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江苏稀有剧种走向全国:丹剧登上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
2020/01/08 20:25  新华报业网  

  新年伊始,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13个剧种组成的17个节目中,江苏的稀有剧种丹剧有幸入选,首次登上国家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丹剧第四代传人金红霞、谢爱忠搭档演出了传统剧目《槐荫记》片段。

  

  

  稀有小剧种,登上新年戏曲晚会

  “我们唱了一辈子丹剧,做梦也没想到能登上国家最高规格的戏曲舞台,这一回,值了!”金红霞、谢爱忠两人异口同声。

  2019年11月15日那一天,团长殷雪峰记忆犹新。“下午5点,突然接到了省文旅厅领导的电话,通知我们第二天去北京参加新年戏曲晚会试演,演出剧目是《槐荫记》。放下电话,激动又紧张,演员、乐队、曲谱、服装,连夜坐高铁奔赴北京。”这是他们第一趟去北京,待了12天,节目审过之后就让他们回去等消息,煎熬中等了一周。

  12月3日,终于接到北京电话,通知她们5日赴京参加排练。喜出望外,剧团二度北上。这一回,他们在北京足足待了一个月,历经9次审查,层层过关。金红霞、谢爱忠两位主演每天的日程除了排练还是排练,有时忙得连剧组提供的盒饭都来不及吃。元旦回到家后,谢爱忠不由感慨“终于吃上饭了”。

  12月31日,戏曲晚会正式开演,丹剧《槐荫记》片段排在晚会第三个节目,金红霞、谢爱忠二人出色的表演,生动演绎出七仙女与董永男耕女织、比翼双飞的恩爱之情,也将丹剧清凉委婉、气韵悠长、刚中有柔的特点展现了出来,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戏曲晚会总导演石玉昆评价说:“丹剧是滩簧系列里最小的剧种,丹剧团也是此次全国各地戏曲剧种大会师里最小的一个剧团。他们在国家最顶级的晚会中,呈现出了最高的艺术水平。这是一场光荣的演出,为江苏人民争了光,为新生弱小的丹剧争了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戏曲各剧种的扶持和关心。”

  

  62载风雨兼程,丹剧历经浮沉

  诞生于1958年的丹剧,脱胎于有200多年历史的丹阳地方曲艺“啷当”,被列为全国稀有剧种,1992年,丹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算起来,金红霞、谢爱忠、殷雪峰等已是丹剧第四代传人。

  丹剧诞生之初曾风靡一时。1959年12月,丹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砻糠记》赴南京参加全省汇报演出,引起轰动。即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丹剧仍拥有众多观众。“以前我们不仅在丹阳周边演,还经常去淮安、盐城等苏北地区演,那里的老百姓很喜欢听丹剧的,有时我们也演锡剧,演员都是一专多能,那时剧团的日子挺好过的。”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正是整个戏曲行业最低落时期,丹剧也随之没落。金红霞、谢爱忠、殷雪峰这一批演员1988年进团,刚好赶上戏曲的低潮期。“最惨的时候几个月没有戏演,只能在家赋闲”,谢爱忠说。殷雪峰则靠走穴唱歌挣钱养家。1992年5月,剧团创排大型现代戏《野塘婚礼》,代表江苏参加文化部在泉州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剧目奖和演员奖,丹剧团因此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当时如果没有丹阳铝箔厂(江苏大亚集团前身)等企业的资助,我们赴福建参演的来回费用都成大问题。”殷雪峰说。

  2015年,在剧团经营发展陷入困境的形势下,丹阳市文广新局时任艺术科科长的吴永平临危受命,挑起了剧团团长重任。剧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一方面四处寻求合作、开拓市场,增强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对内加强科学管理,提倡“一岗多职、一人多用、一专多能、一团多营”,出台多项激励机制。

  适逢国家和省一系列扶持戏曲发展政策的出台,201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新时期江苏首个戏曲专门文件,明确提出要抢救丹剧、通剧等相对弱势剧种。2016年,丹阳市委市政府针对丹剧生存现状,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省文旅厅近几年特别关注小剧种发展,尽量给它们创造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机会。省文旅厅艺术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小剧种生存不易,今年厅里推荐丹剧参加新年戏曲晚会,也是为了让它在全国观众面前有一个展示机会,赢得更多的关注。”

  演员兼舞美,没钱如何留住人

  虽然丹剧开始慢慢复苏,但对仅有49位演职员工的丹剧团来说,现状依然困顿。

  

  剧团坐落在小城丹阳的西北一隅,院门上挂着两块牌子:丹阳市丹剧团和丹阳市戏剧总团。走进院子,一眼就能望到头,三十米开外是一间仓库,团里所有的舞美道具都在里面制作和存放。制作道具的人,正是团里的丑角演员张秀龙。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用心打磨着木头桌面,“这张桌子是花3000元从淘宝上买来的,现在我要把它锯开、拆分、喷漆,这样便于运输,上了舞台再拼装起来。”

  现任团长殷雪峰告诉记者,剧团没钱搞大制作,一般的舞美道具都是自己做,“我们团经济困难,所以只要不是主演,基本上都会身兼数职,比如张秀龙是演员兼舞美制作,琵琶演奏员白天要做会计出纳,就连门卫都兼着厨师,给大家烧一顿午饭。”

  除了舞美道具,仓库里还堆着一排排摞得老高的塑料板凳,殷雪峰指着这些板凳和仓库门前停着的两辆舞台车说:“我们下乡演出去的地方几乎没有剧场,连观众坐的板凳都是我们自带。舞台车开到现场后,车厢成为舞台。有一次,刚演到一半,突然下起雨来,大家拼命地抢护服装道具,人淋湿了没关系,服装道具淋雨就彻底坏了,所以我们每次下乡演出,都会反复确认演出时段有没有雨。”

  院子一侧是一间简陋的排练厅,这次采访就被安排在排练厅里进行。说起登上新年戏曲晚会舞台这件事,大家都很兴奋,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深深的担忧。“我今年52岁,2018年退休,拿到手的退休工资才两千多,你说这样的退休待遇怎么留住后面的年轻人?”谢爱忠一直是团里的花旦台柱子,如今被返聘回团,她对丹剧如何留住人才充满忧虑。

  其实,待遇跟不上已造成第五代丹剧人才的流失。殷雪峰说:“2016年,丹阳市委托江苏省戏剧学校定向培养的20名丹剧学员毕业进团,如今已经走了8个,还有两三个在家生孩子。2019年,又一批委培生在扬州艺校开始学习,但他们进团后会留得下来吗?”

  记者采访中最深的感受是,如今,丹剧受到了各方重视,也获得了不少政策支持,但丹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自身要不断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也呼吁社会各界对丹剧的支持,尤其是社会资本的介入。

  记者 高利平 文/视频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