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歌剧《周恩来》引发热烈反响:“我仿佛又看到了总理那鞠躬尽瘁的身影”
2019/10/17 07:28  新华报业网  

  10月15日22:30左右,延安大剧院里,鲜花,掌声,欢呼声,雄伟的礼乐声,和舞台上江苏原创歌剧《周恩来》演出人员的激情谢幕,交织成热烈、感人的一幕。当周恩来饰演者王传越,邓颖超饰演者宋元明,指挥俞峰,作曲唐建平等主创人员手挽手,如海浪般涌向前台,不少观众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文艺与时代、人民之间激烈碰撞的时刻。

  

  这一天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纪念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歌剧《周恩来》“回到”革命圣地延安演出,体现了优秀文艺工作者的不忘初心,和艺术培根铸魂、引领时代风气的神圣职责。演出后,剧组主创人员和观众与记者分享了心声。

 

  “这是我演过的最高难度的一部歌剧!”两个小时的演出,“周恩来”的唱段几乎贯满全剧,其中还包括6段分量很重的咏叹和宣叙……如此大的体量,让周恩来饰演者、男高音歌唱家王传越直感慨“太难了!”但用高质量的演出,身入、心入、情入地演绎好这位人民的好总理、人生的好楷模,在他看来是艺术家的职责。演出落幕,当他看到台下泪水与掌声交织,知道自己在歌剧舞台上“立”住了周总理的形象,心中的情感难以言喻。更令他感动的是延安人民和总理之间深深的羁绊:“剧中,周总理临终前还惦记延安‘目力所及,却见黄土连天,变化甚小’。今天,延安实现了‘由黄变绿’的生态转变和飞跃式的经济发展,能以演员的身份‘替’总理看看今日之延安,是何等的幸福!”

  

  歌剧《周恩来》的音乐总监、江苏省交响乐团团长吕军告诉记者,在歌剧中重现总理风采,对他而言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江苏庆祝新中国70周年成就展展出的2000多张照片中,一张是周总理亲切看望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团员,拍摄于1971年6月5日,吕军就是其中一位。时隔将近40年,他依然记得孩子们高兴地围在总理身边,争相与他合影:“总理非常和蔼可亲,问我们叫什么名字,几岁了,这份温暖至今激励着我,创作更多文艺精品,为时代和人民服务。”

  

  “当年周总理率领红军队伍来延安时,就在我家里住了几天,这是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小时候常常告诉我们的故事。1973年周总理回延安时接见了延安党校的同志,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位。总理去世后,许多怀念他的乡民把祭奠总理的花圈送到了我家。今天,在延安大剧院,周总理又‘回来’了!我仿佛又看到了他那埋头处理政务、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身影!”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邢延芳眼含热泪。

  

  经典红色题材、家喻户晓的人物和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三点中的每一点都会增加作品的写作难度,打动人心,并不容易。中央音乐学院研究中心黄宗权认为,歌剧《周恩来》没有套路化的说教模式,没有脸谱化地拔高人物,没有刻意的煽情,大量的细节让该剧充满艺术的精致感,令观众通过这台剧看到了中国歌剧的成长,“其中最大的进步是歌剧中各个工种的水平都在提高,专业性、职业化程度大大提升。”

  

  “在共产国际的错误领导使中国革命陷入生死存亡一线时,在苏联撤走专家使新中国建设举步维艰之际,是独立自主、依靠中国人走自己的路,挽救了中华民族——这是歌剧《周恩来》中这位大国总理身上,对我们今天最有启示的品质。今天中国要发展,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被国外的核心技术‘掐喉咙’。”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在艺术探索上,《周恩来》罕见地把领导处理国家事务作为歌剧展现的内容,以周总理这个承担了其时代所有难题和冲突的大国领袖为切入点,展现了共和国筚路蓝缕的草创历程,从中挖掘出值得当代人继承的初心,这是《周恩来》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

  交汇点记者陈洁高鑫冯圆芳 摄影 万程鹏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