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家在江南 | 青浦:海派因子,沉淀于江南文脉
2019/10/25 20:23  新华报业网  

  

  

  小桥流水,人家枕河,一片静谧安宁的水乡生活图景,这里不是苏州,也不是嘉兴,而是上海。江南的土地上,吴文化、越文化、徽文化与海派文化交融渗透,相依共存。在中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上海,快速的城市节奏背后,同样也有闲适从容的慢生活。10月17日,“家在江南”主题采访组走进上海市青浦区,探访“上海文明之源”,感受寄寓于江南文脉之中、开放进取的海派文化元素。

  “上海历史的源头就在青浦。”说起青浦历史的厚重,青浦博物馆馆长王辉研究员难掩自豪之情。走进位于青浦区赵巷镇的崧泽博物馆,记者看到,三口瓶、陶釜、陶罐、陶猪等珍贵文物记录着上海先民的生活片段。讲解员介绍,1957年,考古专家在青浦崧泽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遗址,其历史可上溯至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

  对崧泽遗址的考古发掘持续了半个世纪,2004年,学者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件男性头盖骨,这属于一个20多岁的男性,人们将他称为“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房”等重大考古成果也在这片遗址上相继被揭晓。“对崧泽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将上海的历史推至漫长的六千年前,也颠覆了很多人心目中‘上海只是一个历史很短的海边小渔村’的误解。”王辉说。

  六千年的时光,在青浦积淀下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悠远,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吴文化的恬淡从容和精致优雅,也能体会到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和开放进取。

  

  

  和周庄、同里、甪直这些人们熟悉的水乡古镇相比,坐落于淀山湖畔的朱家角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东西流向的漕港河将古镇分为两半,流水人家相映,粉墙黛瓦错落,九条老街悠长深邃,几乎都与河道平行。千余栋民宅临河而建,家家枕水,户户通舟,漫步其中别有意趣。

  景区负责人介绍,朱家角河流纵横,水运发达,宋元时就形成集市,明代中晚期就发展为江南巨镇。朱家角曾以布业著称于江南,号称“衣被天下”,百业兴旺,商贾云集。“长街三里,店铺千家”,保存完好的北大街有着“沪上明清建筑第一街”的美誉,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屋檐相接,站在街心仰望,天空只剩窄窄一线,又有“一线街”之称。

  

  长如带,形如虹,长度超过七十米,高度超过七米的放生桥是朱家角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地区现存最大、最高的石拱桥。站在桥上,眼前的漕港河水面极其宽阔,浩浩汤汤,奔流东去,这是在其他江南古镇很难见到的景象。王辉认为,作为历史、风情、艺术等内容的综合体,朱家角可谓青浦文化的典型,“青浦是上海唯一同时和江苏、浙江交界的地区,江南文化的积淀在这里极为多元。青浦人既延续着水乡精致恬静的生活方式, 也具备‘海派’文化开拓与创新的性格基因。”

  如何将璀璨绚烂的江南文化推介给世界,面向海洋、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具有先天的优势。

  11月5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位于青浦区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拉开帷幕。而距离进博会场馆不远,是上海另一处文化新地标——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这是全球唯一由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权的世界级级博览园,由以“世界你好”美术馆、国匠众创空间、大师国博园等多种文化业态组成,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基地、评选基地等多种文化元素。

  心中别有天地,手上另造乾坤。“江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发祥地,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负责人李峙晔介绍,每年博览园都会举办长三角工艺美术精品展,为匠心独运的江南工艺搭建展示的平台。

  苏州刺绣、宜兴紫砂、无锡泥人、青田石雕……漫步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内,总能与江南元素不期而遇。在一根长4.2米、直径22cm的沉香木上,来自福建的木雕大师郑春辉还原了清代著名画家徐扬的名作《姑苏繁华图》。从灵岩山到虎丘,穿过盘门、胥门、阊门,一万两千多个人物,两千余栋建筑,五十余座桥梁,四百余艘船只次第出现,姑苏城“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市廛纤毫毕现,春和景明的吴地风光尽收眼底。

  江南的美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给了郑春辉灵感,使用微雕技艺,花了三年时间他完成了这件巨作,“雕刻中一点不能出错,一旦调错,就难以挽回。”精细入微的江南匠人精神,在木雕《姑苏繁华图》中的传承。

  让江南技艺走向世界,除了身怀绝技的传承人,更少不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推手。在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一大批年轻人正致力于将创新创意注入江南传统工艺。

  “艺界馆”的名字取自“艺术无国界”之意,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的“90后”馆长房合庆说,他们和工艺大师密切合作,将时尚创意融入扬州漆器、苏州刺绣等古老工艺门类,用设计元素重新打造,使之适应于现代人的生活。同时,通过上海这个平台推广向世界,让更多人感知江南匠心。

  交汇点记者 于锋

标签:
责编:纪树霞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