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两朵“梅花”五朵“白玉兰”,江苏淮剧界“一门英豪”怎样炼成(视频)
2020/01/15 21:18  新华报业网  

  淮剧“灵魂三部曲”——《小镇》刚捧得文华大奖,《小城》又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1月8日,盐城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刚刚完成的最新修改版《小城》正在上演。“淮剧公主”陈澄身着白衣大褂,一头利落短发,她所饰演的小城名医肖悦华在坚守良知和包庇至亲之间经历着“灵魂的过山车”,舞台成为人心的道场。“手术台”边的布幔权充作水袖,化成主人公心中的无限缠绕。饰演肖悦华丈夫的是陈澄现实生活中的丈夫、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搭档近三十年,这对淮剧伉俪早已默契无比。

  

  陈澄

  

  陈明矿和陈澄

  在一百多公里外的江苏泰州,两双温慈的眼睛正注视着女儿女婿的成长。“淮剧皇帝”陈德林曾是舞台上一呼百应的“流量小生”,妻子黄素萍则为家中摘下了第一朵“白玉兰”。《小城》下一部是什么?两朵“梅花”、五朵“白玉兰”的淮剧世家如何见证淮剧的发展?《文艺周刊》记者穿梭于盐、泰两地,与四位淮剧名家对话,在这个阴雨绵绵的冬日里,打捞起一个又一个温暖闪亮的传承故事。

  

  陈德林和妻子黄素萍

  “老顽童”陈德林:

  几个尖子哪能够,我小车不倒你只管推

  

  开口跪!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段经过陈德林改良后的【生腔小悲调】——《牙痕记》“十年不见亲娘面”唱段,犹如平地炸起惊雷。质朴粗犷的淮剧似乎变了面貌,淮剧旦角筱(文艳)派的花腔、扬剧的特色被融入淮剧小生声腔中,传统淮剧生腔的音区从不超过七度,一下子拉宽到十三度,曲调峰回路转,音色也柔软了不少,塑造人物的能力大大增强。一出母子相逢、亦悲亦喜的情感大戏,被陈德林这个清秀小生演绎得千回百转、催人肺腑,无意间竟成为陈派唱腔的奠基之作。

  

  眼前的陈德林75岁,仍有着当家小生的精气神。满面红光,兴致高昂,声如洪钟,他和妻子黄素萍的温柔娴静相对照,更显得像个老顽童。“陈派唱腔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淬炼出来的!”陈德林思路清晰,“淮剧高亢激越、悲怆炽热、质朴粗犷,曾被老百姓一代代传唱,但和改革开放涌现的新鲜事物相比,就有点跟不上潮流,淮剧声腔虽亮却不美,生腔处于配腔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呈现,剧种塑造人物的细腻度还不够,这就要改!”

  

  陈德林教给淮剧人的真理:创新是戏曲的生命力,博采众长是创新的营养。改革开放后,剧团被抛向市场,逼得他在琢磨新戏、打磨“花色”上下足功夫。陈德林的戏至今看起来品相十足,热心的up主们把他的精品唱段剪辑好,放在网站上供粉丝追更:老戏新编《刘贵成私访》,陈德林一会儿是俊美阳刚的官生,一会儿扮成大家闺秀,“颜值十分能打”;《板桥应试》搬来著名昆曲导演范继信,质朴粗犷的淮剧接上了昆曲的高雅和文人气,“板桥三哭”成为著名的悲声绝唱。陈派代表作一出,观众对淮剧的认知上限被秒速刷新:“太土太硬”“唱得多动得少”那是老调,淮剧新风沁人心脾。

  

  “淮剧皇帝”哪是浪得虚名,在兴化顾庄乡上演《莲花庵》时,陈德林曾创下两万名观众赶来观演的淮剧单场上座率最高纪录。这也能叫舞台?网站上,指着当年在简陋的乡村草台上卖力表演的视频,陈德林哈哈一笑:“我们走的是乌兰牧骑小分队路线,尤其强调服务好乡镇观众。城市大,城市小,演出质量一个样;舞台大,舞台小,演出质量一个样;观众多,观众少,演出质量一个样!”

  绰号“戏疯子”,2005年,“疯”了一辈子的陈德林终于退休了,不舍是肯定的,“但给年轻人让台也是责任”。退休后,传承成了他忧心的事。女儿陈澄是“家传”的代表,陈明矿、李加虎、谭步全等弟子多数已成了剧团的台柱子,此时传承更在门外。到戏校上课,到苏州大学、盐城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讲座,为民间职业剧团辅导,对每一个上门求教的淮剧爱好者耐心讲解……“电话教学是我的特色。”陈德林幽默地说,但有时也会带来困扰,“深更半夜接到电话:喂,陈老师啊,有段唱腔我跟你请教下……一听就是喝醉了。虽然他的行为有点不礼貌,但是我不能让热爱淮剧的人伤了心,让他感到我陈德林架子大。作为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文艺界‘明德模范’,我有义务把淮剧事业传承下去——小车不倒,你们尽管推!”一番话逗得屋内人哈哈大笑。

  

  更重要的是,这份传承对观众、对民族是有意义的。淮剧是草根艺术,它的“情”深“味”足,在于和百姓悲欢的水乳交融。陈德林说得更好:“京剧的帝王将相,越剧的才子佳人,黄梅戏的天上人间,这是它们的特色,淮剧的特色是家庭伦理、日常生活。你看《赵五娘书房会》里写的蝗灾,多生动真实啊;《秦香莲》里一句‘好女不要拜干哥,好的少,坏的多’,能一下子把观众‘点’得笑起来。这就是生活的力量啊!”

  不疯魔,不成活。陈德林忧心的是,年轻演员“疯”得还不够:尖子演员还太少,要有更多的接班人追上来,淮剧才能走向辉煌!”

  千面陈澄:

  疑心是不是演员换了,定睛一看还是她

  

  “现代戏很少会像《小镇》《小城》这样,把人性剖析得如此透彻。”此刻陈澄坐在记者对面,“观众们不常看到不完美的主人公:他们站在人生的门槛上,或拒斥了诱惑守住了自我,或将滑向无底的深渊。面向观众,他们的自我袒露和剖析如此血淋淋,两个‘我’在剧烈搏斗,看谁能说服谁。经历了一番‘灵魂过山车’后,他们完成了对真正的‘人’的诠释。”

  

  比约定的时间早到,等待记者的间隙,陈澄就站在省淮剧团的一间会议室里,声情并茂地自我排练。待转过身来,一张很美的脸出现,似藏着无数故事。除了动人的扮相,陈澄的唱腔丰富,戏路也宽。《小镇》里的肖悦华,《宝剑记》里的王玉莲,还有最为著名的祥林嫂,个个极富张力。

  

  张力是人物血肉丰满的根本,内心世界的左奔右突恰恰拓展着人性的维度。从这一点来看,《小城》里,不完美的主人公反而让“人”有了生长的空间。陈澄觉得肖悦华不好演,尽管角色与自身年龄接近:“肖悦华是个母亲,当她知道儿子撞人后她内心非常崩溃,但她又是医生,需要冷静克制。我要演得像医生,同时又像母亲,要把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的波涛汹涌,通过唱念做表,‘扯’开来展现给观众。”肖悦华最终选择坚守良知,并劝儿子勇于担当。这其实又抛出了一个教育的问题。

  

  陈澄的微信头像是和丈夫的合影

  坐在台下,观众共情的方式是微微的胸腔憋闷。台上角色的困境恰如真实的你我在舞台上呼吸。陈明矿认为,《小城》比《小镇》更流畅紧凑,“全程无尿点,观众的注意力非常集中”。陈澄渴望传递给观众的是,“我们不仅是剧中人,也是自己人生剧本的书写者”。

  

  陈澄饰祥林嫂

  天生为淮剧而生。陈澄5岁学艺,15岁进入盐城鲁迅艺术学校,30岁凭借饰演赵五娘在全国地方戏汇演中摘得一等奖,两年后凭借在新编淮剧《祥林嫂》中对祥林嫂一角的出色塑造,摘得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14届上海戏剧白玉兰戏剧主角奖。

  永恒的定律:只要陈澄唱起《祥林嫂》,舞台基本上就没别人什么事儿了。花旦、青衣、老旦,陈澄包圆了各个行当,串起了祥林嫂的下行人生。结尾高潮处的《天问》一折,祝福声声里,衣衫褴褛的“祥林嫂”一手撑着竹竿,一手挎着竹篮,在漫天风雪中回顾被侮辱、被损害的一生。陈派唱腔被融入了老旦行当中,嗽音、疙瘩音传递出恰到好处的悲怆,音阶的巨幅跨越动人心魄。在漫天飘落的“福”字中,一双颤抖着伸向苍天的双手又落下,完成了对一个充斥着“瞒和骗”的封建社会的有力控诉——《祥林嫂》的刀锋是准确的,然后又准又很。

  

  “那个右手指着天的造型,其实就是对自己命运打的一个大大的问号”,陈澄说。时隔十余年后再看《祥林嫂》,陈澄认为,它的成功对今天的现代戏创作仍有启示——

  “《祥林嫂》的台词准确,对人物的理解和设计准确,这个题材和淮剧的气质也是契合的。特别是它抓住了淮剧的声腔张力大这个优势,来配合完成对祥林嫂坎坷一生的展现。”陈澄始终认为,对戏曲表演来说,唱念做表,唱是第一位的,“九十年代中后期,很多剧种一度忽视了唱,这是不对的。再怎么与时俱进,传统戏曲的特色一定要抓住。改革创新只能去其糟粕,不能去其精华。”

  一出《祥林嫂》,让很多观众爱上了淮剧、爱上了陈澄,《天问》一折更是成为广为流传的核心唱段。著名戏剧评论家傅谨评价陈澄的《天问》:“你看她对紧和缓处理得那么好:紧的时候密不透风,缓的时候疏可跑马。”

  

  顶着“淮剧公主”的盛誉,陈澄回过头来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一是坐得了冷板凳。没戏唱的年月权当作“蛰伏”,保证做到“只要让我上了台,我就是全场最惊艳的”。二是父亲的苦心栽培,《天问》一折实则出自父亲的艺术判断,父亲更教给她严格的艺术自律。三是博采众长。黄梅戏、沪剧、越剧、淮剧的名家名段她全部熟稔于心,充分吸收各剧种营养形成了她的“陈派澄腔”。她忍不住慨叹:“现在的小年轻啊,就是听得太少了!”

  这才有了“千面陈澄”。陈澄最自豪的是,花旦、青衣、老旦她都能诠释得恰到好处,特别是不同行当出现在同一台戏里时,“观众疑心是不是演员换了,可定睛一看还是她。”

  省淮领路人陈明矿:

  看戏把眼睛看脏掉,一个人就毁了

  

  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最近忙于指导弟子复排《狸猫换太子》,这是陈明矿的代表作。不过这次,他把舞台留给了弟子,自己则退居幕后,做起了导演。导演梦倒是令记者有些惊讶,陈明矿笑着说,其实30多年的演员生涯里他一直没放下导演情结,还专门赴上海戏剧学院进修过导演课,“我对导演这行的兴趣甚至超过了对做演员的兴趣。”

  

  “拣”出《狸猫换太子》来复排,陈明矿渴望传递的是传统戏的现代性。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固然有勾心斗角、权力倾轧,但“腹黑”元素掩盖不住宦官陈琳、宫女蔻珠等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芒。这正是陈明矿追寻的那一抹亮光,在他看来,这也是戏曲得以流传的本质魅力:“一出戏能传几百年,常常靠的就是那么一两个形象、他们做的那一两件事,却对中国人产生骨子里的影响。就像看了《铡美案》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老百姓都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做官要像包公样。”

  

  在这个意义上,陈明矿看到了戏曲形塑社会的潜在能力,戏曲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代表了一种稳定的价值秩序,使崩乱的人心得到修复。这里不得不提《小镇》,这是陈明矿担任省淮剧团团长后打造出的一台新编现代戏。凭这台重戏,他摘下了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19年,《小镇》欧洲巡演大获成功。

  “《小镇》的故事底本参照了马克吐温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讲述从天而降的五百万元巨款如何搅动着小镇居民的内心。”陈明矿说,“但和原著的辛辣讽刺不同,《小镇》在把主人公朱文轩抛出去后,又及时地拉了回来,完成了道德回归,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基因修复能力:它管理人,给人划定界限,让人在规矩里行事。”

  

  《小镇》当初选定陈明矿担任男一号时,还有人担心他“太年轻太漂亮”,演不好小镇教师朱文轩这个角色,没想到他大获成功。陈明矿说这是因为他“想通”了人物,并在现代戏的表演方式上做了兼容中西的探索:戏曲程式用上三分,表现人物内心纠缠时恰到好处地采用跳跪、挫步、鹞子翻身等戏曲基本功;又不过多地借一板一眼的程式塑造人物,而是吸收西方体验派的表演艺术,强调情感的发自于内、形诸于外。《小镇》里的一段主人公意识流堪称惊艳。

  “朱文轩想象自己冒领五百万之事被揭发,人们的惊诧、指责、议论梦魇般包围了他。这一刻,舞台上的一切其实是主人公主观世界的意识流动。”陈明矿说。

  

  一台《小镇》,接上了省淮剧团早年的《离婚记》《打碗记》《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精品佳作所彰显的现实主义传统,也为现代戏创作的“盐城现象”添上了精彩一笔。作为团长,陈明矿认为自己的长处是“想得多”。特别是2012年他看了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顾芗的《顾家姆妈》,那种被一两句话点住、打动得不行的震撼促使他下决心,打造一批题材上与时俱进、充满正能量,又充分体现淮剧艺术特质和淮河流域风土气质的现代戏作品。这才有了《小镇》和《小城》。

  陈明矿透露,《小城》的下一部可能是《小区》,这将是“灵魂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作为一个剧团,你通过作品向社会抛出的观点非常重要。”这位省淮领路人的观点十分犀利,“打造一台戏要耗费纳税人的大量金钱,每一次演出还有成百上千的观众买票来看,如果你的戏没有发出有价值的声音,把钱浪费掉不算,还把眼睛看脏掉,一个人就被毁了。成风化人,戏曲人任重而道远。”

  

  黄素萍看“一门英豪”

  像吃瓜子没一个瘪的

  

  丈夫女儿的光芒太过耀眼,但单拎出来一个黄素萍,绝对是淮剧舞台上杠杠的角儿。她表演的《赵五娘书房会》已成淮剧史上的“名场面”:面对高中状元归来的丈夫蔡伯喈,多年含辛茹苦的赵五娘不哭不闹,展开了势如汉赋的铺陈,将遭遇蝗灾、侍奉公婆、操持家事的艰辛一一道来, 听得蔡伯喈脸上白一阵红一阵,羞愧得坐立弗安。应付大段唱词而气息毫不紊乱,网友给黄素萍打call:“这肺活量我真的跪了!”

  

  《赵五娘》

  “黄素萍为我们家,也为江苏淮剧界拿下了第一朵‘白玉兰’。专家评她的《天要落雨娘要嫁》,说黄素萍表演有京昆大将风范。” 虽然平时喜欢和妻子吵吵闹闹,但谈到妻子的艺术成就,陈德林还是服的。黄素萍个子不高,白皙的脸上常挂着笑,看起来不争不抢,骨子里犟得很。当年排《小燕南归》,280多句唱词的一台独角戏,黄素萍为了赶戏,四天四夜不眠不休。演出前,腮帮子都瘦得凹了进去,为了正常上妆,她硬是把脸都掐肿了。

  

  著名戏曲理论家汪人元送给这个淮剧之家“一门英豪”的美誉。“别人都说我们家,像吃瓜子一样没有一个瘪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饱满的,每一个时期都是有血有肉、有无数故事可讲的。我们见证了几十年来中国淮剧事业的传承发展。”黄素萍说。

  在家里,黄素萍的角色是妻子和母亲。她不是传统的“良母”,女儿小时候她一次也没能接送过,可女儿在泰州的演出她一场也没错过;她不是传统的“贤妻”,丈夫癌症开刀她必须在外率团,可2017年丈夫要拿出全部积蓄拍摄淮剧电影《腊月雷》,她抗争之后还是支持。“我投降。”说到这儿,黄素萍扮了个鬼脸,举起双手摆出“投降”的手势。

  

  家人们把最真诚的爱、最真心的赞美送给了她——

  陈德林花式告白:“我和黄素萍是一对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淮剧夫妻,是争争吵吵的恩爱夫妻。”

  陈澄逢人纠正:“我们是四口淮剧之家,我母亲黄素萍也是优秀的淮剧演员。”

  陈明矿充满钦佩:“岳父岳母把淮剧事业看得比命还重要。向他们学习!”

  黄素萍害羞了,说出了心愿:“我也是‘小车不倒尽管推’。淮剧界现在角儿还不够多,只盼新生代里多出几个陈澄、陈明矿,我为他们拍手!”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标签:
责编:顾志铭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