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云演出”能走多远、黄蓓佳推新作、抗疫文艺之记忆之场、“医生的医生”讲述前线故事 | 文艺周刊荐读
2020/04/02 10:21  新华报业网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72期)

  【视点】

  【繁花】

  【艺评】

  【新潮】

  【视点】

  “云演出”火爆,云模式究竟能走多远

  疫情让原本热闹的演艺市场按下了暂停键,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0年1-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尽管线下活动暂时停摆,但演出行业并未停下脚步,众多演出机构、剧场和音乐人纷纷开始探索“互联网+”的全新观演模式。“云看戏”“云音乐节”“云端歌剧院”“云蹦迪”……各种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云演出”“在线直播”,让众多艺术爱好者足不出户也能与艺术亲密接触,随时开启一段奇妙的艺术之旅。

  戏曲直播,绿幕弹幕齐上阵

  记者注意到,疫情期间,在各类演出团体中,各大戏曲院团纷纷试水,竞相成为“互联网+”新观演模式的先行者。

  截至目前,江苏省昆剧院推出的“兰苑时光机”已开启第五旅程,每晚在线播出一场省昆个人专场演出,从2月16日开始已持续四十多天。而此前的春节期间,省昆与石小梅昆曲工作室联合推出的四场付费“云看戏”,吸引了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观众参与,3.7万元门票收益全部捐赠武汉协和医院。

  春节期间,省昆与石小梅昆曲工作室联合推出“云看戏”

  昆山当代昆剧院官微“云端雅韵”,从2月26日起连续一个月分享了来自全国的31位杜丽娘聚集的超豪华阵容《牡丹亭》,赢得了戏迷的广泛关注。北京京剧院官微“云上氍毹”连续推出了20多期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演出录像以飨观众,上海京剧院也拿出自己压箱底的精品演出录像,在官微“宅家赏戏”栏目每日播出……

  上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旗下京昆沪越淮评六大院团联合推出的“云剧场”戏曲展演周,开启了线上直播。3月20日晚,上海越剧院一团公益演唱会“云直播”打响头炮,率先登场。新民网、澎湃新闻、东方大剧院、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抖音等各大线上平台全网同步直播。更加与众不同的是,拍摄电影特效常见的绿幕合成技术也被用在了这次直播当中。直播时,演员站在排练厅的一面绿色背景板前演唱,观众在网络上观看时,则能见方亚芬、许杰等名角身后,出现了技术合成的特别场景——或是身处居家环境,或是置身江南园林,别有趣味。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表示:“我们不希望做成一个手机架起来就开麦的模式,更希望让大家在线上观看剧场演出不打折扣。”

  据悉,上越这组公益演唱会系列在十多个线上平台累计观看人次达200多万。而此后上海京剧院的一场集结了尚长荣、史依弘、王珮瑜等名家在内的线上直播演唱会,则在二次元文化聚集地B站和时尚潮人玩转的抖音收获一片新天地。京剧演唱会直播当晚,在B站观看人气值达到4.2万,一度冲到娱乐直播榜的第11名,获得即时互动弹幕两万多条。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杨磊告诉记者,线上直播是疫情期间不得已的应对方法,各家院团都很重视,并邀请了相当专业的直播团队。为了寻找年轻观众,更是将直播平台首选放在了抖音、B站这类年轻人的聚集地。杨磊表示,通过这次直播展演,戏曲院团们都有意外收获。一方面探索了多维度、更新颖的戏曲传播推广手段,另一方面则由于推广渠道和平台的更新,吸引了更多圈外年轻人的关注,为戏曲圈粉不少。

  “云演出”迭起,百老汇酝酿线上自救

  除戏曲之外,在实体演出至今尚未有明确启动点的时候,各种形式的“云演出”也应运而生,此起彼伏。

  往年3月,草莓音乐节都会如期在武汉打响头炮。今年,音乐节发烧友们意外等到一场免费而特殊的线上音乐节。2月4日到2月8日,拥有众多艺人资源的摩登天空邀请新裤子、谢天笑、曾轶可、黄旭等70余组音乐人在B站平台上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直播活动“宅草莓不是音乐节”,每天直播时长在6小时左右,后又在西瓜视频推出第二季。乐迷在直播间看到音乐人更生活化的一面:张韶涵为歌迷点歌,新裤子乐队彭磊分享“居家弹唱”,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烙起了葱油饼。据统计,第二季的7天直播观看总人次超过1584万人次,活动全网总曝光量29.8亿。

  “流量超过预期。”摩登天空副总裁沈玥说。乐迷发烧友常晶晶则对这次新奇的经历感到难忘:“我一直以为,震耳欲聋的忘我尖叫和随心所欲地摇摆身体,才是真正的音乐节,而这一次线上音乐节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

  草莓音乐节线上尝试的成功,引得了其他视频方纷纷效仿,并掀起了一股线上音乐节热潮。网易云音乐推出了“就在卧室音乐节”和“云村卧室音乐节”,QQ音乐则上线了“家年华和你在一起”,微博也发起了“有我陪你线上音乐节”,希望趁机吸纳更多的观众

  此后,酷狗直播将大型蹦迪现场“搬”到线上,灯光、DJ、打碟机进入直播间,单场围观人数接近10万。再有,中演院线旗下广州大剧院推出的“看你怎么宅”线上见面会上,《声入人心》年度首席王凯与粉丝“云见面”,半小时直播吸引320多万人次围观。

  还有以国家大剧院为首的一众剧场院线,都相继开发各自的线上剧场。国家大剧院24小时永不落幕的“线上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率先上线,汇集了1000多场高清演出实况、2700多张中外音乐唱片、4000多段幕后花絮及精彩瞬间和300多部音乐纪录片,观众只需登录官微,即可免费观赏。保利院线发动旗下剧场,将有版权的话剧、戏曲、交响乐等节目推送到线上,名曰“保利云剧场”。江苏大剧院也推出系列线上文化服务,如联合江苏有线打造“爱艺在线”平台,上线江苏大剧院•云剧场等,以此向无法现场观演的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

  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打造24小时永不落幕的“线上大剧院”

  当疫情蔓延到全球后,就连美国百老汇也在酝酿如何展开线上自救。据百老汇新闻报道,在联盟宣布关闭剧院之后,百老汇停工剧院的专业人员和演员正在准备向观众提供线上表演,有些会以音乐会的形式出现,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直播是在剧院关闭的情况下,另一种提高个人创作力的方式。百老汇演员TellyLeung最近在百老汇出演了音乐剧《阿拉丁》,他决定近期举办一场30分钟的线上直播演唱会,他表示自己想找到一种新方式,在一切都被取消的时候能继续制作音乐。届时,音乐会将在Telly的合作者加里阿德勒的音乐平台上播出,观众将支付5美元,部分收益将用于演员基金。

  线上演出前途光明,还是昙花一现

  剧场是小众的,互联网是大众的,当把剧场从线下搬到线上,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美好艺术的同时,也不得不让从业者抓紧思考演出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诚然,剧场依然是舞台艺术最根本的生命力,每场演出都是独特不可复制的,线下演艺很难被线上形式完全替代,这几乎是所有演出团体和观众的共识。但是,线上直播的加入,对观、演双方来说,无疑都是一种有好感的全新体验。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杨磊认为,时代在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有与之匹配的宣传方式,才能抓住当下的年轻观众,线上直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江苏大剧院总经理廖屹表示,“云剧场”的模式打破了空间距离,让不能亲临现场的朋友们也能同步欣赏到高水平的精彩演出,最大力度地惠及更多观众。而对于一些相对冷门的小众戏曲来说,线上更为广泛地传播、推广和普及,将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拓展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力。

  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施夏明也认为,线上直播昆曲,对传播昆曲意义重大。“其实省昆从2010年开始,每周六晚都会在官微同步直播兰苑剧场的演出。剧场里的昆曲演出,通常也就几百人观看,覆盖面相对有限,而线上直播能让更多年轻观众了解昆曲,为未来培养潜在的观众群。”南京市京剧团团长王珏对直播可能会造成剧场观众流失表示担忧,对此戏迷王悦则很自信,“现场演出永远不是转播可以替代的,网络直播只是扩大影响的一种渠道。”

  资料图片 来源:新华日报

  除观演双方之外,在演出商、平台方等业内人士看来,线上演出也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有着相当程度的发掘空间。虽然商业模式有待探索,但是观众的付费意愿十分明显。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席朱克宁表示,这次疫情给剧场带来了新的启示,剧场的发展可以是线上线下融合互助、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演出的形式、艺术门类非常多样,相声、脱口秀等语言艺术类节目,线上可能是很好的途径,但歌剧、舞剧等照搬到线上,恐怕就不太好看。我们不应该局限把剧场艺术搬到线上,而应打造适合线上的艺术。

  摩登天空副总裁沈玥就很看好线上线下的互补模式。他表示:“线上演艺的商业化刚刚起步,在疫情的倒逼下进入窗口期,虽然未来能不能沉淀出固定和有效的商业模式,还需一段时间的观察,不过我们对此有信心。此次‘宅草莓’线上音乐会,观众和参与的音乐人都表示出兴趣,证明它有其价值。”沈玥透露,目前大部分线上演出项目包括第二季的“宅草莓”,采用平台内容采买、双方联合制作的模式。在这个机制下,平台可通过付费会员等其他手段变现。约百分之八九十的用户是免费用户,这部分成本通过招商和广告来覆盖。

  2016年开始就致力于戏曲演出直播的东方大剧院总经理周洁也亮出了十分自信的观点:互联网剧院是个具有很大空间的演出方向。周洁说,他们尝试过多场大型演出的直播付费观看,观众的付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

  《2019年演出行业洞察报告》预计,VR、AR等数字虚拟技术在2020年将推动沉浸式观演升级。业内人士表示,“云”方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新兴产业,由此可能产生新的风口或趋势。但疫情结束后,如何使得线上演艺真正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还需要根据线上的特点设计与线下演出不同的产品,还有赖于内容方和平台方的充分磨合碰撞,最终探索出新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王慧

  【繁花】

  黄蓓佳推出新农村题材儿童文学新作

  ——乡村路上,谁是“奔跑的岱二牛”

  在种满了粉黛乱子草的红草坝,乡村少年岱二牛偶然捡到游客丢失的苹果手机,乡村温暖、亲切又有些荒诞的日常便随着他寻觅失主的历程铺展开来……阳春三月,被视为儿童文学“顶级流量”的江苏作家黄蓓佳,“端”出了长篇新作《奔跑的岱二牛》。这是继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野蜂飞舞》后,作家耗时两年推出的个人首部当代农村题材作品。一贯以优雅示人的黄蓓佳,为何写了本听起来“土气”十足的童书?

  “新农村”里走出的“新儿童”

  “旅游、读书、和家人相处,这些都是退休生活中令人愉快的东西,那写作呢?对我来说,多写一本、少写一本早就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要写的东西能不能对我形成挑战,让我兴奋得起来,当代农村儿童生活的题材恰好在我的‘兴奋点’上。”黄蓓佳说。读了不少类似题材的童书也让她“不大满意”,“作家们大多写得苦兮兮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瘫痪奶奶失明,勤劳懂事的留守儿童如何撑起家里的一片天……只写这些是不是落后于今天的现实?我就想写点儿不一样的,读起来轻松愉快、又带着点幽默荒诞的当代乡村故事,于是有了《奔跑的岱二牛》和红草坝这样我理想中的乡村生活。”

  漫山遍野的粉黛乱子草和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提示着故事所依托的真实的新农村建设背景,而和睦友爱、不急不缓的红草坝生活,和诚实、憨厚、勇敢的乡村少年岱二牛,又展示了滤去现实浮躁、充满理想主义之光的新农村图景、新儿童形象。“奔跑”是小小主人公的姿态:恳求老师帮助发布手机遗失招领启事,寻求当地警务室帮忙,还和好朋友一路跑到县城,经历了一番有惊无险……故事最后,手机意外地彻底损坏了,遗憾的同时岱二牛发现,自己的“选择困难症”居然不治而愈:再也不需要“点兵点将”才能做决定了——只要该做的事情,就要勇敢去做。

  读者们大多怀着隐秘的期待:岱二牛最终找到失主,被表扬甚至被奖励,成为红草坝上最风光的孩子。手机彻底坏掉的结局,终于让这个带着悬念、探险意味的故事回归到了日常。

  “如果岱二牛找到失主,那这就是一个纯粹宣传拾金不昧、艺术上特别没意思的故事了。”黄蓓佳解释,“手机的功能其实是串起乡村的日常,让一个一个的人物和事件轮番登场,勾画起我理想中的乡村图景。寻找失主的过程也是主人公克服畏惧怯懦、不断认识世界、不断确立自我的旅程。当人物‘完成’了,手机的使命也就结束了。”

  奔跑的终点是何方?这可能并不是儿童文学关切的问题,重要的是,终点因少年的奔跑而趋于无限的丰富和开放。

  写出乡村现实之上的理想

  什么是“儿童生活”?评论家汪政在为《奔跑的岱二牛》所作的书评里提出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儿童生活并不局限于家庭和校园,何况家庭和校园也连接着社会。儿童成长的过程其实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文学作家应适度地引导孩子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即使在寄寓着作者理想的红草坝,真实的社会生活依然无处不在:美得像“一声叹息”的粉黛乱子草,是为了招徕游客而种植;随着乡村旅游兴起的民宿经济,富了村民口袋,也开始造成乡村的贫富差距;比起“做梦”,务实经营成为村民普遍推崇的品质……但红草坝也有另一种存在:“富二代”芮星宇为摆脱母亲价值观的控制,毅然来到红草坝做乡村教师;费尽心思试验“滑草板”项目的乡村小知识分子岱成材,总想把日子折腾出动静,认为乡村旅游不是满足吃喝,而是帮助人释放灵魂……通过塑造这些“梦想家”,黄蓓佳希望写出在飘扬于乡村现实之上的理想主义精神——与其说是“写出”,不如说是有意识的“召唤”。

  “农村发展到今天,我认为更需要关注的是乡村文明、乡村秩序的问题,是精神层面的追求问题。”黄蓓佳说。因此在新作中,她让红草坝的生活回归到一种不那么功利的、更加松弛的状态:岱二牛的爸爸岱成材,他的不甘平庸、突发异想,展示着不曾被压抑的梦想精神和创造活力。乡村旅游的本质应是什么,作者也借“芮先生”之口表达一种观点:让城里人看看不同的生活,也许会想要“换个活法”。

  被汪政称为从“新农村”里走出的“新儿童”,岱二牛之“新”在于他成长于城乡交融、社会转型之际,也在于他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生活中逐步确立自我。带着“人怎么活着”的问题,岱二牛一边奔跑,一边观察父辈们的生活:像光头旺爸爸那样,一心一意挣钱过日子,热气腾腾地奔小康,多好;自己老爸这样的更不多见,总想着把日子折腾出动静来,也很有趣啊。

  黄蓓佳说,一部好的儿童小说,应该同时反映出两个世界:纯真的儿童世界和复杂的成人世界。人该怎么活着,乡村建设该怎么搞,这可能是个复杂的成人问题,却一样值得儿童思考。

  什么是“优秀”的孩子

  《我要做好孩子》中的金铃,《漂来的狗儿》中的狗儿,《黑眼睛》里的艾晚,还有行走如风的乡村少年岱二牛……从事儿童文学写作20余年来,黄蓓佳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儿童形象,这些孩子却大多不是世俗意义上“优秀”的孩子。譬如岱二牛,瘦瘦小小,腼腆少言,成绩不拔尖,用作者的描述来说,是那种“扔在人堆里找不着的小孩子”。

  为什么喜欢写“不优秀”的孩子?“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优秀’的?”黄蓓佳反问,“手臂上有三道杠的就是优秀的吗?还是考上哈佛、耶鲁的才算优秀?我觉得我写的这些孩子都很优秀、很可爱,相反,成绩拔尖的孩子倒未必是可爱的。”

  在影响了一代少年儿童的《我要做好孩子》中,黄蓓佳就借小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下的“好学生”的看法:“好学生如果自私、怯懦,算什么好?100分再多,三好生奖状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零分!”作为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更认同的,是那种尚未被成人世界规训,天真烂漫、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譬如岱二牛这样诚实憨拙、在向美向善之路上“行走如风”的少年。

  在生活中是个害羞的人,黄蓓佳却喜欢在写作中“东张西望”,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风格。下一部作品会是什么?她唯一能“剧透”的是,已经动笔写了,“跟之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大’故事,但不是科幻。”尽管“剧透”的信息量严重不足,读者依然有理由期待:在不断突破自我之后,黄蓓佳又会“东张西望”些什么呢?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艺评】

  抗疫文艺,如何成为民族“记忆之场”

  文艺创作所面对的现实正在变得同质化吗?有人说是,也有人说不是。无论如何,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寻常生活”的反面,激起了创作者的激情和勇气。作为创作素材,它是重大的、具有多棱性的现实:创巨痛深,令人闻风色变;奇特、多变,眼花缭乱,促人深省;在深渊处映射人性的光辉,辉照世间的温情和力量。凡此种种,使得围绕这场疾疫而展开,涵盖诗歌、歌曲、绘画、书法、戏曲等不同门类的“抗疫文艺”蓬勃发展。

  一批精品佳作顺势涌现。“五千年历磨难风摧雨纵,何惧魑魅魍魉作横行”,北京京剧院创作的京歌《战疫情》,充分运用京剧的沉郁顿挫、雄浑大气鼓舞抗疫斗志。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使命》,汉白玉的质地、简洁庄重的造型契合了白衣战士的形象塑造,形意相恰,凸显了写意雕塑“不是摹写表象,而是塑造精神”的品质。导演乐书婷在武汉拍下的爆款公益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阳台里的武汉》,以凡人视角,定格下“孤城”里从未按下暂停键的温情、琐碎和祈愿。放眼江苏文艺界,罗周作词、省昆剧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演绎的套曲《眷江城》,用九个画面串起“枝枝叶叶翠相伏”的战“疫”情景;画家盖茂森的《驰骋生命》取景独特,运载各地救援物资的车辆驶过大桥,车身上的“加油武汉”成为静穆雪夜里振奋人心的风景;徐州诗人丁可写下《在春天到来之前》,以对初生孙女诉说的口吻,将面对疫情的复杂心态融入了对婴儿的温柔寄语……这些作品不仅“用情”,更“用功”“用心”,符合艺术规律、深具艺术水准。

  盖茂森《驰骋生命》

  然而我们也须看到,在精品之外,仍存在部分抗疫作品停留表面,开掘不深,关于抗疫文艺的思索亟待被引向深处:我们对抗疫文艺的定位是什么?为战“疫”凝聚斗志,讴歌医者大爱,颂扬人间温情,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借此留下民族的精神秘史、时代发展的图式、人类思想的新“水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抗疫文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提升。

  无论是疾疫、战争、恐怖袭击,还是地震、海啸、核泄漏,灾难既为艺术家提供了正面强攻重大现实的机遇,同时也是一场赤裸裸的筛选和淘洗。由于题材的重大和特殊,它对艺术家的思考认知、艺术素养、人格伦理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为什么一些看起来热血沸腾、情感洋溢的抗疫作品,并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就个人观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恰恰回避了对具体的“人”(包括医生和患者)的境遇考察,绕过了最基本的“从现实中来”的创作法则和自我下沉的创作姿态,强行拔高,导致一些抒情升华没有建立在意象准确、细节丰沛的基础上。而一些创作者自身艺术素养的欠缺和创作态度的“偷懒”,又使得创作者的抒情显得空洞,缺乏基本的形式美感。一些诗歌、歌曲大量重复使用“白衣战士”“人间大爱”“众志成城”“战火正酣”“山河无恙”等词语,一些美术作品流于对新闻摄影的简单临摹,殊不知,这些词语、形象的涵义很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滥用中被抽空,成为无法唤起共鸣的套路和窠臼。

  “抗疫文艺”首先离不开对个体境遇的真正关切、对创伤和灾难的充分表达,这是创作时应遵循的基本伦理,也是我们在当前的抗疫文艺中较少见到的。放眼世界文学史,从受难者家属视角切入的“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耗时六年调查完成的反映日本“311”地震的《巨浪下的小学》,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亲历者为采访对象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些成功的作品启示我们,抽象的“人民”是由“1”组成,创作者要回归“1”,尊重“1”,赋予个体以被看见、被描述、被记录的权利。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共情和反思,真正的人道主义也正流露于对个体的关切。

  一方面,创作者的视线不断地贴近“现场”,进行讲述、重组和还原,另一方面也要思考,眼前的疾疫有没有可能被置于更为阔大的视野中,使思索沿着时间和空间的双向维度进行拓展?这正是学者指出的,抗疫文艺应逐步从“外向”走向“内省”。美国“911”事件发生后,来自东西方世界的小说家就将关注的目光从这起单独的恐怖袭击延展开来,将一己、一国的遭遇上升到对人类历史和现代人的普遍境遇的思考: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反思,对西方世界之外的“他者”声音的呈现,对西方社会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审视,以及在诸多历史事件(德累斯顿轰炸、广岛原子弹事件)的并置中,来思考关于暴力、救赎、和解、沟通的世界性命题。

  公益短片《武汉莫慌,我们等你》

  其实,面对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的思考维度无限宽阔:如何讲述、想象那些感染者、死亡者、救护者的生命故事?如何理解白衣战士、志愿者、快递员小哥的英勇壮举?大疫当前,被放大了的人性善恶、思维差异、观念隔阂和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如何构成新的经验样本?病毒的传播、蔓延能否打开更多关于自然、生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索?文艺创作如何在疗救创伤的同时,回到爱、奉献、联结的基本价值?在艺术形式上,如何以恰当的切入方式、艺术形式,为相关题材创作提供崭新的美学范式?——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创作者已经进入了更宽广维度的创作,我们也期待可以看到更多的精品。

  “历史在加速消失。”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在其名著《记忆之场》中写下的第一句话。有朝一日,新冠肺炎疫情终将成为历史,而文艺家们正肩负着为民族、为时代留存记忆的使命。我们期待诞生一些站在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上思索、展现这场疫情的作品,使文艺更好地成为民族表达自我、形塑国民意识、留存时代图景的“记忆之场”。

  交汇点记者 冯圆芳

  【新潮】

  和“医生的医生”玩牌——武汉战疫前线记事

  文/周桐淦

  战时,容不得丁点浪漫,标题没玩文字游戏。

  地点,武汉江夏区江苏援鄂医疗一队驻地8楼餐厅。时间,3月14日下午3点,武汉“保卫战”第一回合接近收官。人物,7名医生、我和同伴小郭。内容,玩牌。特别之处两点,尽管都戴了口罩,9人一起,属聚集性活动,但墙上有标志贴“江苏援鄂救援队心理工坊”,说明是组织批准的活动。还有,桌上的牌不是掼蛋用的扑克,而是扑克大小的绘有各种图案的画片。

  常州溧阳人民医院护士史云奇的战地写生

  玩牌的“庄主”是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王佳佳。洗牌后,他“哗、哗”两下,把牌正面朝下均摊成一个圆圈,大家分两次随机抽取两张,牌面朝下,不许偷看。然后,1号取牌者亮出第1张牌的画面,讲出对画面的理解,联系当下的工作和生活,说出引发的联想。“庄主”接下来分别点评,还启发大家参与讨论。轮到我翻第1张牌,画面上是一片断壁残垣,窗外远处虽然青山依旧,但近处花草了无生机,死一样寂静。我说,我想到了这次采访创作之行,我们单车3人,持着特别通行函,从南京一路驰行至武汉,一路上几乎没有同方向的车辆。

  王佳佳是精神卫生专业的高级专家,他对我的点评中用了恐惧、刺激、多愁、期待等关键词。

  邻座是医生陈芳。我悄悄与她交流,玩牌是否旨在让人倾吐心思、发泄情绪、调节精神、休养心灵?陈芳连连点头,并说这个工坊是专门为医生、护士服务的,所以有人戏称他们为“医生的医生”。听了我的一番“泰普话”(泰州普通话)后,陈芳告诉我她也是泰州人,是兴化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医生。“战场”上老乡相见,自然分外亲切。

  我问:靠几张牌就能解决心理问题?

  陈芳说,玩牌只是催人倾吐的契机。昨天有位大姐坐下没几分钟就连称“不玩了不玩了,我要单独咨询问题”。

  这事要从两天前说起。陈芳的小组应邀走进了邻省援鄂医疗队驻地,一位女性医护人员心急火燎地把陈芳拉到一边,说自己快崩溃了!这位大姐是某方舱医院的护士长,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比她年长的有了感冒迹象,她自责是因为夜班安排不当;比她年轻的走路扭脚了,她自责那次上班忘了行前关照;团队的姐妹进舱了她心神不宁;自己不值夜班,夜里依然睡不着觉。好不容易拼到方舱医院休舱,大家都在庆贺胜利的时候,她想起了自己读高三的儿子,又深深自责:我怎么到现在才想起儿子?我是个什么妈妈?儿子今年可是要参加高考的呀!

  说着说着,这位大姐哽咽了起来。

  陈芳赶紧递上一瓶矿泉水和两张面巾纸,一声“大姐”还没叫完,她已经嚎啕了起来。陈芳告诉我,这个时候要引导她倾诉、宣泄,两张纸巾就是让她痛哭的“催产素”。大姐一阵“急风暴雨”之后连打招呼,“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队伍没有带好,‘妈妈’没有当好,今天又在江苏小妹面前丟脸了!”

  陈芳一边帮她拧开水瓶盖,一边温和地说道:“大姐,其实你做得很棒了,29家医院35人的散装队伍,你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出色完成了任务。儿子在妈妈离开的时日里,自理自立,以积极心态迎接高考,这难道不是受你平时的教育和表率影响?你既是出色的护士长,也是很优秀的妈妈!”一番温言暖语,这位护士长破涕为笑,和陈芳互加了微信,次日又告诉陈芳:“好了,心情大好!从小妹那儿学会了怎样往前看,还知道了个专业术语,叫‘正向判断’!”

  陈芳说,“正向判断”属于心理治疗上的“认知行为疗法”。突发灾难面前,人很容易感到恐惧、茫然、自责、绝望,甚至精神崩溃,所以这次武汉战疫中,江苏派出了近40名心理医生,组成了6个小组。

  王佳佳还向我讲述了一则故事。有一次,他规定了房子、树木和人这三要素,邀请参与工坊活动的几位医护人员自由作画,一位医生画了一所名牌大学的高楼、林荫大道和散步的学子,说希望她的两位病逝患者的孩子生活幸福。她边画边哭,边说边哭,既是为逝者感到悲痛,也为自己无力回天而自责。她以画的形式,祈祷一位两天内失去奶奶和父亲的中学生一路好运,幸福吉祥。

  王佳佳说,这也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用画画的方式进行疗愈,以利再战。科学研究表明,连续工作的生理极限是三周,而这批医护人员已经在一线连续作战50天,每天面对着大量重症病人,神经紧绷,高强度工作,心理更需要舒缓、调节。这叫用“心理战”对付“疲劳战”。

  陈芳看到我笔记本上记着“话疗”,有点腼腆地提醒我,她们一般不称“话疗”,而是称“话聊”。改“话疗”为“话聊”,是为了消除就诊者的病耻感。

  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

  第七批江苏援鄂医疗队省人民医院领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刘云,是一位娇小干练的女性。医院的年轻女孩都亲昵地称50多岁的刘云为“妈妈”:“妈妈您是‘医生的医生’,怎么会有心理问题呢?要不怎么指挥我们打仗啊!”刘云一本正经地对我说,还就让丫头们讲对了,她这次真的患了“指挥焦虑综合征”。

  就是这样一位平时与眼泪无缘的坚强女子,几天前,躺在床上睡不着,躺着躺着,眼泪下来了,情不自禁,稀里哗啦。她想起2月14日晚,江苏省商务厅羊为健主任不知从哪搞来四只大电饭煲,为小姑娘们每人熬一小碗大米粥。她想起推迟婚期的小护士、等着回去听孩子叫第一声“爸爸”的年轻医生。她更记得,完成预定任务后本已准备凯旋,国家卫健委和省里又要她带领队伍,两天后移师金银潭医院……

  金银潭医院大名鼎鼎,一是因为院长张定宇是国家表彰的“渐冻人”英雄,二是那里分工收治的全是新冠肺炎的重症、危重症患者。该院设了3个重症病区,“省人医”要接管两个,这里注定是攻坚战的主战场。刘云说,她想起了自己出征时的发言、临下飞机前与大家的约定,两次讲话有一层共同的意思:此番战斗,大家怎么出来的,她就要怎么把大家一个都不少地带回南京,交给各自的家人。

  3月20日,转战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前夜,刘云在党旗和队旗下通过微信视频作战前动员。她说,奋战金银潭是武汉战疫的“最后一公里”,那里重症聚集,攻下来,就是把红旗插上了最高的山头。金银潭病床上躺着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将要和英雄张定宇并肩战斗,这是我们零距离学习英雄的极好机会。共产党员们,共青团员们,孩子们,你们看着我,你们跟着我,我们携手战难关、攀高峰、插红旗!

  刘云举起了右手,微信群里,209位“省人医”的白衣将士纷纷回应以“加油”的表情。

  战将刘云,身高接近一米六,扎一束“喜鹊尾巴”,一袭大红夹克,穿牛仔裤、运动鞋。刘云说,红夹克是2月13日下午1点参加出征仪式时套上的,至今未换。我们采访结束的那一刻是3月21日下午5:30。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原副主席、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标签:
责编:周莉娜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