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江南文脉主论坛|烛照当代, 江南文脉再响未来之声
2019/10/29 22:20  新华报业网  

  

  远溯博索,

  探寻江南辉煌文明

  

  江南文脉千年流转,让江南成为涵养华夏精神世界的丰厚土壤。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以“阳明心学”与“江南文脉”为题,淋漓尽致地剖析江南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甫一开场,叶小文就声情并茂地诠释吴越文化对先贤王阳明的影响。“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山水秀美,使人有条件在精神层面做更高更深远的思考。王阳明出生于此地,自然会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取得大成就绝非偶然。”在他看来,阳明心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塑造、增长和构建的是人生乃至民族的大气象、大智慧和大境界:“在个人层面上,它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确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在族群层面上,它让大家从善如流,固守良知。民族心灵受滋养,内心定力渐强大,中华民族因此获得超越时空不断前进的力量。”

  

  当然,江南辉煌文明史的背后还有世代教育的强力推动。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以“江南文脉与大学精神”为题,回眸江南文脉的深邃浩大。他认为,江南文化的历史底色就是尊师重教、崇文重礼,它与现代大学精神具有一致性。“现代化建设也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取经,我希望长三角地区把共同的文教传统和江南地区求真务实的精神特质结合起来,再为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观照现实,

  解析发展的“文化”密码

  千百年来,美丽富庶的江南是人们向往的乐居福地。经济学家、国际计量经济学会院士张俊森指出,在繁华和辉煌中诞生并发展的江南文脉,有力地反击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文化悖论现象:某些文化传统较悠久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一些文化上年轻的国家和地区却率领着经济潮流。

  

  “深受江南文脉滋养的长三角地区,为什么在历史变迁的浪潮中始终引领时代和社会进步?”张俊森认为,原因在于江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又相异相别,重视竞争、创新、风险、契约等基本商业发展要素。“文化在漫长的演变中形成了某种价值观念,从而深层次地影响经济发展。这启示我们,研究传统的经济要素还不够,一定要回到文化语境中寻找更深层的因素。”

  

  经济学家华生认为,江南文脉展现了现代文明伟大的创造性,探讨江南文化的当下价值,首先要认识到江南文脉的现代性。“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南移,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最富庶之地,也是得近现代文明风气之先的宝地。”他以城市化为例指出,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率先发展大都市圈、城市群的长三角地区,可以为中国社会在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提供模板和启示。而继续发掘江南文脉的变迁和延伸,令其在当代社会继续独树一帜,更是当今江南人的责任。

  

  论坛嘉宾之一、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表示,近年来江苏实施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举办江南文脉论坛,让悠远的江南文化进入当代视野、飞入当代百姓家,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江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具时代意义。”

  放眼世界,

  筑起文化“同心圆”

  “江南是江南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探讨江南文脉这一生生不息的古老文明,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升其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文化认同上构建更大的同心圆,为人类文明进步汇聚智慧和力量——这一论断已成为大多数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开放包容,是江南文脉赋予长三角城市的不竭动力,这一文化特质也以江南文化为纽带,参与缔造人类文明的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凝聚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共识。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表示,历史上,江南文化曾长期对东亚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以蕴蓄于内的人文情怀“化成天下”,把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贤提出的伟大的文化理想传播到东亚各地。“如今,许多的认同者秉持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时代担当精神,仍在不断践行江南文脉对东亚文明的滋润和涵养。”他说。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染色体,江南文脉在全球化的今天为世界提供智慧资源。著名哲学家、维也纳大学特聘教授格奥尔格斯坦格(Georg Stenger)在主题发言中表示,当下许多优秀学者立足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中人的自由、人的解放等课题进行探究,既借鉴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也对中国文化中道德的美和力量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像江南文脉论坛这样的对话,可以让人们共同了解现在的处境,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们需要在文化理解方面达成共识或互信,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全人类的理解、包容和解放。”

  交汇点记者 吴雨阳 徐宁/文

  邵丹 赵亚玲/图

标签:
责编:王建旸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