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孩子在培训地图上奔跑、忆父亲傅抱石、江苏历史上治水名人、温柔的目的|人文周刊荐读
2019/12/20 08:25  交汇点  

  

  新华日报人文周刊(第117期)

  【记录】

  

  【悦读】

  

  【文脉】

  

  【百家】

  

  

  【记录】

  一边还房贷一边供养培训楼,

  你是这样的老母亲吗?

  

  在“培训楼”过双休

  

  8:05,陈立(化名)气喘嘘嘘赶到华彩荟四楼一家培训机构门口,迟到了五分钟。“昨晚作业写得太晚,全家人都睡过了,早饭只在车上匆匆啃了几口面包”,看着儿子匆匆进教室的背影,妈妈不无心疼地说。

  陈立是南京树人中学初二学生,当天在华彩荟不同楼层不同机构上四门课。8:00-10:00英语,10:10-12:10语文,13:15-14:45计算机编程,18:00-20:30数学。

  从今年暑假开始,陈立周六的一整天都在这里度过。妈妈焦女士说,儿子班里很多孩子都在这栋楼里上课,对于周末上课孩子们早已经习惯了。

  平时焦女士不进楼,这一天,要续报寒假和春季课程,就跟着进来了,培训机构这两天在推购课优惠:“每年的培训费吃不消,能省一点是一点。”

  焦女士说,她第一次到华彩荟,看到五层楼高的中庭从天到地挂满励志广告、鸡血标语。

  “精英家庭教育”“古筝培训专家”“让孩子更快开口说话”“为4—18岁中国孩子提供值得信赖的国际素养成长教育”……总有一句击中你。是的,她最终打开了钱包。

  

  南京有很多楼宇、商场里有培训机构,但是华彩荟最夸张——整幢楼里几乎全是培训机构。36家面向未成年人的培训机构,占据了约八成营业空间。剩余的其它零星商铺,几乎也是以孩子和家长为服务对象。

  负一楼中庭,被分割成一格一格,每一个“格子”就是一个篮球培训课堂,篮球敲打地板的“咚咚”声在楼内回响。一楼,7家培训机构亮闪闪的招牌一溜排开、环绕着中庭走廊的栏杆,每家机构都拥有一个霸气前台、数十间教室。二楼、三楼小型培训机构多,营业面积最大的是著名连锁培训机构学而思。四楼、五楼,以小型艺术类培训机构为主。

  在不同的时间走进这里,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下午,商场里人迹罕至,走廊灯光昏暗,多数“商铺”大门紧闭,几乎让人怀疑这里已经停业。晚上六点楼里一下热闹起来,送孩子的、等孩子的、接孩子的,人来人往。双休,人流达到巅峰,每一家培训机构灯火通明、活力涌动。

  公开可见的深圳市舆情研究院调查报告显示,81.58%的中小学生表示参加了校外培训,71.5%的被调查家长表示其孩子参加了校外培训,数据体现了参加校外培训成为深圳中小学生及家长群体的主流选择。在南京生活的焦女士原籍山东,她认为:“全国各大城市应该差不多”。

  卖百货不如卖培训

  华彩荟所在的区域,南京人俗称“龙江”。这里的“金盛百货”曾是全市最红火的小商品市场,后来变成“金盛摩尔”,定位为家居、服装、餐饮多业态经营,一直人气不佳。2016年5月重装升级,改名为“华彩荟”,逐渐成功刷新成“培训楼”。

  二楼“北外壹佳”英语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是这个商场最早入驻的,2015年就来了,那时候商场里还有好多服装店、餐饮店,后来就只有我们留了下来。”

  家长陈女士向记者划出了这一带的“培训地图”——

  华彩荟方圆一公里,可谓南京培训业的大本营,有名气的机构在这里必有分部。往南200米的滨江广场,除了一些小公司全是培训机构。斜对面的文荟大厦,我家孩子在那儿学编程。再往南过一个红绿灯,辰龙广场,两层楼都是搞培训的。辰龙广场对面,苏宁清江广场,培训机构正在加速入驻。草场门大街上,中青大厦也有不少培训机构……

  家长们口口相传着本市培训地图:鼓楼区的新晨大厦、凤凰书城;玄武区的新世纪广场、龙台大厦、和平大厦;建邺区的中央商场百货面积越来越小,培训机构面积越来越大;雨花区的紫荆广场、雨花体育中心、世贸52+街区;浦口大桥北路一带,培训班大都集中在弘阳广场;江宁的“培训楼”是城建大厦……一位家长说,学而思在哪里办学,培训机构就在哪里扎堆。

  

  仙林新兴的教育综合体可一书店仙林艺术中心已进入招商阶段,这里最欢迎的也是培训机构。招商负责人介绍说,项目最初规划就是文化教育综合体,目前确立的主力店,除自营的可一书店、可一艺术外,还有新东方教育,此外是舞蹈、机器人、绘画、音乐等十多家素质教育培训机构,与文创、轻餐饮、咖啡馆等搭配,形成互生效应。在他们看来,培训机构有稳定生源,是优质业态,很快就给得起房租,而品牌超市、影院、咖啡馆等装修投资大,招商条件要么是免房租,要么是长期低房租,招商方承受压力大。

  一句道破天机——“培训机构能马上给得起房租”。公开财报显示,新东方2019财年第四季度学生报名人数约为2756000,同比上升33.9%。截至2019年5月31日,学习中心总数达1233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152家,与上季度相比净增69家。

  谁供养了培训楼

  12月8日,位于南京市中心“艺术金陵”的民国建筑内,暖气把孩子和家长们的脸熏得通红。一家儿童音乐机构正在这里举行年会,娃娃们分组上台表演唱歌,家长们兴奋地鼓掌、拍照。在这浓烈的氛围中,获得年度最佳家长奖的萱萱妈几乎流泪:“5岁的萱萱胆小不合群,一年断断续续上了这里的音乐课之后,能上台和小朋友一起唱歌,6000多元的培训费也值了,这一刻我觉得治愈、幸福,辛苦都得到了回报。”

  培训与成长、提高密不可分,但近乎“全娃培训”显然虚火不小。在江苏可一集团董事长、教育学博士毛文凤看来,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传统、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中产崛起再加资本的引导,催生了红火的校外培训。当下掏钱的家长主体是70后、80后,正是中国中产主力。

  

  70后洪女士的女儿读初一。上培训班的日子贯穿了女儿的整个成长过程,“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学习好,还要多才多艺。女儿幼儿园开始学舞蹈和英语口语。小学三年级开始,这些课都取消了,为学科补习班让位。初中,专攻语数外,上课频次和强度全面提高”。女儿的寒假班洪女士已经早早报好,物理和化学提前学起来:“有些无奈、有些身不由己,全班九成以上的孩子都在上辅导班,如果我们不上,孩子的成绩排名就要落后,孩子就会没有自信,还担心会影响到两年后的中考。”幼儿园一年4万,小学一年7万,初中一年9万,金女士摆摆手说:“不算多,我们家的培训班只能算是中等配置。”

  

  在升学、就业、成长以及各种期望值的驱动下,家长们不惜一掷万金。80后方女士,家有二宝,培训费一年10万以上。大宝在民办寄宿制学校上初二,每周只有周六下午到周日下午一天半在家,安排了三门课外班:英语口语、数学提升、英语阅读。5岁小宝一周要上七种课:创意美术、篮球、乐高、讲故事、英语、运动、幼小衔接,“主要是让他参与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篮球、运动,还有就是动动小手,集中注意力,比如画画、乐高。户外活动是少了,但是那得大人陪,我们没时间”。

  南京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认为,教育培训的繁荣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原先确实存在相当数量、一拥而上的办学不规范机构。去年10月份开始专项治理后,状况大为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方面的需求确实大。如何将老百姓的需求合理转化,如何让市场更规范化、更人性化,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努力的方向。据了解,去年10月以来,江苏省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集中专项治理。南京市共排查出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962家,经检查发现无问题机构总数241家,整改后继续经营76家;关停取缔1645家,占比超过80%。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方长春笑言,自己孩子小学高年级也是在培训楼里过周末的。从学业竞争的角度看,培训班帮助一些孩子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周末理应在户外,在蓝天白云下驰骋,但真正能走出户外运动的孩子并不多。只要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还存在,择校热不杜绝,孩子的培训楼周末就不会消失。

  只有少数家长有勇气让孩子游离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之外。10岁的皮皮刚刚结束一周的浙江游学回家,他唯一的课外培训支出,是外籍老师一对一钢琴课,年花费5万多。皮皮妈妈说,如果学校教育做得好,学生就不需要上这么多课外培训班。家长们被裹挟在培训洪流里,生怕孩子掉队,眼睛盯着遥远虚无的成功目标,反而忽视了眼下的每一天。如果没有每一天的质量,孩子如何拥有美好的一生?未来变化多端,如何把控当下?学习的本质是上快慢班还是全面健康成长?王女士说:“洪流涛涛,家长应当保持对子女教育的独立思考”。

  交汇点记者 刘霞 黄红芳 王晓映/文

  

  【悦读】

  文 王 蒙

  我觉得《中国精神读本》这书特别合乎时宜,因为我们越来越关心文化,我们谈文化自信,谈传统文化,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可以说热潮越来越高。但是,我们如何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理解呢?

  

  有很多节目深受欢迎,如《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重要;《中国诗词大会》比谁能背诵或分辨中华古典诗词,也做得非常成功。各种书也出得非常多,到西单书城,《鬼谷子》等各种稀奇古怪的中国古书都有。但是我们能不能把它综合概括一下,能不能抓住中国精神?我觉得这可是个大题目。尝试编这么一本书,是大家急需的一个事情,如大旱逢甘霖。

  《中国精神读本》选文以近现代为主,这点让我很感动。编中国精神,从哪说起?从《周易》说,可以;从《论语》说,可以;从《道德经》说,可以;从《孟子》说,可以;要从宋明理学、新儒学说,更可以……我们这里侧重近现代。近现代是对中国精神的考验,也是对中国精神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的中国精神发达得早,已经发展很长时间,在亚洲处于前列,但是很少受到非常认真的挑战,所以容易变成大家背诵的老一套。

  李白早就看出这一点,发愁“白发三千丈”;搞艺术的李贺也说“寻章摘句老雕虫”“文章何处哭秋风”,写出的文章只是章句之学。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残局,中国的命运受到挑战,正是在这种挑战当中,中国的文化、传统、精神显现了它的担当,显现了它的应对、反省、自我调整,也显现了它学习的精神、见贤思齐的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

  我在想,中国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精神是文化精神,是拒绝森林法则的精神。中国精神,概括起来,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圣贤精神,是奉献的精神。“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天下大同”、“天下为公”,都是用最好的最善良的思想来贡献给社会,贡献给人民。

  所以我们中国讲究的是什么?是得有爱圣贤的精神,是尊重文化、尊重礼义的精神。这种圣贤精神包含了君子的精神,也包含了士大夫的精神,而我们在近现代这一批思想家、文学家,这一批大知识分子当中,看到了他们身上确实有这种文化的精神、士大夫的精神、君子的精神,也有救国救亡的精神,此外也有追求现代化——当时这个词虽然没那么提,但是从五四以来,可以看出来实际上是在追求现代化——的精神。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引进使我们中国精神也和人民革命的精神相结合。

  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觉得如果我们再编,还要研究发展的精神、改革的精神。当然,这里有很多革命的精神、治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

  (编辑整理自王蒙在《中国精神》发布会上的讲话,有删减)

  延伸阅读》》》》

  文钟和

  “一个大国,一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家,都有拿得出手的读本。一个国家有了拿得出手的读本,把自己的精神、文化,特别是内核准确地用通俗的方法表达出来,说明这个国家文化的成熟和自信。”出版家邬书林说。

  最近,由浙江文艺出版社主办、果麦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精神读本》新书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精神读本》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40年来100多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诗人、学者的文章,这些文章笔触优美,他们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或壮怀激烈,指点江山皆而有之;或书写爱国情怀,或表达崇高的革命理想;或以开启民智、振奋民心为己任,书中文字直观地为当代读者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中国精神进化史:展现一度“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中国,是如何“换了人间”。

  《中国精神读本》一书的编委会阵容强大,主编是原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学者王蒙先生,编委会成员同样名家云集。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足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精神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它以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伟大斗争、伟大实践、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为基础,从中汲取养料,凝聚为中国力量的核心。

  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而尤其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彰显在改革开放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精神以及气息。中国精神具有理想高远,紧贴实际、科学理性、人文关怀等鲜明特点,具有刚柔相济,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与转化的一种精神,以及卓越的包容性,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

  在钱穆看来,中国的文化精神、历史精神以道德为核心,是一种持续数千年的道德精神,如果没有这种民族精神,就不可能孕育出世界上最悠久、最伟大的中华民族。哲学家张岱年将之归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文脉】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

  这几位在江苏治水留下美名

  中国古代水利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很多著名善于治水的水利学家。日前,水利部公布了12名“历史治水名人”。江苏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水文化悠远。这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有多位在江苏留下足迹,为古代江苏水利治理做出了贡献。

  

  不但会写诗,苏轼还会治水灾

  第一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这其中,至少有苏轼、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四位治水名人与江苏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们所熟悉的北宋名臣苏轼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爱吃红烧肉的美食家。殊不知,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在杭州、徐州、湖州、扬州等河网密布地区,他都出任过地方官。他始终将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科学治水。

  北宋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由密州知州改任徐州知州。徐州虽地处江苏北部,但河流密集,泗水、大运河、护城河、奎河等河流造就了徐州“五省通衢”的有利地理位置。

  

  苏轼到徐州不久,一场水灾爆发,七月十七日,“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黄河在澶州决口,凶猛洪水四处横流。徐州城内的苏轼获知后,立刻率领百姓增筑城墙,准备抗洪用具,严阵以待。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抵达徐州城下,苏轼率领军民日夜坚守,从容应对。他“衣亵履屦”,吃住在城头上,喊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口号,日夜不离抗洪前线一步。洪水沿着城墙上涨了二丈八尺,但始终没有灌入城内。在坚守了七十多天后,大水终于退去,这位新知州用出色的抗洪成绩,赢得了徐州人民的爱戴。

  

  洪水过后,苏轼在徐州城外筑起一道“七百九十丈”护城长堤,后人称为“苏堤”。次年,他还在徐州东门建造一座“黄楼”,用黄土涂色,取“土能克水”之意。其弟苏辙撰写《黄楼赋》,盛赞苏轼治水功绩及黄楼壮观景色。

  苏轼一生多次抗洪治水,他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水利经验。他与江苏渊源深厚,除了在徐州治水,在扬州建“谷林堂”外,终老地也是在江苏。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常州藤花旧馆结束了传奇一生。

  束水攻沙,潘季驯治理黄淮运

  如今,来到淮安的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你能看到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的古迹——陈潘二公祠。这座建筑纪念的是对淮安有突出贡献的两位水利名人——陈瑄和潘季驯。其中的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也被列入“历史治水名人”中。

  “潘季驯虽不是江苏人,但他在江苏,尤其在淮安留下了很多治水故事。对黄河、运河、淮河的治理功勋卓著。”在淮阴师范学院李德楠教授看来,正是江苏成就了潘季驯的事业,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学家之一。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潘季驯出生于浙江湖州,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第。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他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前后长达27年,在明代所有治河官员中任职时间最长。

  

  1565年,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徐州以北的大运河一片泽国,“上下二百里运道俱淤”。潘季驯受命协助工部尚书朱衡治河,他提出“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方案,动用十余万民工,开新河一百四十里,疏浚旧河五十余里。1569年和1570年,黄河又在沛县、邳州决口,潘季驯再次出任河道总理,他“加修堤岸,塞决开渠”,督率民工五万余人,堵塞决口十一处,取得治河工程的成功。

  1576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再度在徐州决口,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河道总理,这一次他提出“民生运道两便”的规划,全面治理黄河、运河、淮河。潘季驯认为,三河的治理密切相关,“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两年时间内,他率众修石堤,开河道,塞决口,建水坝,挖淤泥,栽堤柳,对黄、淮、运进行大规模整治。1588年,黄河水患再起,年近古稀的潘季驯第四次出任河道总理,经过深入调查后,他提出“淤滩固堤”,巩固了黄河大堤,有效地恢复了运河漕运。

  在治水理论上,针对黄河多沙,“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潘季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他创造性地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理论,规划了一套包括缕堤、遥堤、格堤等在内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潘季驯筑黄河大堤,筑洪泽湖大堤,直接目的是为了‘束水攻沙’,根本目的是治黄通漕,确保漕运畅通。”李德楠说。

  

  潘季驯的治水方略被清代所沿用,他留下的《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水利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素服上阵,林则徐在大堤上留下名姓

  虎门销烟,林则徐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清代名臣也是一位水利专家。林则徐为官四十载,宦游十三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兴修水利的足迹。林则徐认为,水利兴废攸关国家命运和人民生计,因此,每到一地,他就治水一方。

  江苏是林则徐任职时间最长的地区,他在这里担任过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主持治理过长江、黄河、吴淞江、洪泽湖等水系。

  

  道光四年(1824)八月,林则徐母亲病逝,身为江苏布政使的林则徐回福州为母亲守孝。同年十一月,洪泽湖大堤周桥段决堤,天寒地冻之时,洪水泛滥,灾民苦不堪言,淹死者冻死者不计其数。两江总督孙玉庭因此被免职,由漕运总督魏元煜接任。如何治理水患?魏元煜心中没底,他向朝廷推荐了正在家中守孝的林则徐。此时的林则徐身患疟疾,又重孝在身,但他毫不犹豫,从福州赶往千里之外的高家堰(洪泽湖大堤)。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身着素服,亲自指挥加固大堤,仔细查勘,督办工程。洪水在大堤外冲出了一个近27米深的大塘,民间俗称周桥大塘。经过六年修筑,林则徐率人在周桥大塘外口建成一道长近800米、堤顶宽33米的内堤,同时用条石砌成外堤。地面上条石多达十一层,极其坚固。条石间镶有铁锔,上有“钦工”“林工”等铭文。这是林则徐对周桥大塘堤坝工程质量充满信心的体现:一旦将来出现质量问题,他愿意通过“林工”铭文,让朝廷对他进行追查问责。

  

  在苏南,林则徐还疏浚了白茆河、刘河,道光十四年(1834)工程完工后,两条河流发挥了调节雨量的作用,有效地减轻了江南的水患,促进了江南经济的恢复。

  

  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活跃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的,唯有“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先生。他和江苏的渊源同样深厚,曾长期在位于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及河海工科大学(河海大学前身)任教,教授水工结构、机械、力学、路工、数学、地质、地理、德文等课程。

  

  当时的河海教材使用英语原版书,授课也使用英语,李仪祉认为使用外国课本不符中国实际。他率先编写汉语教材,并用汉语进行教学。

  

  在河海,李仪祉培养了大量水利人才。他的学生汪胡桢院士回忆:“我1915年中学毕业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庄严得像神父样的李仪祉第一次跨上讲台为我们上水工课时,全班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屏住了,大家为李仪祉的博学所折服。李仪祉曾两次留学德国,专攻水利工程,他是全校师生敬仰的学术权威。”

  交汇点记者 于锋

  

  【百家】

  温柔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叙述,赋予这个世界意义

  世界是我们每天在信息、讨论、电影、书籍、流言蜚语和小轶事的织布机上编织的织物。今天,这些织布机的范围是巨大的——感谢互联网,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个过程,或承担责任或不,或带着爱意或满怀恨感,或好或坏。当故事改变了,世界也就改变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是由文字构成的。

  因此,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叙述这个世界,就有巨大的意义。一件事发生了,如果没人讲述,那这件事就停止存在并消亡。谁能讲故事编故事,谁就有掌控权。

  与其他形式的叙事相比,小说和文学可能总体上已经变得有些边缘化了。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和知觉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智力,需要集中精力和注意力,而在当今这个极度分散注意力的世界中,这种能力变得越来越罕见。

  我们无需依靠印刷文字就可以直接传播经验,当你只需拍照并立即通过社交网站将照片发送出去时,便不再有任何写旅行日记的需要。当你可以直接进入电视连续剧时,为什么还要写厚厚的小说?与其和朋友一起出去玩,不如去玩游戏。写一部自传?没有意义,因为我在Instagram上关注着名人们的生活而且可以了解他们的一切。

  我不想就此描绘出一幅全景图。但我时常被一种世界有所空洞的感觉困扰。当透过玻璃屏幕与APP感受这一切时,这世界变得虚幻、遥远、两极、奇怪得不可描述,即使在这里想找到任何一段信息都令人惊奇地容易。在信息的洪流中,个体的声音纷纷失去了轮廓,很快在我们的记忆中被瓦解,变得不真实,然后消失。

  文学是极少数可能让我们贴近世界确凿事实的领域之一,由于它的本质涵盖了心灵的哲学,也因为它始终关注人物内在的合理性与动机,揭示出他们难以用其他方式向他人展开的体验。唯有文学能够让我们深入其他存在的生命,理解他们的逻辑,分享他们的感情,体验他们的命运。

  故事,把万物联为一体

  从某刻起,我们开始片段地看待世界,通过星系之间般遥远的一小点一小点理解彼此分离的一切:医生按我们的特殊情况分别诊治,我们的午餐和大型牧场丝毫无涉,我的新上衣和亚洲某座破旧的工厂又有什么牵扯呢。所有事与其他所有事分割开来,都单独存在,互相没有任何联系。

  在我看来,“蝴蝶效应”的发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对自身的有效能力、控制能力以及自身在世界上的至高无上感抱有坚定的信念。这种时代的结束并没有剥夺人类成为建造者、征服者和发明家的能力,但它表明,现实可能比人类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并且,我们人类只是这些过程中的一小部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些惊人的、有时令人惊讶的依赖关系。

  人、植物、动物和物体全都浸入了一个由物理定律支配的单一空间。这个空间有它的形状,在此之中,它的物理定律塑造出无数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不间断地相互关联着。我们的心血管系统就像江河的流域系统,一片树叶的结构就像人类的运输体系,星系的运动就像水槽放水时回旋的漩涡,社会群落的发展跟细菌群落的扩张方式也是类似的。

  我们的言语、思维和创造力不是抽象的脱离世界的东西,而是在这个世界无休止转变过程中的另一个层次的延续。

  我一直在想,如今是否有可能找到一个新型故事的基础,这个新型故事是普遍的、全面的、包容的,根植于自然,充满情境,同时又是可理解的。

  最好的办法就是诚实地讲述故事,用这种方式激发读者脑海中形成整体感,促使读者将片段整合成整体,以及从事件的微小粒子中推导整个星丛。要讲述这样的故事,去清楚表明每个人与每件事都沉浸在一个共同概念中,而在星球的每一次转动中,我们都在脑海中细心刻画着这个共同概念。

  温柔,让人类分享感受

  我写小说,但我的小说从来不是纯粹的虚构。每当我写作的时候,我必须感受自己内心的一切,我得让书中所有出现的生物和物体穿透我,包括所有属于人类和超越人类的一切,以及所有鲜活着但并未赋予生命的一切。我必须以最严肃的态度细细审视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在内心将他们人格化、个性化。

  这就是温柔的目的——因为温柔是拟人化的艺术,是分享感受的艺术,由此无限地发现同感之处。编写故事意味着赋予物体生命,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这些碎片映照着人类经验、生存境况和记忆。温柔让与之有关的一切个性化,让这些事物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有被表达的可能。

  温柔是爱最谦逊的形式。无人信仰它,也无人引用它。它没有特殊的标志或符号,也不会招致犯罪的念头或挑起嫉妒之心。

  温柔是自发的、无私的,它超越了同理心,虽然可能略显忧郁。温柔是有意识地共同分享命运。

  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关怀它的脆弱、独特,以及无法抵挡痛苦和时间的状态。

  温柔感知我们之间的纽带、我们之间的相似和一致。温柔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向我们展现这世界的生机、鲜活和相互连接,展示出世界与自身的合作与相互依赖。

  文学建立在自我之外对他者的温柔之上。这是小说的基本心理机制。感谢这个神奇的工具,这是人类最复杂的交流方式,让我们的经验能够穿越时间,达到那些还未出生的人,有一天他们会转向这些被我们写下的文字,阅读我们讲述的关于自己和世界的故事。

  在气候危机和政治危机之中,我们正试图找到我们的道路,也急于通过拯救世界来抵挡这些危机。但这些危机并非是凭空出现的,我们时常忘记,这些危机并非仅仅是命运或天数的捉弄,而是特定行动和决策下的结果,其中包括贪婪、不尊重自然、自私、缺乏想象力、无休止的竞争和丧失责任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讲述一些故事,仿佛世界仍然是一个鲜活的、完整的实体,不断在我们眼前成型,仿佛我们就是其中一个个微小但强大的组成部分一样。

  (作者为201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标签:
责编:王瑶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