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文艺周刊荐读|细数2019江苏文艺关键词
2020/01/09 10:05  交汇点新闻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66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印象2019,细数江苏文艺关键词

  文艺,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行。2019,是江苏文艺向着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发起冲刺的一年,原创精品力作不断诞生,凯歌不断;文艺人才培养多途创新,捷报频传;品牌平台建设夯实基础,不断升级;群文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回眸再出发,又是逐梦时。以文艺之名,让我们拥抱更加精彩的2020!

  

  关键词:名师带徒

  “名师带徒”计划启动,推进江苏文艺薪火相传

  有青年人才,文艺才有未来。2019年,一支阵容齐整的“文艺苏军”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4月12日,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启动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现场,毕飞宇等近百名文艺名家与新秀、英才结对。这场隆重的仪式,体现着“文艺苏军”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是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更加注重文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超常规措施培养一批青年文艺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建强“文艺苏军”的有力举措。这项计划突破身份、学历、职称等条件限制,首批分别选聘100位文艺名家和100名青年文艺工作者作为名师和学徒,采取超常规措施,培养一批青年英才,造就一批文艺名家。

  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省两办专门印发《江苏文化人才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文艺苏军”建强工程,形成以紫金文艺名家为引领、紫金文化艺术英才为中坚、紫金文化艺术优青为支撑的“金字塔”形文艺人才队伍。

  

  关键词:紫金文化艺术节

  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打造丰盛文艺大餐

  当美好的金秋点缀上文艺的色彩,每一年的紫金文化艺术节都是广大市民百姓翘首以盼的艺术盛会。2019年紫金文化艺术节于9月30日如约而至,本次艺术节以“礼赞新中国 讴歌新时代”为主题,秉持“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堪称是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

  40台优秀剧目、12场音乐会、8场大学生戏剧展演、7场专题艺术展览、13场设区市级和100多场县(市、区)级群众文化广场演出等百余场活动……这场文艺盛会不仅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更是江苏锻造精品的重要载体。在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舞台上,一大批原创剧目将江苏舞台创作的实力和水准充分展现出来,进一步擦亮了“江苏出品”的文化品牌。

  近年来,江苏文化品牌建设有力推进,持续打造以紫金文化艺术节、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紫金文创设计大赛等为代表的“紫金”系列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关键词:“文学之都”

  南京入选“文学之都”,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声音

  去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宣布,批准66座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南京被列入“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南京,镌刻了中国1800年的文学记忆,也见证了中国1万部文学作品的不朽传世。如今,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一古一今两张文化名片的迭代,开启了这座城市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新篇章。

  文学作为南京的打开方式,将在当下和未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怎么用好文学之都品牌?除了传播中国声音,传播中国理念,让世界了解中国之外,入选“文学之都”也要服务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利用文学载体弘扬南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学与百姓生活有机结合,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关键词:江苏歌剧

  江苏歌剧新作《周恩来》上演,《鉴真东渡》《拉贝日记》世界巡演

  从2014年的《运之河》、2016年的《郑和》《鉴真东渡》、2017年的《拉贝日记》,一直到2019年首演的《周恩来》,五年五部,中国原创歌剧的“江苏现象”蜚声业界。

  歌剧《周恩来》是2019年江苏出品的又一部原创歌剧,用歌剧这一世界艺术语言,塑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杰出楷模的光辉形象,再现了他的卓著功勋和崇高风范。该剧去年10月15日延安演出之后,作为2019紫金文化艺术节新创舞台剧目,于同年10月20日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与江苏观众见面。

  江苏歌剧正在将中国故事带上国际舞台。去年6月,江苏原创歌剧《鉴真东渡》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成功演出四场,场场座无虚席,观众反响热烈。从7月3日开始,《拉贝日记》行走欧洲两国三城,一共演出五场。两部原创歌剧亮相的舞台均是世界最高艺术殿堂,得到了世界观众热情的掌声和欢呼。

  

  关键词:“五个一工程”奖

  江苏5部作品获第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19年8月19日,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江苏5部作品上榜,居全国第一方阵,江苏省委宣传部获“组织工作奖”。江苏报送的作品电视剧《黄土高天》、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歌曲《蓝天下》《一路走来》和图书《因为爸爸》脱颖而出,展现了新时代江苏文艺繁荣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最新成果。

  同年10月31日,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仪式在江苏大剧院举行,79部优秀作品受到表彰,充分展现了江苏省文艺事业的蓬勃生机和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的最新成果。其中,《四个春天》等4部电影、《国宝奇旅》等5部电视剧、《榜样——周恩来的故事》等10部电视纪录片、《神秘世界历险记4》等5部动画片、《送你过江》等20部戏剧、《寻找保尔》等10部广播剧、《霜红秋白(组曲)》等10首歌曲、《大水》等10部图书,获“优秀作品奖”。

  

  关键词:“文华大奖”

  苏剧《国鼎魂》摘得“文华大奖”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去年6月2日在上海闭幕,“文艺苏军”再获殊荣。苏剧传习保护中心的苏剧《国鼎魂》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苏剧《国鼎魂》讲述的是“国宝守护人”的故事。主创者将苏州潘氏一族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传奇故事搬上戏曲舞台,意在向国宝守护者、文化传承者致敬。

  苏剧与昆曲、苏州评弹并称为苏州艺坛“三朵花”,苏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正式建立,作为中心成立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苏剧现代戏《国鼎魂》以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的剧情,现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沉浸式舞美,韵味纯正又不乏融合创新的音乐,演绎了潘达于先生守鼎、护鼎又捐鼎的坎坷一生,描绘了华夏子孙对文化筑国的坚定信仰。苏剧《国鼎魂》此番获大奖,也为江苏地方剧种的发展提供了典型借鉴意义。

  

  关键词:“梅花奖”

  青年昆曲演员单雯荣登“梅花奖”榜首

  去年4月26日晚,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江苏青年昆曲演员单雯凭借恩师张继青亲授的《牡丹亭》一举夺魁,荣登本届梅花奖榜首,成为江苏戏剧界第48朵“梅花”。

  梅花奖被誉为中国戏剧表演领域的最高奖项。从1983年开评至本届,共评出696位获奖演员。第29届梅花奖是中国文艺评奖改革后的第二次评选,名额由原来的30名压缩至15名,含金量更高,竞争更加激烈。2019年4月13日至26日,全国17名进入终评的戏剧演员在南宁现场竞演,差额评出15名获奖演员。单雯塑造的杜丽娘表演细腻典雅,唱腔悠远流丽,人物刻画深入,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评委。

  

  关键词:文艺名家晋京展演

  江苏文艺名家晋京展演精彩不断

  近年来,江苏紧紧围绕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中心环节,突出文艺名家的带头示范作用,专门为“紫金文化奖章”获得者等文艺名家举办晋京展览展演和作品研讨会,如赵绪成水墨艺术展、冯健亲油画回顾展、孙晓云“与古为新”书法展、石小梅昆曲专场等,旨在集中宣传展示一批江苏各个艺术领域的名家名作,不断提升文艺名家的影响力、美誉度,加快构筑文艺高地,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去年,王芳昆剧苏剧专场演出、“江南情愫”朱昌耀作品与二胡独奏音乐会以及“天高云淡”高云作品展相继亮相,均赢得广泛关注。

  

  关键词:“明德行动”

  江苏文艺界启动“明德行动”,倡导德艺双馨

  2019年9月24日,省文联举行江苏文艺界“明德行动”启动仪式,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的要求,推举张继青、陈德林、黄素嘉、雷建功、吕少明五位老艺术家为江苏文艺界“明德模范”,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德艺双馨艺术家为榜样,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此次“明德行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具体行动:选树一批德高望重、艺术成就突出、甘为人梯的老艺术家,发挥“明德”典型示范作用;评选一批“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树立新时代优秀文艺工作者标杆;成立江苏省文联文艺工作者道德建设委员会,向全省文艺界发出一份《明德倡议书》;组织“明德模范”事迹报告会,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德艺双修、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关键词:全省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五周年,江苏举行全省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去年10月12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江苏举行全省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号召和推动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加快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在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中提振精气神、展现新作为。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座谈会上对全省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希望大家强化思想引领,做有信仰的文艺工作者;始终扎根人民,做有情怀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拥抱时代,做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做有作为的文艺工作者;自觉崇德尚艺,做有境界的文艺工作者。

  交汇点记者 顾星欣

  

  【繁花】

  丹剧《槐荫记》上了新年戏曲晚会——稀有小剧种 期待更美艳阳天

  

  新年伊始,2020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在13个剧种组成的17个节目中,江苏的稀有剧种丹剧有幸入选,首次登上国家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丹剧第四代传人金红霞、谢爱忠搭档演出了传统剧目《槐荫记》片段。

  

  稀有小剧种,登上新年戏曲晚会

  “我们唱了一辈子丹剧,做梦也没想到能登上国家最高规格的戏曲舞台,这一回,值了!”金红霞、谢爱忠两人异口同声。

  2019年11月15日那一天,副团长殷雪峰记忆犹新。“下午5点,突然接到了省文旅厅领导的电话,通知我们第二天去北京参加新年戏曲晚会试演,演出剧目是《槐荫记》。放下电话,激动又紧张,演员、乐队、曲谱、服装,连夜坐高铁奔赴北京。”这是他们第一趟去北京,待了12天,节目审过之后就让他们回去等消息,煎熬中等了一周。

  12月3日,终于接到北京电话,通知她们5日赴京参加排练。喜出望外,剧团二度北上。这一回,他们在北京足足待了一个月,历经9次审查,层层过关。金红霞、谢爱忠两位主演每天的日程除了排练还是排练,有时忙得连剧组提供的盒饭都来不及吃。元旦回到家后,谢爱忠不由感慨“终于吃上饭了”。

  12月31日,戏曲晚会正式开演,丹剧《槐荫记》片段排在晚会第三个节目,金红霞、谢爱忠二人出色的表演,生动演绎出七仙女与董永男耕女织、比翼双飞的恩爱之情,也将丹剧清凉委婉、气韵悠长、刚中有柔的特点展现了出来,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戏曲晚会总导演石玉昆评价说:“丹剧是滩簧系列里最小的剧种,丹剧团也是此次全国各地戏曲剧种大会师里最小的一个剧团。他们在国家最顶级的晚会中,呈现出了最高的艺术水平。这是一场光荣的演出,为江苏人民争了光,为新生弱小的丹剧争了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戏曲各剧种的扶持和关心。”

  六十载风雨兼程,丹剧历经浮沉

  诞生于1958年的丹剧,脱胎于有200多年历史的丹阳地方曲艺“啷当”,被列为全国稀有剧种,1992年,丹剧团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算起来,金红霞、谢爱忠、殷雪峰等已是丹剧第四代传人。

  丹剧诞生之初曾风靡一时。1959年12月,丹剧团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砻糠记》赴南京参加全省汇报演出,引起轰动。即便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丹剧仍拥有众多观众。“以前我们不仅在丹阳周边演,还经常去淮安、盐城等苏北地区演,那里的老百姓很喜欢听丹剧的,有时我们也演锡剧,那是的我们虽然忙碌与艰苦,但我们很充实。”

  但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正是整个戏曲行业最低落时期,丹剧也随之没落。金红霞、谢爱忠、殷雪峰这一批演员1988年进团,刚好赶上戏曲的低潮期。“最惨的时候几个月没有戏演,只能在家赋闲”,谢爱忠说。殷雪峰则靠走穴唱歌挣钱养家。1992年5月,剧团创排大型现代戏《野塘婚礼》,代表江苏参加文化部在泉州举办的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剧目奖和演员奖,丹剧团因此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当时如果没有丹阳铝箔厂(江苏大亚集团前身)等企业的资助,我们赴福建参演的来回费用都成大问题。”殷雪峰说。

  2015年,在剧团经营发展陷入困境的形势下,丹阳市文广新局时任艺术科科长的吴永平临危受命,挑起了剧团团长重任。剧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一方面四处寻求合作、开拓市场,增强造血功能,另一方面对内加强科学管理,提倡“一岗多职、一人多用、一专多能、一团多营”,出台多项激励机制。

  2015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作为新时期江苏首个戏曲专门文件,明确提出要抢救丹剧、通剧等相对弱势剧种。丹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针对丹剧生存现状,给予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省文旅厅近几年特别关注小剧种发展,尽量给它们创造在公众面前亮相的机会。省文旅厅艺术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小剧种生存不易,今年厅里推荐丹剧参加新年戏曲晚会,也是为了让它在全国观众面前有一个展示机会,赢得更多的关注。”

  五代人的坚守,丹剧生生不息

  剧团坐落在小城丹阳的西北一隅,院门上挂着两块牌子:丹阳市丹剧团和丹阳市戏剧总团。走进院子,一眼就能望到头,三十米开外是一间仓库,团里所有的舞美道具都在里面制作和存放。制作道具的人,正是团里的丑角演员张秀龙。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用心打磨着木头桌面,“这张桌子是花3000元从淘宝上买来的,现在我要把它锯开、拆分、喷漆,这样便于运输,上了舞台再拼装起来。”

  

  副团长殷雪峰告诉记者,剧团没钱搞大制作,一般的舞美道具都是自己做,“我们团经济困难,所以只要不是主演,基本上都会身兼数职,比如张秀龙是演员兼舞美制作,琵琶演奏员白天要做会计出纳,就连门卫都兼着厨师,给大家烧一顿午饭。”

  除了舞美道具,仓库里还堆着一排排摞得老高的塑料板凳,殷雪峰指着这些板凳和仓库门前停着的两辆舞台车说:“我们下乡演出去的地方几乎没有剧场,连观众坐的板凳都是我们自带。舞台车开到现场后,车厢成为舞台。有一次,刚演到一半,突然下起雨来,大家拼命地抢护服装道具,人淋湿了没关系,服装道具淋雨就彻底坏了,所以我们每次下乡演出,都是在与天公作斗争,然,我们乐在其中。”

  2019年,丹阳市委市政府特别关注丹剧的传承工作,拨付专项资金选拔了25名小学毕业生作为丹剧传承人才送到扬州市艺术学院进行专业培训,意味着这些孩子们是丹剧的第六代传人,接力着丹剧生生不息。

  交汇点记者高利平

  

  【艺评】

  另眼相看B站跨年:公共文化产品需构建独特记忆

  步入2020年,在这崭新的几天内,全网都被喊去补一场叫做“B站跨年晚会”的课。“太神仙了、炸裂、最好的跨年晚会”,满屏的弹幕表达了观众的热爱,《人民日报》公众号也发文称“很懂年轻人”。在大部分卫视还在以“热度”为标准邀请艺人和敲定曲目时,B站却用大数据抓住了年轻的心,凭借共鸣共情和家国情怀引发观看热潮之余,一台晚会也让B站的市值一夜上涨50亿。

  同时刷屏的还有知识跨年演讲。无论是罗振宇,还是吴晓波,都提出了文化经济新机遇。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近日中戏也宣布将首次招收戏剧人工智能博士研究生。站在“20时代”之始,我们能从这些“火热”中预见哪些文艺新路径?

  

  读懂年轻人,突破界限

  B站的跨年晚会直播同时在线观看8000万,截至3日晚间,这台名为“2019最后的夜”晚会总播放量超过4600万次。84.5万弹幕几乎都在“牛”与“泪目”中反复切换。随着口碑的“出圈”,这一数据还在不断生长。

  抓住年轻的心,无疑是B站跨年成功的关键之一。当80后、90后、00后成长为观众主体,更要了解他们成长的“土壤”,解剖他们的精神世界。

  B站跨年晚会一开始的定位就是想做一台“属于年轻人的晚会”。无论是《哈利波特》交响乐,嘻哈唱法的《哪吒》,还是《亮剑》主题曲《中国军魂》,都满足了粉丝们记忆深处最细腻的情绪。

  “年轻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在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永昶看来,B站文化非常典型的特征是部落化,很多年轻人因为找到了自己喜爱的文化圈层,愿意追踪、沉浸并创造相关的文化产品。因此,他们有着“投入地爱一次”的从属感和认同感,为他们的文化产品打上个性与创新的青春标签。当很多个小圈层文化交融汇集起来之后,就形成了B站青年亚文化的集体特征,“破圈”已成为必然。

  古典与现代平分秋色,漫游与国风交替进行,艺术家和虚拟人物撞破次元壁……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从这台晚会的成功看到了传统文化蓬勃复兴的力量。“年轻人是对民族的和传统的艺术不感兴趣吗?不是!是需要有人把他们引进门。”李鸿良说,相同或近似年龄段的演员和观众,在人生经历和艺术审美上会有较多的共鸣。“省昆一直以来注重对第四代青年人才的培养,累积更多的年轻观众。而借由青年演员这个桥梁,审美的共鸣会传达给院团,使院团与时俱进。”

  无论是跨年晚会的爆红,还是跨年演讲的受关注,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李向民认为都跟“元旦”这个时间节点有关联。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过元旦?这是2020年伊始不少人察觉到的变化。相对于农历新年,元旦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反而让年轻人有轻松感,在这个节日里他们寻求区别于年长一辈的仪式感。

  尊重仪式感,打造文化产品

  伴随着大数据、AI、5G等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变迁,科技正不断拓宽着艺术的边界,它让一切界限都不再明显。其实中戏招收戏剧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生也展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呈现了一种新的“合作式”模式。艺术性和真实性不断碰撞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界限将不断被消解。

  B站依据大数据的精准贡献,了解用户群体的文化属性,了解年轻人的态度与方式。B站跨年晚会总导演宫鹏直言,自己以前对数据的了解只是泛泛的,但这回看到了数据的真实力量。“我们发现《钢铁洪流进行曲》出来之后,很多用户在B站上做态度表达,同时还发现,《亮剑》文化在B站上是独有的。考虑到年轻人这种有新意的爱国表达,我们把《亮剑》和《钢铁洪流进行曲》融合到了一起。

  科技为满足需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在碎片化时代,近距离的人际交流成为社会共同需求,跨年晚会等文艺产品通过提供各种仪式化的活动匹配了这种需求。

  “归属感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的需求,而电子阅读、移动通信,从某种程度上说疏离了人际关系。我们会发现,有时候一桌人吃饭,大家都很少讲话了。”在李向民看来,类似于跨年晚会这样的集体性活动,是通过修补归属感达到共鸣。而跨年演讲的兴起,则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人完成了思想的建构。“碎片化阅读时代,带有思想性的访谈和演讲,就像一根线串起了年轻人接收到的那些散落的信息‘珠子’。”

  李向民至今记得自己2000年在国外观看一场焰火表演的经历,不是因为焰火多壮观,而是它记录了自己迈入新千年的瞬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每年夫子庙的灯会、南艺的‘520’嘉年华以及去年国庆期间南京的焰火表演那么受欢迎,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人们需要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记忆。比如,进入‘20时代’的这一天我到底是怎么过的?这可能会构成一个人人生和青春记忆的重要部分。”爱热闹是人类的本能,在李向民看来,从线上到线下,公共文化产品也有很大的空间去进一步挖掘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

  “体验”时代,创新讲好故事

  在《预见2020》的跨年演讲中,吴晓波勾画了从书店到商场发生的变化,他把“国货运动、方兴未艾”、“体验经济、美好爆发”作为新时代的其中两个标签,提出新一轮的年轻消费者开始为传统和“体验感”买单。

  “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会慢慢地失去观众。”江苏锡剧团团长周东亮认为,在“体验”经济时代,必须用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在刚刚杀青的4K高清锡剧电影《紫砂梦》中,我们做了一些通俗化和流行化的尝试。当然也许这些尝试会引发非常大的争议,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争议,可能我们很难摸索出正确或者说可以得到好评的方向。回到舒适区是很容易的,而迈出创新的每一步,都会很艰难。但艺术家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有试错的勇气。“

  在李向民看来,2020年的文艺新热点对于文创产业也很有启发。“文创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传统产业中注入精神内容,从而实现产业的文化化。”在李向民看来,文创是精神内容,精神内容正在逐步的取代它的物质本身的功能,成为新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恰恰是文创和文创产业的一个本质。他以西藏舞台剧《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衍生品雨衣为例,阐述了共鸣共情在文创产品中的重要性。“首先这个雨衣本身的剪裁风格很好看很酷,另外它极具藏文化特色。雨衣的背后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藏戏面具的图案,另一部分是汉字部分。无论是‘回不了的是故乡,到不了的是远方’,或者是‘人间都是故乡,天下没有远方’,不仅精准地提炼了这两部舞台剧的内核,也让观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李向民看来,进入精神经济时代,产品的物质功能相对弱化,成为某种符号和审美的载体。好的文创产品能唤醒受众的回应与共鸣,以便大家可以识别、交流和感知。

  交汇点记者 陈洁 实习生 付娜娜

  

  【新潮】

  车厢里的阅读时光

  文|周水欣

  第一次坐火车是陪伴父亲回南京扫墓。我大约12岁,来回坐了著名的52次绿皮火车。当时的52次绿皮火车可是一票难求,是很多新疆人的回家必选。人们从南疆、北疆先坐了几天几夜的长途巴士到达乌鲁木齐,然后才换乘这列火车出疆。52次始发站乌鲁木齐,终点站上海。全程4077公里。那时,需要76个小时,也就是三夜四天。穿越沙漠戈壁,沿途经过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是一场漫长的旅途。回程则反向而行,再走一遍来时路。人们上车,将大包小包行李塞满车厢的各个角落,然后,换上睡衣拖鞋,拿出洗漱用品,把茶杯摆在卧铺中间的小茶几上,将小小车厢当作临时的小家,同车的旅客是一路上的家人,列车员就是临时管家,负责照顾大家。

  

  那年回程的时候,爸爸和我有一张下铺一张上铺。在南京的书店,我收获了一本外国小说,名字已经忘记了,讲的是与我差不多大的伦敦女子学校里发生的故事。一路阅读,时间也不觉得那么难熬,在火车上专注地看完了。那个故事到现在还记得,讲两个热爱文学的少女之间的竞争与和解、嫉妒与友谊。其中一段,班里诗歌大赛,一等奖作品居然出现两位作者:其中一位抄袭了另一位的。老师无法判断谁是真正的原创。于是老师让她俩分别背诵自己的作品。抄袭者早已做好准备,她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而原创者在背诵了第一句之后,稍事停顿,背诵的下面的诗句全部不是她所写的,老师也跟她一起背诵起来——原来,这个获奖作品的第一句,是她引用的一位著名的诗人的句子,她把诗人的原作背出来,老师就知道,她是真正的作者了。抄袭者根本没有看过原作,当即穿帮,羞愧不已。这本书是深绿色的书皮,中间画着线描的一个庄园建筑代表学校,一群女孩在庄园的草地上捧着书阅读。画面静美,而故事发人深思。阅读是多么美好而重要的一件事啊。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那个写诗的女孩写不出美妙的诗。如果不是她深爱阅读,也不会将喜爱的诗歌潜移默化到自己的作品里。

  我趴在我的上铺断断续续地看。一会儿,听见父亲问我喝水吗?一会儿我睡着了,书就扣在我的胳膊上。吃饭的时候我从上铺下来,问问老爸车到哪里啦?夜里熄灯后我握着我的书,听到广播员说,今夜穿越乌鞘岭,让旅客们注意保暖。我知道,进入我们西北走廊了,距离妈妈又近了。我感受夜幕下的火车氛围,车轮滚滚,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会有点紧张,生怕这个节奏会被打乱,逼着自己转移关注点。撩开一角绿色丝绒窗帘往外看去,黑漆漆的一片,能感觉到山洞一个接着一个,而黝黑的大山卧在不远处,连绵不绝。可以感觉到车在攀山越岭,气温是真的低下来了。书中那个抄袭的女孩也作了充分的备战准备,她一字不拉地背诵了获奖的文章。那女主角要如何拿回属于自己的文字,捍卫自己的荣誉呢?我满脑子跃跃欲试的反戈方案……早晨起来,会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远处天际是粉色与蓝白色晕染。初生朝阳与橘红夕阳看上四次,我就到家啦。我继续翻开我的书,这本书300多页,内容也有点悬疑。如何甄别真正的原创?这里面的女孩斗智斗勇……同行的旅客客气地跟爸爸说,“你女儿爱看书啊!好习惯。”我爸爸呵呵笑笑,拿出一个娇黄色的苹果,问我,“吃不吃?香蕉苹果,你喜欢的。”我沉浸在书中,恍惚地对爸爸笑一笑。

  

  读到最后的时候,老师和女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我将书静静合拢。书有点像扇子似的,微微往两边裂开。我的目光游弋着从车厢的顶层慢慢下移到下铺,几位旅客正坐在下铺聊着天。经过几天的熟悉,互相已知道了底细,俨然成为了熟人。随着越来越接近乌鲁木齐,大家放松而兴奋。一边喝着茶,一边说着各自的工作与生活。那声音好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而我的世界里是英伦女校里的文学争斗大白天下啦。我的眼睛和脸都有点肿,从卧铺伸出头看向车厢走廊两边,有个男子拿着个相机坐在边桌椅子上,对准外面的戈壁拍照。一个小姑娘坐在下铺边缘一下一下梳着长发,侧脸很像维吾尔族。大部分人在午睡吧。车厢突兀而短暂的安静。我很好奇大家都有怎样的经历?都要回到什么样的地方,或者去到哪里,有着怎样的缘起呢……火车真是一个神奇的空间,充满奇幻色彩啊。

  火车轰隆隆将我从翠绿的江南带回黄沙塞北,书籍陪伴我度过难忘的旅程。书包里还有婶婶送我的礼物:一套完整版上中下三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当年5元钱。我压一压鼓鼓的书包,车窗外远方戈壁“大漠孤烟直”的黄昏美景正在展开,一轮鸭蛋红的落日正缓缓西沉天边,残阳如血,仍旧是热烈的、熊熊燃烧的余韵。我的心怦怦跳荡,预感到未来,火车将带我去向无穷尽的远方,而我,只要带上心爱的书,就可以豪气走天涯。

  我的父母辈们在新疆完成了铁路初建的大格局后,紧接着立刻投入到铁路发展、铁路更新换代、铁路拓展的建设中去。车轮滚滚,一往无前。现而今的52次列车,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速调图,电气化改造,从绿皮车、红皮车、黄皮车,再到绿巨人,车型更迭,速度提升,从76小时全程,到48小时,到36小时。一本书还没有看完,已经到达目的地。对读者旅客如我来说,当时未觉得时间慢,现在深感觉时间快。火车上封闭的时间段,少有人打扰,也不能去做什么事,真是阅读的好时光。不论出差还是旅行,我的包里永远有一本纸质的书。即便现在网络化时代阅读变得碎片化,也有点泡沫,但有效的阅读还是通过读一本书来完成。“一本书”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可以是阅读器,可以是公众号。而一本纸质的书,却仍旧是一位资深读者的情意结。

  高铁飞驰,大大缩短了旅客们的乘车时间,变成了很多人首选的出行方式,也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规划与走向,这里到那里,这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都因为高铁而变得可联结,可延伸,可计划,可掌控,生活方式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高铁上的时间变得非常宝贵,高铁的环境与服务又令这些时间变得非常高效。我看到很多人坐在舒适的车厢里,上网、写作、处理工作、聊天、做计划,或者看剧、读电子书。列车行驶平稳,车厢服务周全,咖啡、热茶或者果汁,好像在咖啡馆里的悠闲时光。这种时刻,我会从包包里掏出一本书来。让高铁车厢,变成我的一方书桌,一个书房。

  火车拓展了我们的人生格局,阅读开阔了我们的狭窄眼界,终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变成更有趣、更活泼、更豁达的人。一本书在手,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安坐的内心的书房打开,一切终将卓尔不凡。

  

标签:
责编:刘雨菲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