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一件64岁的老西装,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0/05/07 18:58  新华报业网  

  “这是我的传家宝,现在我把它捐给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给大家做个纪念吧。”87岁高龄的老报人晓庄用手轻轻抚平西装上的每一个皱褶,将自己珍藏了60多年的一件西装交到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工作人员手中。

  一个暮春的下午,阳光微煦,记者来到南京天津新村晓庄家中,见证了这一捐赠时刻。满头银发、身着一袭红衣的晓庄精神矍铄,记忆力超强,她坐在电脑前,熟练地调出一张张老照片,在她娓娓的讲述中,一段段包含情感温度的记忆穿过历史烟云,缓缓在我们面前展开。

  老报人晓庄将自己珍藏了60多年的西装交到新华日报报史陈列馆工作人员手中。

  这是一件浅灰色的女式西装,由李顺昌定制,尽管年代久远已微微发皱,但依旧整洁、干净,这件西服盛满了晓庄的青春记忆,是她记者生涯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1959年,晓庄身着深色西装,赴北京采访第一届全运会。

  “看,这就是我!”晓庄从上万张照片中遴选出几幅身着西装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梳着两个麻花辫子的晓庄着一身深色西装,年轻的脸庞上满脸阳光,意气风发。“我当时做了两套西装,一套浅灰色一套藏青色,一共花了150多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时隔64年,新华日报女记者再度穿上了这件老西装,老报人的新闻精神将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拥有一件西装,是一般工薪阶层不敢奢望的事。晓庄笑着回忆:“那时的人单纯,头脑中没有打扮的概念,穿衣简单朴素,从苏联流行并传到中国的列宁装就算是大街上很时髦的装扮了。”

  那么,晓庄为什么要做那么贵重的西装呢?

  1953年,晓庄身着列宁装在三河闸工地采访。

  1952年,晓庄从部队转业,调到新华日报当摄影记者。刚工作不久,便接到一次采访外宾的任务——拍摄苏联麻类专家果尔什夫和农民谢广山交流麻类种植技术经验。一到现场,晓庄就忙着看地形、选角度,正在她一心取景拍摄的时候,一只大手突然从背后抓住了她。

  “你是哪个单位的?在这里干什么?”

  晓庄回答:“我是新华日报记者,今天有采访任务!”

  对方让她把工作证拿出来,否则就没收胶卷。晓庄急得和负责保卫的人吵了起来,“我刚从部队转业到报社,工作证还没拿到,不信,你们可以去报社核实。”在电话核实了她的身份后,她才被允许继续拍摄。事后对方教育她:“你这个小丫头,采访外宾有外事纪律,衣着要整齐,你怎么穿一身旧军装就来了?”

  1951年,晓庄身穿女战士裙装在舟山。

  经历了这次事件后,晓庄明白了采访外宾的着装礼仪要求,“那时工资不高,碰上外事活动,只能向别人借衣服穿,要么肥肥大大,要么紧紧张张,那时太想要有一件属于自己的合身的西装了!”晓庄笑着向记者提起了一件事,1952年采访苏军红旗歌舞团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时,面对身着华美裘装、光芒万丈的女明星,她穿着同事傅大姐那里借来的一件宽大棉衣,只能将腰带束起来。采访完,乌兰诺娃拉她一起拍照,镜头永久定格了一位新中国女记者和前苏联一位著名功勋演员的交集。她指着照片说,“我那时就是个土包子,人家是功勋演员,穿得那么美,好在我是从部队来的,不怯场,你看,笑得还挺自信的。”

  1952年,晓庄穿着旧军装与苏军红旗歌舞团著名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合影。

  1956年,晓庄爱人所在部队由供给制改成了薪金制,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晓庄便到南京当时久负盛名的李顺昌定制了两套西服。“穿上新西装后,心里美滋滋的,整个人都感觉不一样了,和外宾在一起拍照时,腰板挺得更直了。”晓庄说,当时搭配西装的衬衣很有意思,是流行的“假领子”,只保留内衣上部的小半截,穿在外衣里面,足以以假乱真。

  1956年,晓庄和苏联专家合影。

  1962年,穿着西装的晓庄(左二)在中山陵采访印尼总统苏加诺夫人哈蒂妮和王光美。

  穿着新做的西装,晓庄参与了很多外事活动会见,也定格了很多重要的历史瞬间。但在上世纪50年代,穿衣打扮与资产阶级思想联系在一起,“采访结束后,我一般都要回家把西装换了才敢到单位上班,有时急着回来洗照片,就直接来单位了,遇到同事赶紧把头低下,匆匆跑开了。虽然自己觉得穿西装挺美的,但那个年代的人都很自律,觉得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好,要不断地和内心的小我斗争。”

  1956年,晓庄采访外宾后在报社整理底片。

  着装是个人的回忆,却从侧面折射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的风貌和进步的脚印。

  “穿”越60多年风风雨雨,人们的衣着也从黑蓝灰这些单一色调变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晓庄一直珍藏着这件老西装,“因为年代久远,其中一件已经丢失,另外一件我一直好好保存着,西装不能用水洗,每年我都会拿出来晒晒。上世纪80年代,我在担任《光与影》杂志主编的时候,还穿着这件西服去了扬州采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女摄影家,这件西装见证了晓庄跌宕多姿的新闻生涯,也跟她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进步、努力、发展。

  1982年,晓庄身着西装在扬州采风。

  作为新华日报的老报人,晓庄拍摄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照片,跨越几十年光阴,那些微微泛黄、带着岁月斑驳的影像,成为了历史的诉说者。这次,晓庄还捐赠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她参与拍摄的“毛泽东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的照片和底片,以及记录新华日报发展历程的史料照片。“毛泽东最后一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是1964年7月19日,他在一张宣纸上写了‘新华日报’四个字,然后把这四个字重新写了几遍,最后亲自选定四个字,在每个字的右上角圈了两圈,并附上一封信给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同志。信中说:‘新华日报报头写得不好,宜换过。现重写。如可用,则在今年国庆节改换为宜。如不可用,请你退回重写。’”

  1964年,毛泽东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

  “正是这次题写的报头,新华日报一直沿用至今。”晓庄用手中的相机,拍摄了毛泽东亲笔书写的那张宣纸,也记录下了中国新闻史、报业史中的一段佳话。

  交汇点记者 王慧

  供图:晓庄

标签:
责编:郑亚群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