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致敬记者节 | 他们,诠释了“记者”两个字的荣光与分量!
2019/11/08 08:32  新华报业网  颜云霞 杨丽 魏晓敏  

  今天,11月8日,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闻行业面临着冲击、重构乃至颠覆。何为记者?记者何为?或许是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在重新思索的问题。在新闻这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上,我们也许会迷惑,会彷徨,甚而有些沮丧,但只要相信它仍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就能坚定地走下去。正如中国新闻史上那一位位为人民、为国家呐喊过、奔波过、奉献过的名记者们,他们心中有“铁肩道义”,笔下有“辣手文章”,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千千万万推动者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那样的情怀,那样的担当,那样的才干,值得我们重温,值得我们铭记。

  观潮君特选取近现代以来中国20位名记者,梳理他们的事迹,整理他们的灼见,从他们身上感知和领悟“记者”二字的分量。

  梁启超

  

  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也是近代报刊的集大成者。他主持《时务报》和《清议报》等报纸,所提出的办报的四原则理论、报刊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的相对论观点以及相对成熟的党报理论等新闻思想,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少年中国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等。胡适在评价梁启超的文章时说,“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撼感动的。”梁启超关于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影响至今:一、“宗旨定而高”,以“国民最多数之公益为目的”。二、“思想新而正”,宣传的思想不可不新。三、“材料富而当”,报纸应“全世界之知识,无一不具备“,使“读者阅一字得一字之益”。四、“报事确而速”,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应不惜”费重资以求一新事”。

  黄远生

  

  他是中国新闻界第一个“进士报人”,也是中国职业记者第一人。他先后主编过梁启超创办的《庸言》月刊,担任过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和北京《亚细亚报》特约记者,同时为《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报刊撰稿。“年少多才,好露锋芒,善击人痛处”。他的通讯在中国新闻史上也是别具一格,几乎对每一个时期民众瞩目的重大问题,都进行了及时而深入的报道。时称“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众口传”,文章流利畅达、幽默敏锐,深受读者欢迎。他对新闻记者的必备素养有独到的见解:“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记者当具备“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功夫。

  邵飘萍

  

  他是一个立志“新闻救国”的中国报人,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创办《汉民日报》、“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代表作品有《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他提出,记者的第一要素为品性。记者要“主持公道,不怕牺牲”,品性要完全独立,有操守人格,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冯玉祥称,“邵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被誉为“报界宗师”的张季鸾,曾称赞邵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林白水

  

  他活了52年,半生飘零,一世沧桑,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最主要的还是办报,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生光阴与精力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着的报业。他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者之一。他认为,白话文“妇女孩子一看也明白,不识字的一听就知道”,用它办报“第一可去国民的自大心,第二可长国民的自信心,第三可以壮国民的自立心”。他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评论的政论家之一,早在五四运动倡导白话文之前,他就已两办白话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人。他常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史量才

  

  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大的报界企业家,在民族危亡的岁月里,他的办报思想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战斗精神。1912年9月,史量才在张謇、赵凤昌等人的支持下,接办了当时已亏损数年、发行量只有7000份的《申报》。史量才抱着“新闻救国”的理想,以办好《申报》为终生事业。通过改善技术设备、创新经营理念,《申报》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善的报纸。他曾告诫报社同仁:“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蒋介石找史量才谈话,威逼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100万军队”,史量才回敬说:“我手下也有100万读者,我们也不敢得罪。”

  戈公振

  

  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他的著作《中国报学史》,最早论述了中国新闻史,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泛论新闻学,开创全面系统的研究中国新闻发展史的先河,成为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文献。戈公振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最大贡献,就是第一次确立了报学史的研究是一门学问。他说,“其实新闻学是每个青年都应该研究的,因为每一个人皆和报纸发生联系,而参与人类团体的生活……若使现在每一个国民,都能知道报纸从什么需要而来,报纸有何种力量,报纸受何种影响。那么,他才可以对报纸有理解和正确的态度……所以我敢说,新闻学是无条件一切国民的必修课”。

  成舍我

  

  100多年前,因“越狱”事件,一个监狱长差点由此获罪,一家几乎陷入悲剧。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一位记者。这位记者不仅帮助他们洗白了冤情,还对这个家庭中当时的一位小成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在几年之后,成为了中国报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这位小成员,就是成舍我。在民国报业史上,成舍我绝对是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位不畏权贵敢说真话的真正报人,他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先后创办《世界晚报》《民生报》《立报》《香港立报》等,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坐牢就不下20次,报馆被封也有10多次,可谓铮铮铁骨,令人肃然起敬。他与张季鸾、邵飘萍、史量才一道,被誉为“民国四大报人”。

  张季鸾

  

  中国新闻家、政论家。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在文人论政阶段,他就是一个文人论政的典型。他始终是一个热情横溢的新闻记者,他一生的文章议论,就是这一时代的活历史。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主持《大公报》笔政的15年,《大公报》称雄报界,1940年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大奖,也被国际社会视为东方最优秀的报纸之一。1957年陈纪滢所著《报人张季鸾》出版,于右任慨然题诗:“为报榆林张季子,飘零遗稿竟编成。于髯今日还诗债,怅望中原有哭声。痛心莫论大公报,民立余馨更可思。发愿终身为记者,春风吹动岁寒枝。”

  邹韬奋

  

  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报刊编辑、政论家、出版家。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创办生活书店和著名的三联书店,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生活周刊》自邹韬奋接办的那一天起,就敢于同黑恶势力作斗争,力图“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久而久之,它渐渐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这些以抗战为主题的刊物和生活书店的出版物,在广大读者中间唤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情,把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引上革命道路。他写的通讯和评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说,“理论彻底,策略准确。然后以排除万难坚定不移的勇气和精神向前干去,必有成功的一日。”

  范长江

  

  1935年7月,他从成都出发,开始对西北进行旅行采访,历时10个月,多次遇险,到了川陕青甘和内蒙古各地,写下旅行游记在《大公报》连续发表,后结集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引起轰动。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不顾个人安危到达陕北,写了通讯《陕北之行》,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抗日战争中,范长江曾冒着炮火,到卢沟桥、台儿庄等地采访,报道最生动真实的战况。1942年,他进入苏北解放区,从此成为解放区新闻事业领导人。1949年10月以后,他先后担任新华社副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务。他曾说:“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对于一个记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记者如果到最后变得知识很干瘪,思想很闭塞,活动领域很狭窄,我想这记者也就不大好当了!”

  赵超构

  

  他的一生,有人称“三不朽”:为记者立德,为共和国立功,为人民立言。1944年,他访问延安,采写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客观、公正地报道革命根据地情况,被誉为中国的《西行漫记》;他创办新中国第一份晚报《新民晚报》,为中国新闻界贡献了成功经验,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最高奖;他共写了400万字的不朽作品,业内认为,像赵超构先生这样创作时间长、数量多,质量越来越高,实属国内外罕见。他在《朝报》开笔不久,便与马寅初笔谈探索“傻报”之道,以“认真”(记真事、认真理、讲真话)、以“为民喉舌”的“傻报报人”为追求目标。

  穆青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他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力作问世。在担任新华社社长的10余年间,他为强化新华社的国家通讯社职能,并建成有影响的世界性通讯社,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穆青一生撰写和创作了大量新闻文字和摄影作品,新闻史上许多不朽的名篇都与他的名字连在一起。他釆写和参与采写的《雁翎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等新闻名篇,脍炙人口,广受赞誉,影晌了中国几代读者。穆青曾深情地说:“我是中原的儿子,我的心和那片土地魂牵梦萦。”

  胡愈之

  

  他是中国近现代出版编辑家和重要领导人。1914年,他进入商务印书馆,从此与出版编辑事业结下了一生之缘,并作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他和同仁编辑出版《公理日报》,还组织临时增刊,详细报道运动进程。1935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他主编了《东方杂志》,并协助邹韬奋主持《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筹办《新生》周刊,组织发表大量文章。期间,美国记者斯诺发表了《红星照耀中国》,他立刻组织翻译,为避免当局干涉,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造成极大影响。他还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

  魏巍

  

  抗日战争时期时期,他随部队转战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写下了许多战地报道,并写有长诗《黎明风景》,深受抗日军民喜爱。解放战争中,他随军转战南北,用他那支战斗的笔,讴歌正义,写下了许多鼓舞土气的长篇通讯和新闻。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军赴朝,与志愿军官兵同呼吸、共命运,写下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战士和祖国》。《谁是最可爱的人》毛泽东主席读后很受感动,批示“印发全军”,并刊发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上。从此,“最可爱的人”便成为志愿军的荣誉称号。

  李庄

  

  他是《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人民日报社的领导职务,为办好人民日报,推进人民日报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期间,他撰写《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敌后三月》《歼敌老虎嘴》等通讯和文章,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映太行根据地军民抗击日寇的战斗生活。解放战争期间,他采写的《为七百万人民请命》《真理的胜利》等报道,愤怒谴责国民党给黄泛区人民造成的灾难,热情歌颂晋冀鲁豫军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他参与组织了开国大典前后重大事件的宣传报道,他发表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等记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系列报道,深情颂扬新中国的诞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不朽名篇。

  邵华泽

  

  1964年1月27日,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浅谈一分为二》,是一篇联系实际谈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短文。毛主席看了这篇文章,称赞这篇文章写得有理论,又通俗,讲得活。由此,他才踏进了新闻工作的大门。他是著名新闻学者,高级编辑,博士生导师。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著有论文集《生活与哲学》《新闻评论概要》《历史转变中的思索》《新闻评论写作漫谈》等。

  范敬宜

  

  人称“诗、书、画”三绝,而他自称只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抗美援朝热浪中,20岁的他满腔报国热情,“把诗情画意都轻放”,毅然投身烽烟弥漫的白山黑水,开始自己党报编辑的生涯。但命运弄人,26岁他被打为右派,30多岁被下放到辽西建昌县的贫困山区,直到49岁才回到新闻行业,先后任经济日报社、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指挥不灵”,还是“指挥不当”?》《“折腾没了”的是什么?》《“方向”辩》《“回头路”辩》等一系列文章无不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当日闻鸡争起舞,今宵抚剑犹望月。念白云深处万千家,情难抑。”一曲《满江红》是他的精神追求,也是毕生写照。范翁敬宜,叫人如何不生敬意!

  郭超人

  

  有一位超人他不会飞,但他也有自己的“超能力”。他“把”《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他记“万里神州驯水”,他录《时代的回声》,揭露过西藏农奴制的黑暗,批判过“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歌颂过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他是郭超人,“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以“一颗炽热的跳动着的赤子之心”,他记录时代前进的脚步,为时代留下珍贵的历史实录。“历史极其宽厚地给了我充分的机遇。如果是一只鹰,头上有可以展翅高飞的蓝天;如果是一匹马,面前是可以纵横驰骋的草原。”他在《西藏十年间》的序言中的这句话,点出了记者该有的境界与胸襟。记者也是普通人,不会像超人那样上天入地,但郭超人告诉我们,记者的笔可以。

  艾丰

  

  艾丰,这个名字念起来很像某知名手机的人,也是十分知名。他历任人民日报社经济部主任、编委和经济日报社总编辑。从《触目惊心,发人深省》揭露黑龙江王守信贪污集团,到《背水之战》记述“引滦入津”工程,从《理一理思路》全面概括阐述我国经济改革的框架和思路,到《首钢启示录》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正确方向,艾丰以思想见长,拿着一支"思考的笔",除报道之外,还注重解释与预测。在艾丰看来,记者要“最先说话,说自己不甚懂的事情的话,公开说话,迅速说话,还要经常这样说话”,还“难免要说错话”,这就需要记者“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把自己的本事练得更硬”。除知名报人之外,他还是品牌专家、策划大家与经济学者,经历之丰,成就之繁、风格之异,在中国新闻传媒界恐怕绝无仅有,被称为“影响中国发展进程的人”。

  卢新宁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提到卢新宁,几乎都会想到《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一文,这篇8年前的演讲稿直至今日仍然被屡屡转发,人称“北大毕业典礼史上最牛致辞”。原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她,曾主持人民日报官微 # 你好,明天 # 栏目,文笔激昂,针砭时弊,让网民直呼精彩。今年国务院任命卢新宁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暂别新闻行业,回望她13年的记者生涯和 10余年的评论写作,一直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就在前几天,一篇“何为香港之大”刷屏网络,文中说“对普通人而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危乎高哉,但守护‘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守护香港这本书中来自过去与现在的一切良善与美好,却可以是每一个人承担得起的本分与道义。”有笔如刀、豪情万丈,卢新宁当是女侠也。

  交汇点记者 颜云霞 杨丽 魏晓敏/整理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