨天正式和大家见面,她将陪伴大家一起去看戏、观展、听音乐会,在网络世界和大家一起遨游艺术的海洋。此外,一系列创意十足、设计精巧的文创小物件,很好地诠释了文艺青年外在冷静淡然、内在热情奔放的性格,令人心动。

  

  据了解,为充分体现“人民的节日”这一办节主旨,艺术节期间还将在全省各地组织开展“祖国颂”群文广场演出、“同唱祖国好、幸福舞起来—2019‘舞动江苏’广场舞大赛”、评选表彰2018年度“最美文艺志愿者”等一系列直接为基层老百姓服务的文艺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观赏到高质量演出的同时,真正成为舞台主角,在参与文艺活动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至于老百姓最关心的票价问题,组委会表示,今年将和去年一样,实行30-80元的惠民低票价,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好看不贵的优秀文艺演出。

  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艺评】 以生活 图景折射历史画卷 ——艺术家导赏《中国百家金陵典藏作品主题展》

  

  笔墨随心灵,亦当随时代。“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百家金陵典藏作品主题展”由江苏省美术馆主办,8月1日至9月5日在省美术馆新馆展出,9月13日至11月18日在省美术馆陈列馆展出。从馆藏历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作品中遴选出100余件精品予以呈现,此次主题展反映的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瞬间画面,实则都是人民和国家不断向前迈进的脚步。

  本期《大家说画》特邀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南艺美院教授、副院长章文浩,以及著名版画家陈超,以专业导赏揭开“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的壮丽70年。

  

  ↑戳这里看导赏视频

  窗外,游轮在江边停靠,高楼错落有致,一派欣欣向荣的都市图景;窗内,一位穿着入时的女子显然被窗外的景象吸引,暂时停下了手中的家务活——这幅出自省国画院画家桑建国之手,以妻子为模特创作的中国画《家》,获得了徐惠泉的高度评价:“这幅作品画的是画家自己生活中一个特别普通,但其实意味深长的瞬间,它通过画中人的视角和画家的视角,窥见了祖国日新月异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画家也没有用很多复杂的技法,而是以朴实、写实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生活,由于是有感而作、贴近生活,作品也就格外动人。”

  

  

  画家张研的中国画《五月》表现的是小麦丰收季节农民的喜悦:一家六口簇拥着金黄的麦垛,老少眼里皆流露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他们身后则是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暖黄色调的运用让画面显得格外温煦。在徐惠泉看来,这一作品很好地反映了工业化时代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图景,暗示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手耕时代一去不返,“整幅作品无论是氛围、色彩还是人物和背景的关系,都处理得成熟到位。”

  

  繁华的商业街,琳琅满目的店招,行人熙攘、车流穿梭,这样的都市图景却是以黑白灰色调的水墨画来呈现——张潘创作的中国画《周末问候》可谓别出机杼。徐惠泉认为,作者放弃了更丰富的现代绘画语言,大胆采用传统水墨画的技法来表现当代都市,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审美效果,对类似风格作品的开拓创新颇有启示意义。

  

  许浩的中国画《老有所乐》则以工笔手法细致描绘了退休老人其乐融融、老有所安的动人画面。“从画面中看,这些老人有的是知识分子,有的是老师或工人,尽管身份不同,但当他们一起玩耍童年的丢沙包游戏时,一张张面庞都写满了对富足安居生活的满足,国家的繁荣进步在这张老年生活图景中展露无遗。”徐惠泉说。

  

  由南艺美院教授章文浩创作、表现2008年南方雪灾时期春运场景的油画《2008回家》,也入选了本次主题展。背着大包小包的各色旅客,脸颊冻得通红,回家的脚步依然坚定,这一幕在漫天风雪中尤为动人。章文浩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在南京火车站捕捉到的画面:当被滞留车站的旅客得知自己能够乘车返乡时,思归心切的他们纷纷按捺不住喜悦之情:“我特意把一对在外务工的年轻夫妻置于前景,这位妻子穿着红色羽绒服,怀中抱着的婴孩也是红衣红帽,红色成为画面中最鲜艳的色彩,包括一位返乡大学生背包上的中国结,都是用我们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来凸显春节团圆的喜庆吉祥,和我们对‘家’的概念的重视。”

  

  藏区秋天青稞丰收的热烈场景,北方蓝天下年轻女子抱着成捆的庄稼笑意盈盈,手提书包等待渡河的留守儿童眼神纯净,汶川地震后泥石滚流的画面触目惊心……此次主题展中,张文平的《收获》、刘基的《秋天的歌》、吴云华的《待渡》、陈树东的《生命挺进》等油画作品充分显示了优秀画家视野之广阔、笔触之有力。“像这幅《生命挺进》,用黄褐色调描绘巨石裹挟泥沙从山顶倾泻而下的情景,在这样的自然力量面前,人一下子显得非常渺小。”章文浩说,“但画面中,人物箭头式的行进方向又分明揭示了百姓和救灾官兵抵抗灾难时的顽强不屈,这正是‘生命挺进’的涵义。”

  

  著名版画家陈超创作的版画《喜娃》刻画了一个淳朴憨厚的放羊娃,“喜娃”黝黑的面庞和灿烂的笑容,在千里冰封的西北风光中格外具有感染力。陈超介绍,曾在西北工作过十多年的他,对那里的百姓和生活充满感情,“在这样美好的景色中,天真无邪的孩童和大自然、动物亲密相处,这样一种接近生命原初状态的生活,对当下的都市人来说不啻为一种唤醒。”

  

  另一幅来自黑白木刻版画领军人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的版画《建设者们》,则充分运用黑白木刻的表现优势,刻画了一位充满力量的普通劳动者形象,以“他”的形象折射了无数的中国梦建设者的奋斗身影,彰显了优秀美术家勇于擘画时代的雄心与格局。

  “入选中国百家金陵典藏作品主题展的这些作品,通过策展人串联起来以后,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长、繁荣的历史画卷。”徐惠泉说,“它们同时也是美术家以心灵感悟生活、追随时代的产物。只有有感而发、倾注深情的作品,才能带给观众持久的审美享受,使他们通过品赏这些作品,得到美的熏陶和境界的提升,坚定砥砺前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决心。”

  文字: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冯圆芳

  

  【新潮】 秋天的四只空瓶子

  文|王太生

  寻四只干净的空瓶子,灌秋天的清气,一瓶盛桂花香,一瓶入板栗香,一瓶存红薯香,一瓶装一只银铃子。

  空瓶子收集人间色彩和岁月的花香,那些凡俗食物所带来的醇香,以及旷野窸窣的天籁之音。

  ——这个时候,早桂已经开了,一年一度微黄小花的沁脾新香,记得去年,和我家小童经过郊外一处地方,闻有一片桂香,便下车寻花,吾家小童兴奋得手舞足蹈,忙不迭地把桂花剥下,装在口袋里。我对他说,下次给你准备一只空瓶子,灌满满一瓶桂花香。

  在我的城市,赏桂有两大去处,一处是老公园,一处是在日涉古园里。老公园里,有一片桂树林,林子的桂花香味,随一阵风,传得很远,所以赏桂,不必离得太近,拉开一段距离后,往往恰到好处。古园林里的桂花树,庭院宛若容器,盛了满满一院子,盛不下了,便溢出墙外,桂花香翻墙攀院,香透了半条街。

  

  桂花的香味,在雨中尤热,我想灌一瓶,放到明年,待春暖花开,看看到底还有没有桂花味?

  明人高濂在《满家弄看桂花》中记载了当年杭州赏桂一景:“秋时,策骞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

  满家弄亦称“满觉陇”。桂树偃伏石上,花时,满阶满坡都是细细密密的桂花,就像铺了一层金色的雪——这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满陇桂雨”的盛景。

  这些年,内心有个愿望,想去杭州赏桂,走进香满空山的风景里。在江南,那样一个山谷里,小村沿途山道边,植有近万千株桂花,每年金秋季节,珠英琼树,百花争艳,香飘数里,沁人肺腑。如逢露水重,往往随风洒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别有一番意趣。

  ——再拿一只空瓶子,趁一阵清风,赶紧拧紧瓶盖,锁住这满街糖炒板栗香。

  板栗,西晋陆机在《诗经》注中说,“栗,五方皆有,惟渔阳范阳生者甜美味长,地方不及也”。我在皖南池州的山中,见老妇手剥毛板栗,板栗藏在板栗壳里,老妇半天剥了一大堆,堆在地上,旁边是高高低低的板栗树。

  板栗的清香在于糖炒,在一口大铁锅里,手执一柄铁锹翻炒,沙子的摩擦声,“沙沙”,板栗的香味便跑出来了,逸散四周,城市因了板栗香味,更聚烟火气。

  一个诗人说,完整的微凉秋冬,一定要有毛衣、落叶和糖炒栗子。

  老舍先生在重庆创作《四世同堂》时,浓浓乡愁是糖炒栗子的味道:“良乡肥大的栗子,裹着细沙与糖蜜在路旁唰啦唰啦地炒着,连锅下的柴烟也是香的”。

  ——又盛一瓶烤红薯的醇香。

  烤红薯的香气,是秋冬特殊的味道,它的诱人,已超过了吃烤红出薯本身。关于烤红薯的记忆,记得那是少年,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在郊外林子外的空地上挖坑烤红薯,把红薯放在坑里的树枝,然后再在红薯上覆上树枝,点燃后,树枝的灰烬不急着扒去,而是留在上面烤红薯,待半个时辰,拨开红薯上的灰,一只只红薯散发诱人香味。

  我有好多年没有烤过红薯了,拿一只瓶子,想保存烤红薯的香味,保存一份对平民美食的眷恋。

  ——还要捧一只高腰圆腹的大瓶子,装一只银铃子。

  清代张潮《幽梦影》里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此生也。”银铃子这样的小昆虫,比蛐蛐儿小,可它的叫声响亮、清脆,一点儿也不比蛐蛐儿小,一点也不会向其它昆虫示弱。

  蝈蝈儿爱吃南瓜花,这话是汪曾祺说的。银铃子吃吗?看来这小东西是喜欢吃素的。

  秋天的夜晚我曾经邂逅一只非常会叫的银铃子,我坐在那儿写东西,有一只银铃了,不知从哪儿跳进房子里来了,我写东西它在叫,我去寻它时,它又不吭声,似在和我捉迷藏。我想逮到它,把它放在大瓶子里,看它吃南瓜花,以及鼓翼而鸣的表情。

  

标签:
责编:张红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