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网 > 江苏 > 文化 > 正文
新一轮国潮复兴,巧手和文物是完美CP
2020/05/29 12:45  交汇点  

  在一粒大米上刻100多个字,然后把《清明上河图》刻在一个牛骨头上,按比例缩小,甚至所有的鞋都有;

  把写给妻子的情书,以木雕的方式把1:1复刻下来,又以同样的而方式,精心复刻了自己女儿满月时小脚丫上所穿的鞋子;

  石头刻、陶瓷烧、头发绣、烙铁烙、剪纸剪……一幅静态的画背后,可以是如此眼花缭乱的多种技艺……

  在高速发展、信息量巨大的当下,仍然有不少人在“逆向”发展,日复一日,与枯燥和寂寞打交道,传承千百年的技艺和匠心。

  近一年来,手艺人频频出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里,直播间里开始“唤醒”这些濒临灭绝的古老技艺。

  接下来,电视节目又通过崭新的综艺表达方式,让古老的“巧手”技艺与当下的时代碰撞,让节目组自己都感到意外的是,00后的观众人群数比重占到了9%-15%,是所有受众里面最高的一个人群比重。

  近日,《巧手神探》总导演赵文海接受记者采访,解读节目成功的“秘密”。在80后的他看来,国潮手作的文创是下一个风口,让传统手艺不仅仅停留在“热闹”之上,拥有不断长出来、长下去的生机和活力。

  降维,让传统的东西先有趣起来

  “我觉得,我们要把手工这个题材做一个‘降维’,让年轻人喜欢他们。”如何让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获得关注?在文海导演看来,必须让传统的东西先有趣起来。

  半个月进行一次录制,每次录制两期,这其中所有的置景从设计到完成15天为一个周期,文海也坦言“就像走在钢丝绳上”,“光生物仿生那个大黑狗,就两吨多,几乎花了20多个小时才搬进演播厅,中间需要拆掉一部分舞美”,而导演也透露这周即将播出的第七期中的“极乐之宴”,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大唐盛世的氛围,耗费了很大的心血。

  嘉宾触摸仿生狼

  文海透露,在节目筹划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就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拥有精湛技艺的“巧手”,有网上搜集的,有朋友推荐的,还有打进手工圈挖掘,最终有100多位巧手进入他们的视野,成为录制节目的资源。

  把手工艺当做毕生的目标,每一位登上节目的巧手,在让观众惊叹的背后,其实是无数次失败和日日夜夜的重复。在第五期节目中出现的蛋雕非遗传人杨星国,给文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早上六七点起床,然后就开始雕刻,一直要到晚上十一二点,这样周而复始,有时还会出现雕了十几天,蛋突然碎掉了的情况,而这其实就是巧手的日常,“他们是一群与枯燥和寂寞打交道的人。”

  蛋雕

  在走进手工艺圈层的时候,导演组一开始也和现场的嘉宾一样,内心充满了惊叹和不可思议,而如何让老技艺被新观众所喜爱,则是让节目组最头疼的命题,为此他们绞尽脑汁。“这些手工技艺,包括它们后面沉淀的文化,是本来就有的东西。我们如何让这种静态的东西变得有趣好玩,其实这就是我们的降维。”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路径渐渐清晰,“首先是场景上的沉浸式,就是情境化,每一次甄别都是带场景的,也就是我们花费力气最大的做这个置景。然后第二个我们用到了卧底的形式,现在年轻人比较喜欢狼人杀或者其他这种游戏,我们用沉浸式的这种游戏的感觉把大家带进去,然后其他的就是个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的那种小设计,每一次都是绞破脑汁。”

  节目播出之后,受到了00后的普遍欢迎,是文海导演万万没有想到的,“不像我们之前预测的更偏高知人群,80后甚至90后这个层级,收视数据显示,00后比重占到9%-15%,是最高的,收视忠实度在38%-50%之间,这个数据出乎了我们想象”。

  技艺之外,共情或许更重要

  让复杂的工艺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并且和场景完美融合,是节目组考虑到提高大众接受度之后采取的综艺化处理,而为了满足这样的条件,导演文海透露,其实每一期的手作都是巧手为节目量身打造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巧手的手作,大多数都是为节目组专门制作的”。

  “寻找巧手的时候,其实我们更多的不仅仅只看他的技艺,还有一点就是他这些作品有没有一个共情性。”节目中播出的周雪蓉老师之所以能在众多像做蜡像的师傅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她说了一个故事。“跟她聊天的时候,她说她更多是在做普通人,做她身边的人,那么这一点是让我们能够找到观众跟她一个共情点,所以我们选择了周老师,然后最后出现的效果,也是挺打动观众的。”

  因为疫情,很多手艺人没能出现在节目中,也是导演组心中挥之不去的“遗珠”。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台湾地区的木雕老师,他刻的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常见的木雕,他把他给他的妻子的一封情书,她用木头刻下来,并且能够和那个纸张的感觉一模一样,你基本上分辨不出来。然后他女儿的一个满月的时候,那个脚上穿的鞋,他把它1:1复制下来,用木头复制下来,和真鞋基本上分别不出来的,但是他的这个作品就能够永远的保存,他的这种共情点让人真的很感动。”

  去年,节目组在南京参加国内首届手工艺大赛的经历也让文海印象深刻。“里面云集了各种手工艺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分,大概有20%左右都是各种各样的画作,画有二十几种想象不到的创作方式,比如石头、头发、麦秆,甚至剪纸,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对于后续的节目内容,文海也透露将要录制的一期和画有关。

  下一步,国潮手作文创“碰撞”文物

  老技艺的新春天,让人欣喜,也有其时代背景。步入21世纪20年代,文化觉醒和对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非遗成潮”的最深层原因。全球化让中国人全方位与世界接轨,其民族元素也在全球化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面对世界时,迫切需要一种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当他们寻遍身边所有精神文化元素后,蓦然回首,发现正是那些传统的、“土得掉渣”的、却又纯中国化的叙事方式,才是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先锋标签”,正是在此背景下,“传统”才有了走向“国潮”的底气和面向世界的勇气与动力。

  而如何从表面的热闹,到真正拥有长出来、长下去的生机和活力,则是不少人当下的思考。对此,文海有自己的看法,“最好的一个接触点就是文创产品。”

  在他看来,国潮手作文创产品的一个起点,就是和文物结合。“因为文物有经过时代洗涤之后,它必有它的道理。那我们手作这一块儿跟它结合起来,其实是很完美的搭档。我们这些文物如果反推过去,就是几千年前这些巧手们制作的东西。那么我们当今的巧手再去通过他目前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去解读几千年的这种巧手的作品,这个碰撞是非常有意思。”

  交汇点记者 陈洁

标签:
责编:刘艳元

版权和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来源为"交汇点、新华日报及其子报"或电头为"新华报业网"的稿件,均为新华报业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新华报业网",并保留"新华报业网"的电头。

免责声明:本站转载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报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者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ad_image_看图王.jpg
信长星.png
read_image.png
受权.jpg
微信图片_20220608103224.jpg
微信图片_20220128155159.jpg

相关网站

二维码.jpg
21913916_943198.jpg
jbapp.jpg
wyjbL_副本.png
jubao.jpg
网上不良信息_00.png
动态.jpg